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国:邿国

【姓氏】:妫姓邿氏。

【历史】

邿国,出土青铜器铭文作“寺”,《公羊传》作“诗”,是周代东方一个附庸小国,受鲁国控制。由于国小位卑,所以文献记载极少。

邿国为春秋小国,见于《春秋左传》凡两处:《左传·襄公十三年》:“夏,邿乱,分为三,师救邿。”《左传·襄公十八年》:“乙酉,魏绎、栾盈以下军克邿。”

《春秋·襄公十三年》载:“夏,取邿。”

《左传·襄公十三年》载“夏,邿乱,分为三,师救邿,遂取之。”

前560年夏,邿国发生内乱,分裂为三,鲁国出兵救援邿国,并乘机吞并了邿国。而《公羊传》却记载:“诗”是邾国的邑,被鲁国于前560年攻取。

【都城】

邿(山东济南市长清县一带)

关于邿国地望,历来有几种说祛。一种说法认为在今济宁邿堆。《左传·襄公十三年》杜预《注》:“邿,小国也,任城亢父县有邿亭。”《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和《水经注》对邿的地望的记载与杜预一致,后来史志也多遭此说。如清人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十四谓:“今济宁州南五十里有亢父城,又有邿城在州东南。”另一种说法认为在今济阳县境。《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二:“邿城,在济阳县西二十五里,古小国,春秋鲁襄公取即此。”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兼采二说。《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邿城,在州(济宁州)东南,春秋时邿国,襄公十三年取邿……即此。”又在《读史方舆纪要》之卷三十一:“新市城,(济阳县)西六十里,故邿国地……又县西二十五里邿城,志以为春秋时邿国也。”而《左传·襄公十八年》的杜预《注》“邿,平阴西有部山”.

邿国初位于汉晋平阴以东,因战略位置险要,故在齐势西扩的压力下约于春秋中期早段南迁,在汉晋任城亢父邿亭立国,平阴故地成为齐之邿邑。南迁后邿沦为鲁国附庸,公元前560年因内部分裂而灭于鲁。因此,鲁取之邿并非平阴邿国,而应是南迁后的亢父邿国,山东长清仙人台邿国墓地当对应平阴之邿。

【世系】

国君     在位时间

邿伯     西周晚期

邿伯     春秋早期

邿伯祀  春秋早期

邿公典 春秋中期

【考古】

邿邑故城遗址:

邿邑故城,位于山东平阴县东阿镇小屯村西,距县城15公里。原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遭受人为破坏,1973年文物普查中,改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西1500米临黄河,即古济水古道。东紧靠停山,处在依山傍水的险要地带。同时,也是古代水陆交通枢纽,群雄争战之地。据《平阴县志》古绩卷中载:"春秋襄公十八年,栾盈以下军克邿。杜注,平阴西有邿山。续考古录云,今名停山,在城西三十里。"《康熙字典》释"邿 "字:"……山名,魏绛栾盈以下军克邿。平阴西有邿。"故遗址谓之邿邑故城。

遗址处东邿山的顶部,遭受人为破坏严重,已看不出城址。遗址西北部因开山取石,破坏掉大部分,其它三面也辟为梯田,将文化层多数破坏掉。现存遗址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文化层南部向阳坡较厚,深约2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坑、灶坑、红烧土块、红灰陶器残片、兽骨、蚌壳等物。并偶可见磨制石器。采集到的标本有:石斧、素面尖细红陶鬲足、口沿平直、浅腹外饰凸弦纹的灰陶豆盘,饰绳纹和附加堆纹的红灰陶片、扁凿形红鼎腿等物。据此考证,此居住遗址的年代上限是岳石文化,下限在战国。

邿国贵族墓地:

位于山东济南市长清区五峰山镇北黄崖村的仙人台遗址。仙人台遗址高出河床及周围地面4米—20米,是一处典型的河旁高台遗址。1995年3月15日至5月15日山东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对仙人台遗址进行发掘。发掘成果显示,仙人台遗址文化性质较为复杂,先后包括了岳石文化和西周、东周、汉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其中以西周早期聚落和周代邿国贵族墓地的资料最为丰富和重要。

