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老一辈京剧演员的“外号”
(文:张延华)
笔者观赏京剧的迷龄60年,如今垂垂老矣,凡我看过的近400出京剧剧目和300多位知名演员,如数家珍,至今难忘;对历史各个时期在红氍毹上享有盛名的一代名伶,通过近、当代的有关京剧方面的书刊也颇有所知。我认为过去无论内行、票友、戏迷、剧评家和普通观众,运用各种舆论、评说、宣传赋予生、旦、净、丑各行当中的名伶(头牌或二牌)以各种美誉、尊称、雅号、荣衔等捧场是起着巨大的推动和树立作用的。不论是全国性的、地区性的或局部范围的,其产生的影响效应是幅射神州,甚至海外。
首起同光十三绝,流芳至今,程长庚(老生)、卢胜奎(老生)、张胜奎(老生)、杨月楼(老生、武生)、谭鑫培(老生、武生)、徐小香(文武小生)、时小福(青衣)、梅巧玲(花旦)、余紫云(青衣)、朱莲芬(昆旦)、郝兰田(老旦)、刘赶三(丑)、杨鸣玉(文武昆丑)等十三位名伶,开一代荣获美誉之先。
始说生角,老三鼎甲(老生三杰,又称前三杰)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如加上王九龄,又有老四派之称,而程长庚在梨园行中尊称为大老板,还有“活鲁肃”之美誉。余三胜则有“俨赛当年米应先”(即米喜子,人称活关公)的赞语。新三鼎甲(老生新三杰,又称后三杰)则是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又有“伶界大王”、“京剧一代宗师”、“老生大王”、“小叫天”的尊称,一时无腔不学谭,满城争说叫天儿,而“单刀叫天儿”也是说的谭,因其在三庆班时以武生演出《白水滩》、《金钱豹》、《三岔口》武功深厚漂亮,刀枪棍棒纯熟之谓,梁启超亦曾赞谭为“四海一人”,荣耀之极。汪桂芬被誉为“长庚再世”,主要是汪对程的唱腔、念白、台步、身段、做派无一不默识而心灵相通。孙菊仙被同行亲切地称呼“老乡亲”、“孙大嗓”。在上面说到的同光十三绝中的卢胜奎、徐小香、杨月楼、杨鸣玉还分别被誉为“活孔明”、“活周瑜”、“活赵云”、“活蒋干”,而杨月楼尚有“美猴王”、“杨猴子”的美称。“忠恕堂”文武双璧指的是张二奎的弟子著名文武老生杨月楼和靠把武生俞菊笙。时有奎派老生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许荫棠,嗓音宏大宽亮,有石破天惊之势,赞为“许大嗓”,曾与孙菊仙、汪桂芬不分轩轾。“九龄正宗”和“白眉王九龄”都是指的王玉芬,因为他学王九龄最为神肖。“小谭鑫培”是贾洪林,擅演《战太平》,一声嘎调,响彻云霄,遂获此殊荣。汪笑侬学识渊博,才器过人,既唱老生,又是京剧剧目多产作家,代表作有《哭祖庙》、《马前泼水》、《骂王朗》等,时有“儒伶”美誉,另因其弃官从伶,借剧抒怀,抨击黑暗,故人称“伶隐”。时慧宝艺宗孙菊仙,深得孙派唱法精髓,被誉为“孙派第一人”,并有“名士派的雅号。“梨园怪杰”双阔亭也宗孙派,最擅演《逍遥津》,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登台献艺,光彩不减当年。20世纪20年代,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享名菊坛。“南周北高”是指上海的周信芳,北方的高庆奎。高庆奎戏路甚宽,老生、红生、老旦、花脸皆能,人称“高杂拌”。“南麒北马关外唐”说的是麒麟童(周信芳)、马连良、唐韵笙。