中国传统村落——涉县固新村
固新村位于河北涉县南部,清漳河谷地,南、北山岭连绵,沟谷交错,中沿清漳河地带,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主产有小麦、水稻、玉米、谷子。“太行五果”黑枣、柿子、花椒、核桃、酸枣俱产。磁县、林州途径此地。镇政府驻地固新村,距县城12.3公里,是千年古镇。相传,为唐末李克用屯兵筑城、欲立县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抗大太行六分校曾驻此地。
据文物考察固新村有距今5000年的商周文化遗址俩处:柯崂寨遗址和小岗遗址。有距今4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两处:卢家岗遗址和南岗遗址。 据史料记载,固新村北齐前名曰松谷,“松动谷应”之意。 北齐临水县治所在的“松谷”应即今涉县固新镇的固新村,亦即《刘进厫重修响堂石窟题记》中的涉县故县村。《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五“磁州·昭义县”条载:“魏黄初三年(222)于今滏阳县置临水县,北齐天宝元年(550)移理松釜(谷),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废。永泰元年(765)再置,仍改名昭义。”据之可知北齐临水县治在“松谷”,且由设至废前后历经27年。而刻于隋开皇七年的“隋代题记”,捐资者中无临水县官员,可旁证隋开皇七年的临水县治已不在今林旺村附近,《太平寰宇记》所记临水县治“隋开皇七年(587)移于西戍”,可信。《太平寰宇记》为宋朝人撰写,其言临水县治“(隋开皇)十年移于今理”,“今理”自然是指宋代的昭义县治。与《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彰德府·磁州·临水城”条之“代宗广德元年(763)薛嵩表于临水故城置昭义县,属磁州。……宋省入滏阳县” 的记载相吻合。 据之可知,隋代的临水县治先在今涉县,后移西戍,再移今磁县西北今峰峰矿区临水镇。 由“北齐题记”结合“涉县故县村民刘进厫万历四十二年(1614)季春重修石窟”题记,可推知“故县村”为北齐临水县治。再结合《元和郡县图志》和《太平寰宇记》临水县治“北齐天宝元年(550)移理松谷”的记载,不难推知,“故县村”的原名应为“松谷”,“隋代摩崖记事碑”中“尘清石路,风韵松门”一语应即指此。 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因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人口锐减,故废县制,更名故县,旧县城之意,此名沿用千余年。
民国二十年,政府打败了盘踞在固新的土匪冯贵德,弃故县而改称固新,即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府”之意,新村名也有九十多年的历史。
固新村是千年古镇,历史悠久,是涉县具有文字可考最古老村庄之一,有史记载,在晋时期,村已具规模名“松谷”。南北朝北魏天赐元年划入临水县(故城设在今固新村),北齐天保八年移临水县治于涉县城。故――以往、曾经也,原临水县所在地遂称“故县”。五代时期归山西潞州府管辖,明、清朝、中华民国时期属河南彰德府管辖。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将“故县”改名为“固新村”。故县村之名跨越(隋、唐、宋、元、明、清)近千年历史。为世代商贾云集之地。 固新村地理环境美丽神奇,西有垭豁山火焰山环绕,东以马鞍山为屏,清漳河环抱村左,永惠渠水穿街而过,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北国水乡。固新村村中古代建筑颇多,四道券犹如四座城门,明清四合院民宅随处可见,保存基本完好,是不可多见的古村落,更值得世人骄傲的是村中有一棵两千年以上,但依然生机昂然的九围余粗参天古槐――“天下第一槐”。民间有“故县老槐树、九搂一屁股”之趣闻;刘邦定天下槐仙托梦之传说;槐仙与吕洞宾对弈之典故;饥荒年代,古槐日日发新芽,嫩叶供百姓度荒充饥,挽救了许多鲜活的生命之佳谈……。它的历史,它的传说,它为固新人庇佑祈福,为固新人创造财富,它在村民心中的位置已经超越了固新人独特的感情,它是固新人精神文化的象征,更是固新村的地理性标志!