邿国是周代东方的附庸小国,国小位卑,亦无重大活动,文献记载贫乏,仅在其被灭国时有所提及。何况春秋笔法言简意赅,自汉代许慎的《说文》至今,后世学者对邿国的地望一直未能定论,或认为在山东省济宁市的南郊一代,或推断在山东省平阴县的亭山一代。根据仙人台墓葬群的发掘,可以确定《左传》所载鲁国所取的邿国正是在如今的长清地区,而且从器物铭文中“邿”、“寺”共用的情况可以判断,邿国与寺国确实是一个国家,而同样音近的师国则不在此处。这一发现纠正和补充了文献记载的错漏之处,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对春秋时期的史学研究有重大贡献。

仙人台遗址墓葬虽然数量不多,但持续时间长久,从西周晚期一直延续到春秋晚期的偏早阶段。从墓葬流行的器物箱、腰坑、独木棺、棺床、殉犬、铺撒朱砂和随葬品讲究成双成对等葬俗来看,具有深厚的土著文化特色,邿国应为东夷古国。

1995年,仙人台遗址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邝塚遗址: 位于山东济阳县太平镇邝家村西南400米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心为高台地,最高处高于周围地表4米。东西宽122米、南北长138米、总面积约16800平方米。1973年夏,考古人员曾在此试掘探沟一条,出土了龙山、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的遗物,证明该遗址是一处内涵较为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详见《考古》1990年第6期)。据民国《续修济阳县志》记载“邝冢,西北距邿城三里,世传此冢为邿王点将台,邿于春秋鲁襄公十三年灭国”。现地表仍散落大量陶片,以商周时期居多。另外,该遗址北有大邿城、小邿城村。据村民讲,邝塚北500米处原有城墙,但目前地表看不到痕迹,尚需考古发掘证实。

【传世器】:《 邿公典盘》,《 邿子中簋》等。

山东长清邿国贵族墓

众所周知,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后的第三个王朝,周武王姬发灭商之后,实施分封诸侯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在分封的诸侯国中,我们熟知比较大的诸侯国齐、楚、秦、晋、吴、越等,其中还有一些比较小的诸侯国,而这就要从仙人台周代贵族墓的发现说起。仙人台周代贵族墓位于山东长清东南20公里的五峰山之阳的南大沙河北岸,距离济南市约25公里,隶属于五峰镇北黄崖村。遗址高出河床及周围地面4至20米,是一处典型的河旁高台遗址,发现一座被遗忘的古国。

仙人台遗址最早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只做了初步的调查,直到80年代又做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复查。到了90年代,随着考古技术的发展,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过勘探和发掘,确定仙人台遗址是一座周代的墓葬。发掘成果显示,仙人台遗址文化性质较为复杂,先后包括了岳石文化和西周、东周、汉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其中以西周早期聚落和周代邿国贵族墓地的资料最为丰富和重要。

周代邿国贵族墓地共发现墓葬6座,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虽然墓葬都曾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未曾遭盗掘扰乱。专家表示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规模有明显的差异。墓葬中随葬品的非常丰富,出土文物共计340多件,包括铜器、玉石器、陶器、骨角器、海贝等。其中刻有铭文的铜器7件,并有许多随葬品是首次发现,出土了利用失蜡法铸造并镶嵌宝石的双龙镂孔圆柄短剑,是我国所见到的最早的蜡模铜铸件。对于墓主人性别,经过初步鉴定和从随葬品的种类、器形和用途分析,2号至5号墓均为女性,1号和6号墓为男性。

专家介绍,邿国是周代东方一个附庸小国,受鲁国控制,由于邿国国小位卑,所以文献记载极少。《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三年夏,邿国发生内乱,分裂为三,鲁国出兵救援邿国,并乘机吞并了邿国。根据周朝的礼制:“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而仙人台遗址中6号墓居然出土了十五鼎。邿国国君可以说是无法无天,专家推测可能正是因不守礼法,才导致了国家分裂,最终被鲁国乘机吞并。仙人台周代贵族墓的发现不仅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更为邿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可靠丰富的材料。

诗:出自古邿国

山东济南长清仙人台遗址为周代邿国贵族墓地。综 图

1995年,考古学家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今为济南市长清区)仙人台遗址发现了6座高规格的邿国贵族墓,因此考证出古邿国的国都位置。这个被评为当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事件,也使历代姓氏书籍中记载的诗姓出自邿国得到印证。

诗(shī,潮音si1(尸))姓,在全国约有人口24万,在各姓中排在第5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2%.

诗姓在揭阳只有2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566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035%.

