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不知常思
1
常思家里世代行医,享誉方圆几十里地。
人们都说他家有祖传秘方,别人看不好的病,只要请来常思的爹,就必定能药到病除。
如果常思爹都看不好的病,基本上就不用再看了。
2
所以常思祖上家境殷实,不止是殷实,可谓是富贵人家。
村南的几十亩水浇良田,是他家祖上留下来的,那是村里最好的田地。
常思家的门楼是全村最高的,门前磊着好几层大理石台阶,要拾级而上才能够上常思家的大门。
常思家大门外正对着一个池塘,那是中条山流下来的山水汇集成的池塘,池水常绿,水里有鱼,岸边青石翠柳,是村里最好的美景,也是村里的核心地带,是全村村民聚集的场所,村里的大小事宜、各种会议都在这里商讨解决。
常思家的院子则是院中有院,分有前院中院后院,门廊亭阁曲径通幽。后院中央有一棵数百年树龄的大槐树巍然耸立,树下置有石桌石椅,是常思一家夏季纳凉的场所。
有人曾给常思的祖父赠送过一副对联:“柳影入池鱼上树,槐荫铺地马登枝”。
取自清朝举人马承先的这幅对联,几乎像是给常思家里定制的。
3
“柳影入池鱼上树”不假,常思家门口的池塘是村里最好的风水宝地,夏季时岸边柳影入池,池里鱼儿游动,如攀柳影之树;
“槐荫铺地马登枝”更不是诳语,那时常思家里各种牛马骡子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常常挤满在常思家后院的槐树下。
因为常思家世代行医,行的是牛马牲口的医。
虽然只是给牛马牲口看病的兽医,但人们都尊称常思的父亲和祖父“常大夫”,因为在当地的农户人家那里,牛马牲口是一家人的命根子。
4
常思幼时聪慧有加,各种病情药方看过几遍后便能烂熟于心。
又是家中独子,自然要子承父业。
自常思的老爹上了年纪后,常思便接替了他爹的班,在家给牲畜看病,或受人邀请出门给那些病重的走不了道的牲畜看病。
渐渐地,像他老爹一样,常思也成了方圆几十里出了名的名医,别的大夫再看不好的病,到他手里都能药到病除。
那些年,常思几乎承包了方圆几十里牛马骡子的医疗市场。
5
和他老爹一样,常思是一个豪爽的人,爽朗,大嗓门,虽然家中富裕,却从不为富不仁,相反有一颗医者的慈悲之心,凡是乡亲委托,无论家贫家富,他都会去。
和他老爹以及他的祖上不一样的是,家里世代行医都是收费的,看病收费天经地义,卖药收费更是合情合理,正因为收费,常思祖上才积累了丰厚的家底。
然而到了常思手里,他变成了全部免费:看病免费,卖药免费。
谁要给他钱他反而和别人急!
如果是上门看病,最多吃主家一顿饭,有时时间太紧饭也不吃便赶往下一家。
主家往往过意不去,非要给他塞点东西。
常思则双手一摆,大步流星地出门而去,留下一路爽朗的笑声。
久而久之,远远近近的人家都知道常思的这条规矩,没有人再在他面前提钱的事,但凡家里牲口有什么大病小灾,都理直气壮地去请他来看,然后吃一顿饭就好了。
常思每次也都有求必应地笑呵呵地来,笑呵呵地看病,笑呵呵地走。
那时,年轻的名医常思被乡里乡亲们尊称为“常善人”,几乎没有人叫他的本名常思。
6
就这样年复一年,常思吃喝不愁地在方圆几十里做着免费看病的善事。
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直到慢慢地,找常思给牲口看病的人渐渐少了。
却并不是因为家里的牛马不生病了,或者是出现了能替代常思的竞争对手。而是因为,每家的牛马都慢慢地少了,直到慢慢地再也没有人养牛养马了。
农业机械化时代来了。
直到村子里最后一头牛卖掉以后,村子里再无牛马了,方圆几十里都很难找到几头牛马了。
大夫常思彻底失业了。
慢慢地,再无人找常思看病了,再无人尊称他为大夫了,村子里无论大人小孩,看见他都叫他常思。
没有人觉得哪里不正常。
7
村南常思祖上的那几十亩良田,自然是早就被充公了,直到农业社后,分给了村里的每家每户。
常思分到的,是最靠近路边的狭长一条。
随着路面的慢慢扩充,常思的地变得越来越狭窄。
常思也懒得打理,他的地里常常是荒着的。
有些年份,常思也在地里种点麦子种点玉米,但种的麦子是整个麦田里长的最差的,种的玉米是整个玉米地里长的最差的,一来是因为他不怎么管理,也懒得上肥料;二来是因为靠近路边,容易遭到各种小动物和不懂事的小孩子的踩踏糟蹋。
大人们路过时,多会摇摇头,叹一声:这个常思啊。
8
但常思仍然过的很快乐。
虽然这时,常思家原本厚实的家底已经彻底没有了,一大部分是农业社时被充公了,一小部分是被常思自己长期当免费大夫给败光了。
但他仍然很快乐。丝毫看不出他有什么忧愁,就像年轻时他给别人家免费看病时,丝毫看不出他有觉得自己吃亏了的情绪。
大约从小就走上兽医之路不太会种地,他也懒得种地,懒得春耕秋收地仔细打理,后来干脆在那一溜地里栽上了一排枣树。
那时候村里在大面积地栽种苹果树,而他却独一无二地栽上了枣树,还是那种古老的长在山崖里的品种。
人们都笑他,你栽那枣树,几百年能结枣啊?!
