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渠今生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姜席堰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古老灌溉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灌溉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自2014年以来,经由各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的推荐和国际评委会的评审,全球共有74处古代灌溉工程被收录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中我国17处灌溉工程被成功收录。每一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活生生的实证,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科学与技术精神呈现出来,为当今和未来的人们生动地再现出曾经的历史。中国水科院专题推出“百年长河 古渠今生”,分期讲述目前我国17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保护,让历史文化在流水潺潺的水渠中、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中得到永恒。

姜席堰

2018年8月13日,在加拿大萨斯卡通(Saskatoon)市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第69届执行理事会上,始建于公元1330-1333年的姜席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鸟瞰姜席堰

姜席堰位于浙江省西部的金衢盆地,地处衢江支流灵山港从山区过渡到平原的咽喉处。历史上,灵山港沿河分布有众多的引水堰坝,不仅用于灌溉,还为筒车、水碓等提供动力。姜席堰是灵山港堰坝体系中保留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姜席堰灌溉工程充分利用地形,以河道中80亩沙洲为纽带,上连姜堰、下接席堰,组成一条由西向东长约570米长的角尺状拦水坝和侧向溢流堰,实现了无坝引水。姜堰在沙洲右侧、位于上游,长100米,堰底宽32米,堰顶高程63.2米。席堰位于沙洲尾部左侧,处于下游,长50米,堰底宽30米,堰顶高程63.1米,呈弧形,导水顺势经进水闸入灌溉干渠。姜席堰建成以后,下游农田获得灌溉保障,得以旱涝保收,推动了龙游县的农业和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龙游县因此成为浙江省重要的粮食产地。目前,姜席堰基本保持着680年前初建时的形制,灌溉面积3.5万亩,是古代山溪性河流引水灌溉工程的典范。

东干渠上的筒车

公元14世纪,中国南方人口剧增,发展农业势在必行,许多重要的区域性灌溉工程在此时兴建。姜席堰创建于公元1330-1333年,时任龙游达鲁花赤蒙古族察儿可马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姜席堰是其主持修建的堰坝之一,工程沿用至今已有680余年历史。

姜堰

席堰

姜席堰渠系延伸至龙游县城,成为具有灌溉、航运、市政供水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20世纪50年代至今,姜席堰渠首及灌区渠系经历了多次大修,现在所见姜席堰是2014年大修后的面貌,完好地保存了古代初建时的形制和筑堰技术。

总干渠

由于灌区地处丘陵,局部位置需通过子堰抬高水位,调节引水灌溉,文献记载17世纪姜席堰有子堰72方。姜席堰干支渠沿线还设有水碓和筒车等水力工具,便于农户加工粮食和提水灌溉,这种工具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至今还有一些地方留有水碓遗址,并以当年的水碓名作为标志性地名。

水碓

自公元14世纪创建以来,姜席堰一直采取“官督民办”的管理方式。县级官吏直接行使管理职权,将具体事务委派给县乡中有威望的乡绅,再将各项水利事务分派给受益用水户。至迟在16世纪末姜席堰已形成了固定的岁修制度,设有堰长,堰长下设堰董、堰夫若干人,担负起岁修、用水管理、封开堰口、收纳堰费等具体事务。清代设有堰工局,在府、县政府的监督下,由乡绅具体负责堰渠维修、管理经费、制定章程等事宜。姜席堰这种官方与民间管理的结合,一直延续至今,保证了姜席堰的可持续运行。姜席堰兴建680余年来,不仅使下游数万亩粮田得以自流灌溉、旱涝保收,更促进了龙游城市的发展和兴盛。

姜席堰视频

10:09

10:09

03:30 / 03:30

供稿: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秘书处、水利史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