40年代,唐韵笙在上海演出时大为轰动,戏迷观众评议唐的艺术,认为他既不是京朝派,又不是海派,是打关外(指东北)来的,就称之为“关外唐”吧,同时唐韵笙博览群书,熟读文史,能自编自演,梨园界雅赞为“才子”,并有“关外麒麟童”的美称。在此前,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亦早已崛起,名噪大江南北。谭富英对老谭派的唱腔有所创造发展,时称新谭派。有“小神童”之称的杨宝森,幼年习艺,专攻余派,深谙其髓,颇具余派稳健含蓄、韵味醇厚、格调清雅、刚柔相济、平中见奇的艺术特色,因而又有“小余叔岩”之美誉。“冬皇”孟小冬为余叔岩开山门的女弟子,造诣精湛,尽得余派真传。女老生徐东明艺宗谭、余,10岁时以娃娃生出台津门,亦被誉为“小神童”。奚啸伯古文基础扎实,文化素养甚高,对四声音韵颇有研究,擅演书卷气的儒生,故有“儒伶”美誉。马连良弟子梁益鸣,因在北京天桥专演马派剧目,得“天桥马连良”之誉。一代京剧艺术天才李少春,技艺精绝,文武全能,他是“文戏武演”、“武戏文演”的典范,堪称当代京剧精英表率,被盛赞为“神仙”。“老生五大少”系指王少楼、陈少霖、王少芳、姜少香、贾少棠,虽多为绿叶,但均有较深的造诣。至今仍健在的江苏京剧院著名老生王琴生,已是耄耋之年,曾有“活鲁肃”美誉。高百岁嗓音高亢嘹亮,激昂流畅,擅演刘派(刘鸿声)剧目,时人称之为“赛鸿声”。苗胜春兼工文武老生和文武丑,长期与周信芳合作,尤其在《四进士》中扮演杨春堪称一绝,有“活杨春”之誉。
京剧早期武生三大流派是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俞派是京剧武生的重要流派,以武生唱大轴,始于俞菊笙。黄月山喜称“黄胖”,武功卓越,精美绝伦,在唱功上有“燕赵悲歌”之誉。“南派武生宗师”系指李春来,曾与其弟子盖叫天、张德俊以及张桂轩共誉为“江南四杰”,均在京剧武戏上有很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杨隆寿的武生演技卓绝,与俞菊笙相伯仲,时有“活武松”、“活石秀”之誉。集“国剧宗师”、“武生宗师”、“武生泰斗”和“第一名伶”诸多盛誉的杨小楼,还有“活子龙”和“小杨猴子”的美称。“北杨南盖”的盖叫天极富创新开拓精神,因演《十字坡》、《快活林》等被誉为“活武松”,有“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的妙联。说到张桂轩,人称之为“活石秀”,乃缘于在《翠屏山》扮演石秀,使用单刀耍舞出全真少林六合刀功夫,名震菊坛。郑法祥擅演猴戏,在南方猴戏中与李春来、盖叫天鼎足而立,有“赛活猴”之美誉,其父郑长泰被称之为“老活猴”。“天津武生三泰斗”是李吉瑞、薛凤池、高福安,均系津派武生代表人物。上海早期著名京剧武生夏奎章,系夏月珊、夏月润之父,因擅演《冀州城》、《反西凉》等而获“活马超”的赞誉,夏月润荣登“武榜状元”。“武生三德”是马德成、瑞德宝和于德芳。杨派武生周瑞安的腿功极键,时人称之“周一腿”。杨瑞亭武戏功底磁实,勇猛矫健,腰腿功尤佳,演《艳阳楼》、《八大锤》等戏,可踢腿过顶,以厚底靴跺泥,兀立不动,宛如板上钉钉,故有“杨一腿”之赞。“出手大王”是郭玉昆,“跟头大王”是刘斌升,前者擅长出手,后者精于跌扑。“童伶奇才”说的是李万春,20年代初,时年12岁,与师弟蓝月春在京三庆园首场演出《两将军》(《战马超》),由于扮相英俊,武功勇猛,嗓音响亮,口齿清晰,南技北艺,表演精彩,一炮打响,获此殊荣。张云溪少年演出时就以武打火炽,漂帅利落,敏捷灵活,技巧娴熟闻名,赞之为“小武生”。艺名七岁红的李文卿摔打猛翻快速见长,称之为“流量武生”。“拼命刘”系指刘永昌,以猛打狠摔出名。