来源 古槐文化管委会 心净则国土净
中国传统古村落固新村名考
固新古镇,千古流芳;固新大美,物埠民丰;固新风情,人杰地灵。 固新位于河北涉县南部,清漳河谷地,南、北山岭连绵,沟谷交错,中沿清漳河地带,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主产有小麦、水稻、玉米、谷子。“太行五果”黑枣、柿子、花椒、核桃、酸枣俱产。磁县、林州途径此地。镇政府驻地固新村,距县城12.3公里,是千年古镇。相传,为唐末李克用屯兵筑城、欲立县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抗大太行六分校曾驻此地。
据文物考察固新村有距今5000年的商周文化遗址俩处:柯崂寨遗址和小岗遗址。有距今4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两处:卢家岗遗址和南岗遗址。 据史料记载,固新村北齐前名曰松谷,“松动谷应”之意。 北齐临水县治所在的“松谷”应即今涉县固新镇的固新村,亦即《刘进厫重修响堂石窟题记》中的涉县故县村。《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五“磁州·昭义县”条载:“魏黄初三年(222)于今滏阳县置临水县,北齐天宝元年(550)移理松釜(谷),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废。永泰元年(765)再置,仍改名昭义。”据之可知北齐临水县治在“松谷”,且由设至废前后历经27年。而刻于隋开皇七年的“隋代题记”,捐资者中无临水县官员,可旁证隋开皇七年的临水县治已不在今林旺村附近,《太平寰宇记》所记临水县治“隋开皇七年(587)移于西戍”,可信。《太平寰宇记》为宋朝人撰写,其言临水县治“(隋开皇)十年移于今理”,“今理”自然是指宋代的昭义县治。与《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彰德府·磁州·临水城”条之“代宗广德元年(763)薛嵩表于临水故城置昭义县,属磁州。……宋省入滏阳县” 的记载相吻合。 据之可知,隋代的临水县治先在今涉县,后移西戍,再移今磁县西北今峰峰矿区临水镇。 由“北齐题记”结合“涉县故县村民刘进厫万历四十二年(1614)季春重修石窟”题记,可推知“故县村”为北齐临水县治。再结合《元和郡县图志》和《太平寰宇记》临水县治“北齐天宝元年(550)移理松谷”的记载,不难推知,“故县村”的原名应为“松谷”,“隋代摩崖记事碑”中“尘清石路,风韵松门”一语应即指此。 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因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人口锐减,故废县制,更名故县,旧县城之意,此名沿用千余年。
民国二十年,政府打败了盘踞在固新的土匪冯贵德,弃故县而改称固新,即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府”之意,新村名也有九十多年的历史。
固新村是千年古镇,历史悠久,是涉县具有文字可考最古老村庄之一,有史记载,在晋时期,村已具规模名“松谷”。南北朝北魏天赐元年划入临水县(故城设在今固新村),北齐天保八年移临水县治于涉县城。故――以往、曾经也,原临水县所在地遂称“故县”。五代时期归山西潞州府管辖,明、清朝、中华民国时期属河南彰德府管辖。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将“故县”改名为“固新村”。故县村之名跨越(隋、唐、宋、元、明、清)近千年历史。为世代商贾云集之地。 固新村地理环境美丽神奇,西有垭豁山火焰山环绕,东以马鞍山为屏,清漳河环抱村左,永惠渠水穿街而过,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北国水乡。固新村村中古代建筑颇多,四道券犹如四座城门,明清四合院民宅随处可见,保存基本完好,是不可多见的古村落,更值得世人骄傲的是村中有一棵两千年以上,但依然生机昂然的九围余粗参天古槐――“天下第一槐”。民间有“故县老槐树、九搂一屁股”之趣闻;刘邦定天下槐仙托梦之传说;槐仙与吕洞宾对弈之典故;饥荒年代,古槐日日发新芽,嫩叶供百姓度荒充饥,挽救了许多鲜活的生命之佳谈……。它的历史,它的传说,它为固新人庇佑祈福,为固新人创造财富,它在村民心中的位置已经超越了固新人独特的感情,它是固新人精神文化的象征,更是固新村的地理性标志!
林旺响堂石窟历北齐、隋唐、宋明,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但由于地处偏僻,学界很少有人关注。“涉县林旺响堂石窟”分别刊刻于北齐末年(约550~577)、隋开皇七年(587)、宋淳化三年(992)、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的五块摩崖碑记,确证了北齐临水县治“松谷”即如今的涉县固新镇,可补《北齐地理志》之一处不足;旁证了涉县于隋开皇十年(590)复置,可纠正《隋书·地理志》、明嘉靖版《涉县志》以及《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关涉县复置时间和政区归属的错误。 涉县林旺响堂石窟位于今河北省涉县城东南21公里处的固新镇林旺村,清漳河北岸,座东北朝西南,石窟门脸通高6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高3米,宽1.6米的石龛;下层开洞,洞口高1.6米,上窄下宽,宽度为0.9米至1.05米。洞口外靠上半部两边雕有小佛像7尊;洞口两边各雕力士1尊,高约1米。石窟进深3.04米,面宽3.18米,高2.45米,穹顶距地面最高程约3米,顶部用红、黄、黑三种颜色绘飞龙两条;北、东、西三面剔出的台阶上原各有5尊石造像,但现存只有残躯四座。此外,从穹顶往下三面壁上分三排分别雕有高0.27米的小佛像113尊,可惜头部已全部被砸掉。据林旺村民武绪洲介绍,佛像被砸应该是七十年前的事,两个外地人干的,具体原因不清楚。 洞门外西侧,有隋代摩崖记事碑一通,保存基本完好。碑高2.48米,宽1.18米,侧宽0.34米,阴刻隶书24行,满行32字。据碑文可知,林旺石窟始由北齐杨王府户曹参军、前临水县正李子良开凿,但“庄严未就,便值齐亡,玄教陵迟”;隋开皇七年(587),由朱先率子、侄接续前功、续修完成。 在隋代记事碑的碑侧,有“揖晖考躬林旺村。淳化叁年(992)官中闻怗”题记两行和“涉县故县村民刘进厫万历四十二年(1614)季春重修石窟”题记四行。
来源 糖水 心净则国土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