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展”亮相国博——全景式展现大运河历史人文的无穷魅力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局部)

一件作品如何撑起一个展览?看4月10日至4月2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展”是如何做的——作品总长135米、高3米,其中人物篇43米,山水篇64米,书法题跋28米;以江苏书画家为主创成员,邀请大运河沿线7省(市)15位书画家参与,历时一年半时间潜心创作而成;艺术家立足表现大运河全域,以笔墨为媒,描绘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所说,它具有亦古亦今、亦工亦写、亦文亦书,多种样式的表现手法。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江苏省国画院承办。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百米长卷美术精品创作于2018年10月9日正式启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在图卷前言记录了此次创作的“初心”:“面对伟大新时代,我们组织艺术家创作的初衷,就是立足大运河全域,通过全新的视角,从时间、空间、人文、自然等多个维度,描绘大运河的'前世今生’,把散落分布的文化瑰宝串成'珍珠项链’,绘制当代'清明上河图’,不仅给人带来审美的感动,而且使人产生旅游的冲动,更叫人拥有跟随画中的精彩去现场体验的激动。”

整件作品由名家撰写文字介绍和题记,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样式和谐交融。其中上卷为人物篇,以描绘与大运河有密切关系的历史人物为主,通过“春秋争霸,吴凿邗沟”“雄才大略,沟通江浙”“汴河畅通,繁荣京华”“一统天下,南北交融”4个篇章,着重表现了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发展、西进、通航等历史进程。下卷为山水篇,以描绘大运河两岸的山川新貌为主。通过“北国瑞雪”“中原秋色”“江淮绿野”“吴越花雨”4个篇章,表现中国大运河沿线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致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风貌、新气象。

“应该说起步的时候还是很艰难的,因为团队当中许多画家虽然了解大运河、画过大运河,甚至有的画家就生活在大运河边,但是面对如此宏大的创作,大家心里还是没有底,所以我们首先按照厅党组的要求到现场写生考察。”江苏省美协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回顾创作过程时介绍,创作组组长秦剑铭快80岁了,在整个团队去写生之前,他偷偷带领团队中的另一位画家开车先行探路,以免大队人马去的时候走弯路。后来团队在秦剑铭的带领下沿大运河走了好几遍,从而对大运河有了比较整体的认识。考察过程中,团队也会在一些比较重要的点坐下来现场写生,积累对大运河的直观认识。考察间隙,秦剑铭还带大家去观摩新金陵画派前辈的作品。

人物篇执笔安玉民也是第一次创作这么大的长卷,他告诉记者,创作人物篇主要是要以历史为依据,所以难点也是历史。不仅是运河本身的历史,对图卷表现的各历史时期的衣食住行也要有所了解,“看书查资料,各方面综合去还原历史,作品最终要表达的是怎样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团队的任务不仅是考察、收集资料、设计草图,还要构思图卷到底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怎样让集体创作能够融为一体,在一个图卷中以一种品位、一种格调,用有高度的艺术表现语言一气呵成地串联起来,这实际是集体创作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周京新说。到中稿的时候,团队作了长46米、高1米的中稿展示,并通过这次展示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大运河沿线普通老百姓的意见。这是艺术表现方面,而在思想高度方面,如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所说,今天描绘大运河,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今天绿色、自然的、文明的、进步的新时代大运河和历史的运河表现出来。

最终,人物篇以中国工笔线描式的创作手法,再现了大运河开凿、发展、西进、完成的2500年以来的历史,展现了大运河在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价值。山水篇则呈现了从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到中原大地的湖光秋色、再到江淮平原的绿满春山、终达江南入海口——今天大运河两岸的繁华景象。

“山水篇河流山川大气磅礴,雄浑与刚柔并济,嵯峨与逶迤并出,由浅入深的色彩,将这条河流的空间标识勾画得富有层次感和地缘特色,给人留下绵长隽永的美学回味。同时,其中的园林元素又充分体现了运河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大运河沿岸巍峨高远的建筑群也尽收眼底,突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巨变。而人物篇,对英雄与人民共同开天辟地的刻画细致入微、生动鲜明,体现出了大运河的开掘凝聚着世代中国工匠的汗水。”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说。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表示,在艺术表现上,图卷以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传统长卷形式,融入时代特征,既磅礴开合又细致入微,既展现出意境之美又体现了人文艺术,于多样中见统一,使观众在纵览大运河迷人风光的同时,全景式领略大运河历史人文的无穷魅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