尊称为“戏祖师”、“红生鼻祖”的王鸿寿(三麻子)能戏极多,传说由他正式确立了生行中红生这一门,世称“活关公”。“南林北李”是指林树森、李洪春。林树森师从王鸿寿,得其真传,时称“红生第一人”。20世纪40年代李洪春的关羽戏从剧目到唱、念、做、打、舞均有发展创新,既继承南派(王鸿寿)又兼收北派(谭鑫培、王凤卿)之长,被誉为“关剧宗师”。当代武生表演艺术家厉慧良、高盛麟、王金璐均能演关羽戏。
“小生三仙”系指徐蝶仙(徐小香)、王楞仙、程继仙(程继先),一说是徐、王和陆薇仙(陆小芬)。徐小香是小生名宿。王楞仙是徐的弟子,擅演《群英会》、《黄鹤楼》,有“活周瑜”之美称,时与谭鑫培合演《状元谱》珠联璧合,誉为“双绝”。在梨园行素有“姜圣人”尊称的姜妙香,因其有高亢嘹亮的好嗓子,能一连气唱两小时而不觉吃力,故赢得“姜八刻”的赞语。以小生唱大轴始于叶盛兰,博采众长,尤善创新,演雉尾生独具特长,唱武小生、扇子生、穷生各具特色。可以说是承前启后难得的全才小生,有“活周瑜”、“活吕布”之美誉。京剧界小生“五虎”,系指姜妙香、俞振飞、茹富兰、高维廉、叶盛兰,均为虎年降生之谓也。
再说旦行。正工青衣时小福在“四喜班”时演《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是一绝,时誉为“第一青衣”。有“老夫子”之称的陈德霖,在表演艺术上善于从剧情出发,将行腔的高低快慢与剧中人物的感情表达结合起来,因之将京剧青衣的演唱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被尊为“青衣泰斗”,并有“金嗓子”和“祭江旦”之美誉,陈门下有六大弟子: 王瑶卿、梅兰芳、王蕙芳、姜妙香(初学旦角)、王琴侬、姚玉芙。京剧界“通天教主”王瑶卿,才高艺博,熟谙各行当,为一代宗师,旦角挑班领衔第一人,入室弟子数百人,四大名旦无不在其门下受业,有“剧坛伯乐”、“青衣叫天”诸多尊誉。“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名扬海内外,其艺术生命和崇高声誉是亘古流传,永不凋衰。梅兰芳是整个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典范,京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表演艺术家,继谭鑫培之后,亦被誉为“伶界大王”,与杨小楼、余叔岩共尊为“三大贤”。“兰蕙二芳”是指梅兰芳和王蕙芳,系因王蕙芳在上海、南京等地享有盛誉,一时与梅兰芳齐名。“梨园羊左”是梅兰芳、姚玉芙。各地评论界、票界、戏迷们对学梅有成者誉之以各种头衔的梅兰芳,如“小梅兰芳”(李世芳、杨秋玲)、“女伶中的梅兰芳”(章遏云)、“汉口梅兰芳(南铁生)、“江西梅兰芳”(黄蜚秋)、“延安梅兰芳”(任绮)等。尚小云幼入三乐科班,已显露技艺不凡,曾被誉为“第一童伶”。尚为人仗义,梨园行朋友有难,慷慨助之,最少以50元出手,故得“尚五十”的善名。荀慧生桃李满天下,“无旦不荀”或“十旦九荀”说明其弟子之众。尚小云、杨小楼、谭小培、荀慧生(艺名白牡丹)时有“三小一白”的雅称。荀慧生及其弟子宋长荣均有“活红娘”之美誉。