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散文】张静 ‖ 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味道
张 静
沈嘉禄说:“所有的美食感受,都离不开情景体验,所有的美食故事,其实都是一个人的成长史。”
——题记
当小区对面学校大门街边摆满各种路边小吃的摊摊儿时,不用看时间,就知道快放学了。
煎饼果子、油炸花洋芋、小鱼丸子、豆筋、烤肠、炸鸡柳.....品类繁多,满满的烟火气丰润着整条街道。
背着书包的学生们出来了。三三两两地结着伴,叽叽喳喳地被粘到摊摊边。有的左手拿着一串考面筋,右手一杯关东煮;有的右手拿着手机,左手拿着烤肠,一边看一边吃…...
煎饼摊前,煎饼胖哥用勺子舀起一勺清稠的面糊,延着大平锅一刮,一张很大的薄饼就出来了;顺手一敲两个鸡蛋,再用刮铲一刮,蛋液均匀在饼皮上,再夹上孩子们选好的几种蔬菜、肉、粉丝一一码放在饼里,顺势裹起,再麻溜地切成几块,放进牛皮袋里,递给小馋嘴儿们。
旁边一个塑料框,是放零钱的,由小馋嘴儿们自行放买煎饼钱,然后找零。摊车前方有微信和支付宝收款二维码,方便快捷。
油炸串摊前,老板娘把鱼丸、鱼排、洋芋片,宽粉儿、麻辣排骨……一股脑扔进油烤箱里炸,几分钟后,热腾腾、火辣辣、油爆爆的炸串儿就活灵活现地鲜辘辘地出炉了。
每当看到这景象,我的舌尖就会涌起无与伦比的酣畅和满足感,就会想起我读书的时候学校外的小摊美食,以及那些我和它亲密无间的岁月。
我们小学那个年代,物资匮乏,零花钱也少。美食就是凉拌大头菜片片,凉拌萝卜片片,凉粉儿,糖饼,波斯糖……
大头菜切得很大片,略厚,糖醋味重一些,混着麻辣的红油,摊在牛皮纸上,小馋嘴儿们都不舍得地、小口小口地慢慢吃,味道超级美,是那种让人添舌头,吮指头的味儿。
我读高中时,校外的摊点美食也丰富起来,麻辣汤、烤香肠、烧饼、军顿锅盔……
一口大锅,锅桶很高,一串串大块的方墩魔芋,笋子浸没在大锅的麻辣烫汤料里。魔芋和竹笋被老板都浸泡一些时候,入味刚刚好,再裹上厚厚一层花生芝麻辣椒面,滚烫和麻辣交织在口舌之间,又烫又辣又爱的味道。
薄薄的土豆片,放进麻辣烫汤料里,喜欢脆口的,就得数着数,数到十六,提出锅,裹上花生芝麻辣椒面,和汤料里的各种香气杂糅在一起,哇喔!味道不摆了!溢满口腔的滋味万千!
最爽的是,闺蜜党们结伴去买美食,再相互品尝分享。叽叽喳喳论食,品味,枯燥的读书时光被萌化了。
大学后校门的小炒摊点是我们的最爱。隔着铁门,恣情地点着喜欢的蔬菜和肉。肉片炒油腻腻的油锅香味,常常让我觉得饥肠辘辘,口水涌泉似地涌出来。
有个小阿姨做的私房菜特别好吃,烧排骨、炸丸子、鱼香茄子、土豆丝....品种也很多,每天换着来。我们都爱去买她的摊摊。下了课要赶快去,迟了,菜就没了。
闺蜜总是吵着减肥,但是,往摊位上一站,她就忘了啥是减肥。
后校门的串串店鳞次栉比。我们最爱去那家牛肉串是一大块牛肉的那家,记得是一毛钱一串,着实划算。只吃牛肉,大把大把的往锅里放。油碟、干碟都要,油碟里面放足各种料:花仁、芝麻、香菜碎、蒜末、青椒、红椒,辣椒面,花椒面、蚝油、醋......,烫好的牛肉往油碟里一裹,大口吃起来,那是一种身心都得到满足的畅快。
那时候总觉得什么都好吃,蜡烛烤过香肠吃;豆腐乳当过宵夜吃;椒盐饼干被珍藏成最美味的饼干,没有之一的最爱。油淋鸭子,被娇柔的我们瞬间可以撕扯成一个空壳,还不舍得扔。怕老鼠偷吃,用绳子绑起来挂起。半夜引来了老鼠,我们吓得尖叫唤,叫声吓跑了老鼠。我们畅快地哈哈哈大笑。
刚工作的那些个冬天,下班第一件事总会蹬着自行车,飞奔去川农校门口,酣畅淋漓地挨着品尝一番校门口街边的美食,美味充斥在口腔,任寒风吹,身心亦觉是一种幸福的满足。
时光如白驹过际,一路狂吃的闺蜜,现在见面或相聚都越来越不容易,各自在各自的城市,为工作,为家庭,过着自己各自的生活。那些生命里的味道,再也吃不到昔时的味道。岁月流逝的吃的记忆,幻化成成长,是收获,也代表着失去。
校门口的美食,占据过我们的思想,满足过我们无可挑剔的味蕾,温暖了我们千万饥饿空虚的胃,更是和我们成长轨迹黏在一起,陪伴了我们的青春年华。那种怀旧的味道,代表着一个维度里的人、事、情,境,都让人念念不忘。幻化成温暖,温暖了我们的成长,成了为我们成长记忆深处彼此的牵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