诗姓出自妊姓,为春秋时期的邿(shī,潮音si1(尸))国国君的后代,属以国为姓。据《姓氏考略》注云:“春秋时诗国,亦作'邿’。是以国为姓。”邿国,又名寺国、诗国,出土青铜器铭文作“寺”,《公羊传》作“诗”,是周代东方一个附庸小国,国君为妊姓,都城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北黄崖村一带。据《左传》载:鲁襄公十三年(前560)夏,邿国发生内乱,鲁国派出2500名士兵救援,却乘机吞并了邿国。失去国家的邿国公族遂以国为氏,初称邿氏、诗氏,后合为诗氏。

今诗姓主要分布于江西、台湾、广西、河北、山西、四川和河南等地,7省区诗姓人口约占全国诗姓总人口的60%.

诗姓的历史名人,史载仅有一人,为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交趾郡朱鸢县(治所在今越南兴安省快州附近)人诗索,因违法被交趾郡太守处死。其妻徵(zhēng,潮音dêng1(灯),不同于征(zêng1增)姓)侧及妻妹徵二因此起兵发动叛乱,徵侧并自立为“徵王”。叛军攻陷65座城池,危害汉朝南部地区长达3年,史称“二徵之乱”。叛乱后为汉将马援平定。

揭阳的诗姓居民落居于揭西河婆和普宁南径两地。

鲁平乱灭邿

西周东方小国邿国,也叫诗国,出土铜器铭文为“寺”。邿国的地理位置有多种说法,古籍记载的有两种,《左传》杜预注“邿,小国也,任城亢父县有邿亭。”亢父县,秦置,在今山东济宁市以南一带;另一说法在今山东平阴县东阿镇,境内有邿邑故城遗址,此地西临黄河,东面靠山,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山东济南长清区仙人台挖崛了数座西周到春秋时代的贵族墓葬,其中有一座墓葬规模较大、陪葬器物较多,断定为国君级墓葬。仙人台墓葬群出土了不少器物,其中七件铜器刻有铭文,根据铭文中的“寺”字,推断这里曾为《左传》中记载的邿国的势力范围,而且至少西周晚期已在此立国,从而确立了神秘的西周邿国的始封地。根据出土随葬器物风格及墓葬风俗来看,西周邿国当出自东夷部族。照此说法,西周邿国很有可能是商代古寺国遗存,只可惜目前殷墟甲骨卜辞中没有找到这个古国。

仙人台遗址

“寺”不见甲骨文,金文的寺从“手”,似乎托着个什么东西,据说“寺”是“持”的本字,它最初可能起源于祭祀活动中大小祭司的某些行为,比如托举某物祭献神灵,作为祭祀时一种必不可少的礼仪。后“持”代替“寺”,“寺”的动作本义消失,成为持这种动作者的人,作名词,最后演变成专业为首领或国君料理日常琐碎的“寺人”。《周礼·天官》载:“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若有丧纪、宾客、祭祀之事,则帅女宫而至于有司,佐世妇治礼事……”在周代,寺人作为王宫内部的管家,替天子总管各种事务,包括丧葬、祭祀和迎宾之类的各种礼仪规制。“寺”作为国名估计源于此。

寺的金文

邿国因为弱小,又是外邦,在等级森严的西周时代很少有机会与周室宗国或其它大国交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默默无闻。直到进入群雄争霸的春秋时代,邿国才开始在史书中露面。邿国第一次出现在《左传》中是在鲁襄公十三年,即公元前560年,这一年夏天,邿国发生了内乱,小小邿国被分裂成三块,形成三股势力。这时觊觎邿国已久的鲁国趁机以平乱为由进入邿国,史书中称为“鲁师救邿”。鲁国平定邿国后,顺势吞并了邿国。

仙人台遗址邿国贵族墓出土青铜器

那么被鲁国吞并的邿国到底在哪里?综合开头三种地理说法,认为鲁国吞并的邿国位置当在济宁市,是邿国南迁后所在地。邿国最早故地应该在济南长清、平阴县一带,因近靠齐国,南迁之前的邿国一直作为齐国的附庸。后来由于齐国的战略扩张以及加强对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御,给邿国的生存带来了压力,惹不起,总躲得起,邿国可能是在不怀好意的鲁国的帮助下举国南迁到济宁市重新建国,成为鲁国和邾国的近邻。弱肉强食的野蛮时代,小国注定要成为大国争权夺利的牺牲品。春秋以来鲁邾两国视若仇敌,战争不断,夹在鲁邾之间的邿国没少受气。根据《公羊传》记载,邿国曾为邾国的邑,可见鲁国和邾国为了争夺对邿国的控制权,没少发生摩擦,邿国自然也避免不了受此拉踞战的冲击,邿国的归属也免不了朝三暮四轮班倒。偏偏邿国内政又出了问题,很有可能是亲鲁派和亲邾派之间的内斗导致,最终被鲁国趁虚而入一举吞并。