徐碧云,技艺高超,名噪全国,盛誉颇佳。芙蓉草是在旦行中唯一获“能派”荣称的全才,他是王瑶卿最得意的弟子,戏路宏广,多才多艺,其表演风格颇具王氏风范,曾享名上海,被誉之为“南方通天教主”、“上海王瑶卿”。“花草生辉”是指荀慧生(白牡丹是花)和赵桐珊(芙蓉草是草)。“一草一花”是芙蓉草和筱翠花(于连泉),均以演《活捉》中的阎惜姣驰名大江南北。筱翠花与余玉琴、路玉珊(路三宝)早年在演出《贵妃醉酒》中并誉为最出色的杨贵妃,昵称为“三份”。有“青衣首席”之誉的黄桂秋,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迷人的黄腔——嗲嗲的、甜甜的、脆脆的,蜚声江南,《别宫祭江》叹为一绝,时有“江南第一旦”的美称。“江南二黄”是指黄桂秋和黄蜚秋。名噪一时的小杨月楼曾与周信芳合演《封神榜》,有“活妲己”之称,同时在花旦戏中动用真刀真枪,武打技巧娴熟出色,号称“强盗花旦”。“四大坤伶”是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胡碧兰(一说是金友琴)。最新考证为雪艳琴、章遏云、胡碧 云、孟丽君。以花旦唱大轴者始于田桂凤,并与享有盛名的谭鑫培互唱大轴,时人赞之曰: “古今第一花旦”。“南方花旦”是指冯子和和毛韵珂,而冯子和还有“表演圣手”的美誉。杨朵仙因演活了杨玉环(杨贵妃)而被呼之为“太真再世”。张文艳在上海共舞台与林树森、孟小冬、吕月樵等名伶同台演出,驰誉数载,尊称为“文艳亲王”,与张文奎、张文泉合演的《三娘教子》,被誉为“张氏三绝”。有“第一美人”爱称的陆素娟扮相漂亮,美艳绝伦,曾与金少山、杨小楼合演《霸王别姬》。上海名旦王熙春有“梨园小鸟”之称。“四小名旦”是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李世芳曾被推举为“童伶主xi”。“新四小名旦”系指张君秋、毛世来、陈永玲、许翰英。毛世来是筱翠花最得意的弟子,人称“小筱翠花”,而陈永玲则有“小小翠花”的美誉。曾在天津红极一时的“天津八大坤伶”是新艳秋、童芷苓、吴素秋、云燕铭、郑瑶台、花翠兰、田菊林、郑冰如。“麒派花旦”指赵晓岚。“四块玉”是中华戏曲学校旦角尖子白玉薇、李玉茹、侯玉兰、李玉芝。白玉薇还有“文艺坤伶”的尊称。关肃霜文武全才,在艺术上勇于革新,自创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有“女神仙”的雅誉。有“铁嗓”之誉的王玉蓉深得王瑶卿的真传,可连唱数小时而不饮场。“武旦第一人”则是在20世纪20年代声誉卓著的九阵风(阎岚秋),其艺精绝,为后辈所宗。武旦朱文英骁勇泼辣,翻跌敏捷,开打迅猛,出手利落,其势如暴风骤雨,有“横武旦”之称。老一辈的名伶余玉琴,为丰富武旦和花旦的表演技巧勇于开拓创新,在武旦戏中揉进花旦俏媚灵巧的表演,在花旦戏中融入武旦的武功技巧,获得“小凤凰”的美誉。当今“第一花旦”是荣登梅兰芳金奖大赛榜首的刘长瑜。“荀门一朵红玫瑰”和“剧坛女强人”均指荀派传人孙毓敏。
老旦名伶谢宝云嗓音高亢脆亮,老练稳重,与谭鑫培合作默契,深得倚重。幼年在科班与姚宝香(旦)、刘宝玉(净)并称为“瑞春三宝”,晚年体弱,每剧只M力唱一句,人称“谢一句”。“剧界革MD”说的是老旦龚云甫,由于他对老旦行的唱、念、做均有革新,是清末影响最大的老旦流派。“票友老旦第一人”系指卧云居士(赵艳尘),后于20世纪的20年代正式下海,为龚派主要传人。李多奎是唱工老旦的代表人物,自成一家,是继龚云甫之后的佼佼者,而其早在1928年与金少山合演《打龙袍》时即有“双绝”美誉。“女伶老旦第一人”是苗鑫茹。荣膺当代“老旦状元”的是赵葆秀。
