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感”文化的反向利用:日本人鞠躬道歉背后的一点小心机
如果要选出一个理想的旅游目的地,龙马君推荐日本,这倒不是因为日本的旅游资源有多么优质,只是谦卑而礼貌的日本人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您在旅途中有一个好心情。
当你递上入关证件,日本人的鞠躬就开始了。从餐厅服务员到景点卖纪念品的老太太,再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你遇到的所有日本人都会向你鞠躬致意,即使对日本的鞠躬文化早有心理准备,您也会被日本人无所不至的“谦卑”所折服。
其实,按照日本人自己的说法,鞠躬这一礼节是从我国传入的。
大概是飞鸟和奈良时期,我国的佛家文化传入日本。在古代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下,鞠躬这一原本向高僧表示尊敬的方式很快被武士们用来显示双方社会地位的差异,成了武士礼仪的一部分。到了四百年前的江户时代,随着更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鞠躬在日本社会传播了开来。
当一个日本人遇到另一个地位比他更高的人,鞠躬是一种必须的义务,否则便是不安其位,便是对等级制度的叛逆。曾有这么一个说法,日本武士可以直接斩杀不向他鞠躬的平民,这个说法真假如何呢?大约是真的。
1862年9月14日,四个英国人在离江户不远的生麦村遇到了正赶往江户的高级武士岛津久光。岛津久光虽不是大名,却是萨摩藩的实际掌权者,当他七百多人的仪仗队经过时,四个英国人并未像其他日本平民一样退让行礼。英国人的“无礼”极大冒犯了岛津久光作为一个武士的尊严,看到主君“受辱”,他的护卫旋即拔出了武士刀,四个英国人中一人被杀,两人重伤。
彼时的英国还是日不落帝国,对于如此奇耻大辱,英国当然不能忍受。英国的蒸汽舰队随即进入了鹿儿岛湾,代理公使约翰·尼尔向萨摩藩发出了最后通牒:要么交出肇事者,要么开战!
一边是世界第一海军强国,一边是仅仅占据九州岛一隅的一介外藩,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英国人将不战而胜时,萨摩藩却发动了奇袭。
萨摩藩的岸防炮把英国人打得措手不及,三艘军舰损毁,63人伤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英战争。
在这次冲突中,日本人始终认为英国人“无礼”在先,砍杀无礼平民的武士并无任何过错。直到最后,萨摩藩也未作出任何赔偿,江户幕府迫于无奈,替萨摩藩向英国人赔偿了2万两白银。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等级制有所松动,然而鞠躬这一礼仪却发扬光大了。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鞠躬几乎成了日本人的标志。
开始或者结束会议时会鞠躬,问好或者再见时会鞠躬,寻求帮助时会鞠躬,表达善意时会鞠躬,表示感谢时会鞠躬,被表示感谢时会鞠躬,当二战时的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向赫尔国务卿提交宣战照会时,他们照样会鞠躬。对于日本人,鞠躬几乎可以适用于一切时间、一切场合。
当然,我们最熟悉的还是日本人道歉时的鞠躬。
这种频繁的鞠躬是日本人注重礼节的体现,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人际关系的独特理解:与讲求个人地位和自身价值的西方人不同,日本人在交往中似乎总是优先考虑对方的立场或者心情,强调相互间的依存和尊重。
从这点上来说,相比于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日本人更像是一个具有相同人格的整体,他们总是以考虑他人和社会来生存,在交往中时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给社会或者他人造成了影响,并以此来作为自己行为的基础。简而言之,日本人往往先体察对方的立场和心情再采取行动,这大概也是我们在日本旅游时如沐春风的原因。
然而,在日本人道歉鞠躬这一点上,龙马君总感觉有一种功利意味在其中:头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当一个人恭恭敬敬地把头伸到你面前的时候,这种没有任何敌意的敬意想必很难被拒绝。
美国的人类学家本尼科迪特在《菊与刀》曾提到耻辱感是日本人的原动力,道歉时的鞠躬大概是这种耻辱感的反向利用:当犯了错的对方向你如此卑下地表示敬意,再“苛求”对方承担责任大概会显得过于不近人情吧。
然而问题在于,与鞠躬相比,承担责任才是真诚道歉的正确打开方式呀。
这大概算是日本人鞠躬背后的一点小心机。
欢迎关注,与龙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