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为何被称为“百结之花”
清乾隆时期有宫廷画师绘制的绢本彩绘圆明园四十景之“鱼跃鸢飞”和“镂月开云”。
绮春园
戒台寺两棵古丁香“后代”近日回归圆明园,吸引了众多游人前往观赏。这两株丁香是戒台寺内有着200余年树龄的古丁香萌蘖后代,而此次将从戒台寺移植丁香到圆明园,据说与乾隆皇帝不无关系。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到戒台寺时,见寺院内外苍松翠柏满目青绿,虽然景色很美,但色彩上却略显单调,于是命人从圆明园移植了20棵丁香种植到戒台寺内。在中国古代,丁香被佛门视为“菩提之树”,广植于寺院中,京城的法源寺、戒台寺、卧佛寺是春日赏丁香最为著名的地方……
早在三国时期中国已种植丁香树
丁香之名缘于“花筒细长如钉且香”
丁香是我国传统的观赏花木,也称百结、情客、鸡舌香、支解香、如意香、百里馨等,属木樨科落叶小乔木,以紫丁香、白丁香和暴马丁香居多。关于丁香花名的由来,明代高濂在《草花谱》中称:“紫丁香花木本,花微细小丁(钉),香而瓣柔,色紫。”据考,最晚在三国时期我国已有丁香栽培,曹魏诗人曹植在《妾薄命》中云:“御印浥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舌五味杂香。”其中的“鸡舌”,即丁香的别名。当时达官要觐见皇帝,口中一定要含丁香,让口气芬芳,以示对皇帝的尊敬,遂有“鸡舌香”之名。
古人把丁香花称为“丁香结”,明万历年间彭大翼所著的《山堂肆考》记载:“江南人谓丁香为百结花。”对这一别称寓意的解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说对丁香开花时繁茂程度的描述和赞美,寓意热情奔放,美满幸福;而另一种说法则截然相反,认为丁香花纤小文弱,枝条柔软,给人以欲放未尽之感,被人们比喻为愁思百结不解。古人将丁香的这种因枝条柔弱而常常纠结在一起的现象称为“丁香结”,用来表达郁结不舒的心绪。
丁香因其独特的芳香、繁茂的花朵、优雅而和谐的色调、丰满而秀丽的姿态,深得人们青睐,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赞咏。唐代诗人陆龟蒙《丁香》诗曰:“悠悠江上无人问,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枝头散诞春。”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辞云:“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元代诗人元好问在《赋瓶中杂花》赞道:“香中人道睡香浓,谁信丁香嗅味同。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熏染费春工。”明代诗人许邦才《丁香花》云:“苏小西陵踏月回,香车白马引郎来。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清代陈至言《咏白丁香花》曰:“几树瑶花小院东,分明素女傍帘栊。冷垂串串玲珑雪,香送幽幽露簌风。”
丁香树被佛门视为“菩提之树”
法源寺“丁香诗会”曾闻名京城
北京地区栽植丁香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始建于唐代的法源寺内已有丁香栽植,“每于花季,士女云集,进香之余,观赏异卉奇葩,引为乐事”。金元时期,丁香已被广植于寺庙,明清时期更被广植园林庭院中。
丁香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丁香花浓香,叶片为心脏形,有“心诚则灵”之寓意,被誉为“菩提之树”。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大悟成佛创立了佛教,从此,菩提树被视为神圣之木,广植于佛教寺院之中。但菩提树只适宜种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其他地区的佛门弟子只好选用一些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树种代替菩提树,我国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多选用暴马丁香,并称其为“西海菩提树”。此后在北方地区的寺院里也开始广泛种植暴马丁香。
