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中毉无病不治,什么是真正的中毉呢?
《淮南子》、《通鉴外记》就提出:“圣人出”才有“医方兴”和“医道立”。中医源起于上古的伏羲、神农、黄帝等圣人,伏羲画卦、《神农百草经》、《黄帝内经》等古圣典籍奠定了其医学始祖的神圣地位。自古人有圣、凡之分,病有未病、已病之别。治病的关键在医心,即治神。
真正的中医大夫应该是修身正心、天人合一、万法俱足者,是佛,所以佛叫大医王;是神,所以西医至今还用代表神的十字架做为标志,叫红十字;是神仙,所以才是医道同源。心一动可医天地,心一想病灶部位的低频能量即刻升高,如血栓堵塞,法眼望之,意念一到金光即刻融栓,病即好,真是心想事成也。“中”为正、为德,代表心。“毉”为通天地鬼神者,“大”字代表天人合一成圣的人。“夫”字代表人也。“大夫”即为大人,中医大夫治病,是招魂复魄,不用药的,无药而医。古时中医华陀、扁鹊等等神医皆可望闻,神通望可视无形,闻可听无声。下医才问切守形。古“毉”字即藏天机,通天地鬼神者方可称毉。
一切物质皆生于心,这即是相由心生,一切病即为心病,心即神,神志魂魄学即为中医之灵魂与精髄。可如今中医丢了灵魂,放弃了神志魂魄,把灵魂精髓视为迷信与糟粕。
上医治神是《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上工守神,下工守形。”那么,什么是中医?“中”医其实就是德医,只有德心才是医者仁心,医道同源,真正的中毉即是德道者、是圣人、是佛、是天人合一者。要想理解真正的中毉必须从“毉”字的起源谈起!
仓颉为天帝之子,生下即有双瞳,可知天地人三界,仓颉把天机化于文字,所以叫以文载道,天理大道即在字里行间。自古至今,医字的演变分为四步即:“毉、殹、醫、医”。
1、“毉”是最初的“医”,“毉”发音为yī,一声,最早的医生是“巫彭”(《中医大辞典》称“巫彭,上古时代巫医,相传为黄帝之臣”);巫在古代其实是最高的智慧分子, “巫”的上面那一横代表天,下面那一横代表地,中间是指沟通天地的“人”。所以说,巫是沟通天、地、鬼、神的灵媒和媒介。《说文解字》对此的解释是:“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是可以通天通地、能事无形的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是大宇宙的全息,为多维的空间,古时医者,为人治病,必须要有通天地视无形之能,才可医天医人,治人疾病。毉乃医之简化字。客观地说,“巫”就是过去医学的另一种形式。“毉”就是最初的“医”字,后来就演变成了“殹、醫、医”。
2、“殹”发音为yì ,是个形声字,从“殳(shū)”。字的本义是叩击发声,与治病有关,《说文解字》云:“击中声也。从殳医声。”所以,“殹”字的本义就是(治病时)叩击发声,与治病有关,已经具备了现代“医”的部分内涵。
3、“醫”的本义指治病的人,醫发音为yī,一声,是个形声兼会意字。《说文解字》中“醫”,治病工也,……或从巫。治病时需要酒,所以从“酉”。
4、“医” 的本义为盛箭的袋囊,与疾病无关,“医”发音为yī,一声,是个会意字,外“匸”内“矢”。“匸(音xì),有所挟藏,言其中可以藏物也。”古代称箭为矢,象征着武力。《说文解字》言:“医,盛弓弩矢器也。”
总之,在古代除“毉”通“醫”外,医、殹、醫三个字是相互独立的,其内涵各不相同。真正的医者就是古人讲的“毉”,可通天地,能视人于无形。只是随着历史的演变毉者退化到了只会按方开药的医生,丧失了毉者本具有的从多维空间给病人诊治的能力!真正的中医文化出现了断层,断在了没有灵魂,断在“魂魄”,所以“失魂落魄”的中医犹如树之枯槁,只着力于树的枝叶不能探究其根源,才导致疾病无从医治。
中毉的思维方式与西医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中毉最高层次是天人合一,这是什么层次?是超越普遍认识的三维空间,是多维的智慧。中毉是对接上古高度文明,早就达到了人类的高峰。真正的中毉可以进入多维度空间,与高维生命进行沟通,上医神补,可以给病人招魂复魄,让人体重获健康。西医的思想模式是低维度的微观,习惯了认为是“现实”的三维空间,研究细化的物质文明而不思超物思维,限制了医学的升华。
自古医者仁心,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开篇说:“凡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朝的裴一中《言医·序》中说:“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而,断不可作医以误事!”中医既是德医,医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佛为大医王,北宋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真正的中毉是大德者、是德道者、是传统文化讲的圣人!
综上所述,真正的毉者,真人也,本我也,得大本者也,三魂一体者也,也就是说真正的毉者皆为德道的圣人,以天人合一为核心,以德为本,医心医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