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思维方式之运筹帷幄

《孙子兵法》十三篇,以“计”篇为首,为什么是“计”为第一篇呢? “计”字的基本含义是计算,但也可以具有计划、分析、评估的含义。《孙子兵法》研究的对象是战争,战争是什么呢?用孙子自己的话来说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翻译过来就是战争是国家大事,是决定人民死生的场地,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因为战争如此重要,所以“不可不察也”,必须认真的考虑、考察,计算、分析、评估,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计”为第一篇的原因。

在认真考虑战争问题时必须作精密的计算、计划、分析、和评估。那么对象是什么呢?分析框架又是什么呢?孙子认为要以国力评估为起点,所以他说“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经之以五”就是对影响战争的国力因素作必要的分类,然后再对每一种因素进行评估。孙子认为决定国家权力强弱的基本因素为五种:

1.道: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2.天:阴阳、寒暑、时制。

3.地: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

4.将:智、信、仁、勇、严。

5.法:曲制、官道、主用。

国力评估按照以上五种因素进行,分别比较双方各项的得分和优劣,这样基本的分析框架就出来了。

“校之以计”就是量度,用来处理可以量化的因素。“索其情”是判断,处理不能量化的因素。两者综合起来就是孙子在“计”篇所说的庙算,也就是本文题目中的运筹帷幄。

总结如下:

庙算=较之以计+索其情

评估=量度+判断

分析方法也出来了,可以看出虽然《孙子兵法》的成书年代在春秋末年,距离现在2500多年,但是孙子的论述还是很科学的。特别坚持是先计算,后判断的方法。

那么孙子对“五事”的评估是如何论述的呢?“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第一个评估的因素是“道”,“主孰有道?”“令民与上同意”,政府(上)能让人民对其政策和行动表示支持,能做到上下一心就是有道,否则就是无道,所以这一点是评估国内的政治基础。虽然《孙子兵法》一书论兵不论政,但在评估国力时首先提出就是这个,可以看出孙子对于这一点还是非常重视的。

第二个评估的因素是“将”,“将孰有能?”古代的战争形态比较简单,由一个人总览全局是可能的,所以一名合格的将领对于古代的战争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选拔的时候不可不慎,孙子对于将才给了五个字来作为评估的标准,“智、信、仁、勇、严”。这里排列的顺序很有深意,孙子把“智”排到了第一位,而把“勇”排到了第四位,可见孙子比较重视智将。

接下来孙子评估的是“天”和“地”,即为外部的战略环境,不是个人或者国家能够控制的,“天地孰得?”孙子在“天”的项目中列的是自然现象,“阴阳”(昼夜、晴雨)、“寒暑”(温度)、“时制”(季节变化),是自然意义上的天,不是神意上的天。在“地”中列举的“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是不同的地理条件,可见孙子对于地理也非常重视,也有相当科学化的研究。

最后评估的是“法”,孙子对于“法”的解释是“曲制、官道、主用”,“曲制”是组织架构,“官道”是人事制度,“主用”是军费、物资的供应管理。所以“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是对“法”的评估,可能因为孙子在第二篇“作战”中专门论述了是战争中的经济情况,这里更多的是对于““曲制、官道”的评估,但笔者感觉这里也可以加一个“供应孰强?”这样就把经济情况加到整个国力评估的分析框架里了。

评估完“五事”,如果是对我方有利,那么可以进一步的造势了,用孙子的话说就是“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造势的方法就是引起很多误解的一句话“兵者诡道也”,因为这句话很多人以为《孙子兵法》是讲“诡道”、讲阴谋诡计的,实际上整本书里提到“诡道”的只有这一次,诡者,变化也,而不是指欺诈,接下来很长的这一段话:“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也仅指造势而言,因为战前造势可以增加获得胜利的机会,而这些手段都是因利制权、随机应变的,所以自然也不能事前泄密(不可先传)。

在对战前造势讨论之后,孙子给出了“计”篇的结论: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庙算”就是战前对于国力的评估,内容即为五种因素分别评估出双方的得分。庙算胜的,得到的分数就多;庙算不胜的,得到的分数就少。但是仅看数据比较还是不够,单纯的数字并不能完全代表战斗力,所以孙子最后又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所谓“多算”就是精密计算,“少算”就是简单计算。所以只有精密计算,得分高低的比较才有意义,粗略计算尚且不够,更何况不算呢。

因为战前造势的诡道是“计”篇讨论的一部分,但从原文来看并不应该列为庙算的一部分,孙子明确的指出“计利以听”以后才是“乃为之势”,计利显示庙算已经完成。

“计”篇为《孙子兵法》的全书之首,也是全书的中心思想,体现了孙子对于战争的慎重态度,对于战前计算、计划、评估和分析的重视,对于影响战争的各个因素的总体运筹。

(0)

相关推荐

  •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上)

    作为<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一篇,<计篇>提出了统摄全书的重要理论,堪称全书的总纲.曹操解释"计"的内涵道:"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 ...

  • 《孙子兵法》思维方式之情报为先

    战争是一个危险的领域,关系国家存亡,百姓生死,所以孙子在计篇中一开始就警示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可以不认真的考察,计篇从五事七计的角度对战前的国力因素进行了总体的计算. ...

  • 《孙子兵法》思维方式之知彼知己

    先扯一句题外话,为什么是"知彼知己"而不是"知己知彼"呢?因为孙子的原话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所以最简单的判断一个人是否读过<孙子 ...

  • 《孙子兵法》思维方式之先害后利

    一.确定打还是不打之后要考虑什么? 孙子在第一篇始计中讨论了如何精密的计算.分析和评估双方的国力因素(详见笔者<孙子兵法>之运筹帷幄),那么在对分析结果加以判断的情况下,能不能发动战争的问 ...

  • 心理学: 揭秘3种只有聪明人才有的思维方式, 再不学就太晚了

    如果说知识是点,那么逻辑思维就是把它们连结在一起的线.有些人书也看了很多,知识也懂得不少,但就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有些人在同样的时间内就能把任务完成得相当漂亮,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 ...

  • 《孙子兵法》:懂势,才能做事!

    <孙子兵法>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求之于势".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懂得认清形势.选择时机.顺势而为,才能把事情做好. 古代齐国有一句俗语:"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

  • 布白是一种思维方式,应如此辩证

    辩证布白 文/郑沛成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但要求点画精到.结体优美,更要求章法完整,通篇和谐.要知道:点画美.结体美,是局部美,而章法美则是整体美. 罗丹说过:"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 ...

  • 长篇《孙子兵法》解读——能而示之不能

    原标题:长篇<孙子兵法>解读--能而示之不能 文/主播|陶荣荣 原文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 详解 到了战场上,根据形势的变化,如何趋利避害,如何 ...

  • 百度上找的关于思维方式的

    如果A.B数量接近,那说明你在处理问题时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换风格. 最理想的是能熟练运用两种风格,这样会让你更灵活.更有创造力,同时又能因地制宜,随机应变. 探路型 探路者们喜欢系统地.按部 ...

  • 《孙子兵法》感悟《孙子兵法》1——后世影响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在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一部兵书.全书共有5900余字,可谓字字珠玉,书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着很深的内涵.<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