三说净。有“花脸祖师爷”尊称的是徐碧云的祖父徐宝成。最早享名的是“净角三山”,系指何桂山、穆凤山、金秀山。花脸名宿何桂山还有“一代京剧宗师”、“净行中的程长庚”和“活钟馗”的诸多美誉。“黄三庆四”是黄润甫和庆春圃,而黄润甫又有“活曹操”之称,传说黄润甫在清宫演出《战宛城》,慈禧太后观之甚喜,赞曰: “此乃活曹操也”。刘鸿声(升)早期工净,以《牧虎关》一剧享誉沪上,遂有“第一花面”之誉。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雄踞净行首席,人称“十全大净”的金少山,在与梅兰芳合演的《霸王别姬》中极其成功地塑造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的英雄形象,赢得“金霸王”的美誉。“黑金白郝”是金少山和郝寿臣。“并时瑜亮”是郝寿臣和侯喜瑞,同有“活曹操”(活“孟德”)之称。“净行三杰”亦称“净行三鼎甲”说的是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活张飞”系指架子花脸钱宝峰,因在《芦花荡》、《瓦口关》诸剧中扮演张飞,形神俱妙,活灵活现而获此誉,其子钱金福深得乃父真传。李桂春(小达子)在20世纪20年代红遍上海,人称“金嗓子”,因串演《狸猫换太子》的包公,竟赢得“活包公”美誉。“江南活包公”指的是李如春。武花脸许德义的武功刚烈、火爆、雄浑,抡起大铲头皂缨枪,实有万夫不挡的气势,人送“拼命武二花”。赵松樵有“活颜良”之称。“宋大刀”是以大刀功法卓绝而著称的宋富亭。裘盛戎以风格独特的唱腔、念白和表演为净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菊坛上的“十净九裘”,言其宗裘者众。“铜锤三奎”系指王泉奎、娄振奎、赵文奎。王泉奎曾荣获“金嗓子铜锤”之誉。娄振奎以“金派”传人红于京、津、沪。“坤伶花脸第一人”是于奎良。当代净行新秀杨赤,铜锤、架子、武二花皆能,被赞为“全才花脸”。
四说丑行。“丑行三大士”是萧长华、郭春山、慈瑞泉。尊称为丑行一代工匠的萧长华有“活 汤勤”、“真蒋干”之誉。慈瑞泉戏路宗其师罗寿山(罗百岁),故有“小罗百岁”之称。有“老 郭先生”尊称的郭春山,会戏极多,被誉为“京剧界活字典”。“丑角元老”王长林聪明绝顶,记忆特强,名师授戏,默记于脑,一字不遗;教徒时,口述生旦净丑各行当的唱词念白,学生分别述记都赶不上,可谓梨园奇才。王长林在《连环套》中扮演朱光祖,通场彩声不绝,甚至把俞菊笙或杨小楼的黄天霸都给“喝”了,足见其表演、念白技艺的高超。“活包袱”系指名丑张黑(张占福),因其在演出中能当场编词,抓活儿,信手拈来,皆成文章。以武丑挑大梁盖始于叶盛章,有“武丑大王”和“京剧武丑第一人”的美誉。刘斌昆与筱翠花合演《大劈棺》,饰演二百五(纸扎人)独具特色,精彩绝伦,轰动大上海,时有“江南第一名丑”之称。“冷面小丑”指小赵君玉。梅兰芳金奖大赛丑角状元朱世慧在表演艺术上锐意改革,有了新的突破。
此外还有不分行当的综合美称和国际荣誉,也是令人称道和有口皆碑的。“夏氏兄弟”指夏月润和夏月珊,均为近代梨园界中颇有建树的京剧名伶。“叶氏三雄”是叶盛章、叶盛兰和叶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