明清时期,法源寺便以丁香而闻名于京城。法源寺初名“悯忠寺”,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为征辽阵亡将士所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更名为“法源寺”。当时寺内种植的牡丹达百余种,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之后则以丁香为主。每年四月丁香绽放之时,白丁香、紫丁香争相竞开,满寺清香,被誉为“香雪海”。法源寺丁香与崇效寺牡丹、恭王府海棠曾被并称为“京畿三大花事”。法源寺还以“丁香诗会”闻名京城,该活动起源于明代踏青时节诗人吟诗唱和,至清代最盛。每到丁香盛开的春天,法源寺的僧人都会备好素斋,邀集文人名士赏花对诗。当时赫赫有名的纪晓岚、顾亭林、何绍基、龚自珍、林则徐等人都曾在此留下过诗篇。
香山卧佛寺历史上也以丁香知名,清代及民国时期,寺内及周边地区植有大量的丁香树,而从该寺琉璃牌坊前向南二里许的香道两旁植有数百株丁香,被誉为“丁香大道”。据《三山五园史话》载: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四月十六日,慈禧太后到普觉寺(今卧佛寺)拈香。时值丁香花开,寺内住持特到二里外的御道口接驾,以伴老佛爷观赏丁香。慈禧太后至香道处,但见路侧两边丁香花开,香气袭人,遂下车辇,步行于香道上赏花。拈香之后,寺院住持还为慈禧太后送上数束刚刚采撷的丁香花,称其花香有安神、舒心、沉静之效。慈禧太后特赏银五百两,以为香火钱。
清代“三山五园”中圆明园丁香最为壮观
戒台寺古丁香为乾隆皇帝御赐
在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中,圆明园内栽植的丁香数量和品种最多。乾隆皇帝在扩建圆明园时曾在勤政亲贤、镂月开云等处多植丁香,并在鱼跃鸢飞亭北侧辟有一处长达百余米的丁香堤,栽植丁香百余株,白紫两色相间,每年花开之时,乾隆皇帝都会到此赏花。“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九州清晏”奉三无私殿本是皇帝举办宗亲宴的地方,乾隆皇帝也命人种植了很多丁香树。丁香花开之时,乾隆皇帝要钦点10位文臣陪同他在此赏花、品茗、唱赋,乾隆皇帝则以丁香为题写下《丁香花》、《戏题紫白丁香》、《咏紫白丁香》、《咏菩提》等多首御制诗。
京西古刹戒台寺的丁香最早就是从圆明园移植的。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到京西古刹戒台寺巡游时,见寺院内外种满了苍松翠柏,觉得色彩略显单调,就问方丈为何不种些花草?方丈说:“佛国圣地,不敢栽种凡花俗草,只有仙花瑶草才配,但不易寻找。”乾隆皇帝说:“那就从御园中选些花木赐予寺院,但哪种花木适宜呢?”方丈回答:“本寺每年佛诞日都要用名香浸水,沐浴佛祖,就请赐些芳香的花木吧!”随从的太监忙说圆明园里最香的花要数丁香了。于是,乾隆皇帝命人从圆明园丁香堤移来20棵丁香,植于戒台寺内。对于乾隆皇帝所赐的丁香,寺内住持受宠若惊,他令两个小和尚精心守护,不得有丝毫损伤。由于看管周到,这些丁香枝叶繁茂,每年春日花开之时,不少香客慕名到此赏花。如今,戒台寺的古丁香树龄已有260多岁了。
传说乾隆皇帝的妃子香妃最爱洗“丁香浴”。乾隆皇帝曾有40多位后妃,其中最受宠的是独具异域情调的香妃。但有学者考证,历史上并无香妃其人,所谓香妃实为文献中记载的容妃。容妃非常喜欢丁香,每年丁香花开时,乾隆皇帝都要陪着容妃在御园里赏花。擅于溜须拍马的和珅为了讨好皇上,遂弄来一个“丁香浴”的配方,将精心调配的人参、黄连、木香、薄荷、当归等10多种中草药装入囊中,然后放入热气腾腾的浴池,再撒上许多刚刚采摘下来的丁香花瓣。待池中浸满花香时,即可入浴。和珅说这“丁香浴”有美容、养心、润肤之功效,泡过之后肤如凝脂、肌如皓雪。乾隆皇帝随即令人在容妃的寝宫置“丁香浴”。容妃每每泡过“丁香浴”后,面色红润,肌肤洁白柔嫩,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