而他对他那排长势极慢的枣树,却很是上心。
每到夏天,地里干旱的时候,常思心疼他的枣树,又没钱浇地,就用扁担从村北头的水库里担水浇他的枣树。他光着膀子,露着黝黑结实的胸脯,大步流星,从村北担着水走过整个村子,走到村南田里,浇他的枣树苗。
为什么不从家门口的池塘里挑水呢?
因为那原本清水荡漾杨柳依依的池塘,已经因为缺水干枯了。
后来更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被彻底填埋了。
常思的那一排枣树后来似乎也结了一些枣子,但似乎又没有结。
9
常思好像对那些木料瓷实、生命力强、耐苦耐寒的树木有一种特别的爱。
比如他的枣树,比如柏树。
距村子五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千年古庙,叫“檀道庙”。
檀道庙里不长檀树,却有两棵古柏。
人们都相传是周朝时的古柏,有三千多年历史,两棵树长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树高且直,树干粗壮,三四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绕其一周。
那时,檀道庙还是个学校。
某一日,一个同学突然冲进了教室,说大家快出去看,有人在柏树下刨土呢!
我们冲出去一看,咦那不是常思吗?
常思原来不是在树下刨土,而是在给两棵柏树筑护堤。他不知从哪里运来了一车砖头,还找了个帮手,围着两棵柏树筑了一圈护堤,给护堤里填了些新土。
忙完以后,他也不理大家,扬长而去。
后来,人们常常看到常思不仅给自己地里的枣树挑水,还给檀道庙的柏树挑水。
再后来,这两棵树被当地政府重点保护了起来,不仅出资用砖石筑起了更大的护堤,而且还在外围竖了铁制的围栏加以保护。
就是这两棵树。
大概人们并不知道,常思是最早开始保护这两棵古柏的人。
10
常思老了,但仍然精力旺盛,达观豪迈。
只是无依无靠。
常思无妻无子,无儿无女。村里的关帝庙成了常思常去的地方。
人们也都知道,关帝庙里的贡品多是常思拿去吃了。
于是过年过节时,人们都会在关帝庙里多放点贡品,水果油饼鸡蛋之类的。
村里给常思申请了“五保户”,大概每年有点补助。
常思家原本几进几出的院子,只剩下一个门房给他住着,房里无床无榻,他常常席地而眠。
自从成了“五保户”后,他的一个布袋子从不离身,里面装着他的身份证、五保户证和一些补助的现金。
其他的一切他都不在乎。
他成了村子里名副其实的“布袋和尚”。
11
那年我回到老家,在村口碰见了常思。
他风风火火地,不知道要赶去做什么,看见我哈哈一乐,停下了脚步。
我说我给你拍个照吧,他连连说不要不要,却下意识地摆出了拍照的姿势。
在照片里,常思是笑着的,他好像一直是快乐着,爽朗地笑着的。
他的左手拎着自己的布袋子,右手沾有泥土。
12
一生无病无灾的常思,却突然就死了,死在2017年的春节前夕。
2017年的冬天是一个暖冬。但纵然是一个暖冬,常思住的破败不堪的门房也是漏风漏水、寒意逼人的。
据说是脑梗,常思死在自家门房里那冰凉的地面上。
那间门房,曾经是他家最小的房子,是祖上建下给来看病的牛马临时吃料落脚用的。
常思去世,成了村子里最大的话题,人们聚在一起,谈论他的一生。
人们都说,如果常思会过日子,他爹留给他的金条银元,够他过一辈子了;人们还说,如果常思以前给牲畜看病的时候,能稍微收点钱,早就发家致富了,后来也不至于过成那样。言语之中,都在替常思惋惜。
人们又说,就这么去了也是好事,免得再遭罪受苦了。
人们慢慢地就都散了。
村子里噼噼啪啪地响起了过年的鞭炮声。
13
2017年春节,没有雪。
想法丨发现丨记录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