钓鱼台水库

邿国灭亡后,由于内部派系复杂,邿国国人各奔前程,有的归附鲁国,有的投奔邾国,有的则回到平阴老家归顺齐国。因此,春秋时期各地都有邿国后人的活动轨迹。《左传·襄公十八年》载:“乙酉,魏绎、栾盈以下军克邿。”公元前555年,十月,春秋历史上发生了一起十二国攻齐的大事,以鲁国和晋国为首,联合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株一起攻打齐国,双方在平阴这个地方展开决战。平阴,即为原来的邿国故地,邿国南迁后,这里成为齐国的邿邑。齐国迎战前,曾有一位叫夙沙卫的大臣建议齐灵公不要急于出战,邿邑多有天然屏障,可以凭此地理优势坚守,消耗联军士气,可见邿邑是齐国西南部的险要之地,可退可守。只可惜齐灵公不听,急于迎战,结果联军人多势众,齐国多座重要城邑被攻占,其中就包括邿邑。

(0)

相关推荐

  • 东周古国——偪阳国,小国被逼出大能量,十三国联军讨伐

    偪(bī)阳国,也称傅阳国,但偪和傅是完全不同的两支族氏,各有源头.商周之际,傅国(山西平陆县圣人涧镇一带)遗民迁到东夷,与偪阳国人融合,偪阳国也成了傅阳国.偪阳国,商代已存在,据<国语·郑语& ...

  • 西周古国——邿国,夹在齐鲁之间,鲁国以平乱为由灭邿

    西周东方小国邿国,也叫诗国,出土铜器铭文为"寺".邿国的地理位置有多种说法,古籍记载的有两种,<左传>杜预注"邿,小国也,任城亢父县有邿亭."亢父县 ...

  • 曾经的周边最大诸侯国宋国,为何最后活成了一个笑话?

    说到春秋战国,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战国七雄. 其实在春秋时期,宋国才是最大的诸侯国. 宋国版图包括今天河南东部,还有江苏西北部,以及山东西南部的广阔区域. 其国土面积约有10万平方公里,而且都是非常富 ...

  • 诸侯国 沈国

    沈国简介 聃国是周文王最小的儿子季载(武王最小的同母弟)的封国.季载贵为周成王王朝司空,位列三公.聃国是侯爵大国,国域在今安徽.河南一带,北至黄河.东至杞县(杞国).西至荥阳(东虢).南至淮阳(陈国) ...

  • 诸侯国 寒国

    寒国,夏代寒浞在寒水(今名浞河)边(今山东潍坊寒亭区)建国,史称古寒国,是夏朝的一个诸侯国 . "寒"与"干"通;夏桀以前没有干国,只有寒国,夏桀以后只有干国, ...

  • 西周所立七十一国中,唯一一个被封男爵的诸侯国,国祚近700年

    周天子兼制天下,而周武王曾在建国之初,就开始了分封诸侯国的举动,当时,西周所立七十一国,且在所有分封国家中,也以公.侯.伯.子.男五爵制度来划分.五爵制度中,公爵的诸侯国地位最高,其次是侯爵.伯爵.子 ...

  • 春秋第一个被灭亡的诸侯国纪国,后世为祭奠其国以纪为姓

    纪国,亦称己国,是位于商朝东方的诸侯国,国祚延续到西周至春秋时代.据<元和姓纂>,纪姓的历史来源,以国为氏,出自姜姓.<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初年,相传炎帝的后代受封于纪国(今 ...

  • 诸侯国 缗国(姚)

    在今天的山东金乡县卜集镇有一处距今三千多年的"缗(mín)城堌堆"遗址,据古籍记载,"缗城堌堆"即为古有缗国所在地.有缗氏在古籍中多有记载,早在夏代以前,有缗氏 ...

  • 诸侯国 黎国

    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 ...

  • 最后灭亡的姬姓诸侯国——燕国八百多年历史一览

    燕国和齐国.鲁国一样,也是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第一批被封为诸侯的,但是燕国的历史却超过了齐鲁两国(齐国指姜氏齐国),甚至超过了周王朝的,燕国的存在足足有822年之久,燕国也是最后一个灭亡的姬姓诸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