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开展班主任工作
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一定的地位,担当一定的角色。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们担当不同的角色,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构成“角色集”;社会对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期望和行为规范,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义务和权利。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各行各业多种社会群体中各类角色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如今的中小学生,未来必将依据社会需要而选择某种职业角色,并在他们的一生中发生种种“角色变迁”。基础教育承担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造就一代新人的重任,要为学生从小打下各方面的基础,使他们将来能胜任各种社会角色的需要。班主任是这基础上的基石,要充分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开阔班主任工作的思路,更好地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研究社会角色的职能、责任
小学教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接班人。为此,教师、班主任要关心社会经济,要多了解一些社会职业角色,特别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新兴的和大量迫切需要发展的那些行业,如律师、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电脑软件开发、环境保护、生物基因工程等行业。并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参观访问、阅读书报、看电视等办法,让学生贴近现代化建设,跟各行各业的社会劳动者交朋友。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习改革开放闯将、先进人物事迹,用榜样的感染、带动作用,帮助他们熟悉社会生活和社会角色,引导他们把学习、生活与将来准备担当社会职业角色紧紧联系起来。
加强预见性角色教育
促进多角色能力的培养要争取教育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具有预见性、超前性。比如,对小学一年级新生进行“队前教育”,用生动形象、富于童趣的方式普及少先队常识,诱发他们的入队愿望,教会他们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到高年级,就要带他们参观访问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多接触一些各行各业的劳动服务,培养他们独立自学、社会交往和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养成热爱平凡劳动、积极参加“社会志愿者”服务的好习惯。
帮助学生领悟公民角色期望,增强公民意识
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从小应当了解作为社会公民对国家、对人民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班主任要把帮助学生进入社会公民角色当成自己的神圣职责,要经常教育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地位,学习人们对不同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并体验不同角色的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学生“在校是好学生,在家里是好孩子,在社会是好公民。”
指导角色设计
教育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树立“建设角色”青少年的崇尚理想,开展“21世纪的理想人格”设计活动,既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又能巧妙地把新世纪对于民族素质的挑战融进学生的生活实践。这项活动可从考察社会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入手,在学生心目中树起共产主义新人的高大形象,进而引导学生“把自己摆进去”学英模,从各自的实际出发,为自己的未来“画像”。用光荣榜,用升旗时表彰好人好事等制度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从而克服困难、挫折,实践所设计的角色行为要求。这种角色建设也是一种文化创造,将引导学生走上英模人物的成长道路。这是素质教育形象化、个性化的好办法。
提供角色扮演机会
加强行为训练不仅是指在文艺演出和体育竞赛中的角色扮演,更重要的是班主任应区别学生的不同情况,为每个学生提供促进他们个性发展的“岗位”,推荐学生参加某个兴趣小组、某项活动等。比如,安排精力充沛但纪律性差的学生当“学雷锋小组长”、“纪律评比计分员”;安排较为自私、不太关心集体的学生当生活委员、课间加餐服务员等。有的班主任特意让曾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当“小银行管理员”、“财产保管员”。这种既往不咎的宽容、信任和尊重,唤起学生做人的尊严,为学生提供了换回群众影响的机会。这不正是“角色扮演”的巧妙运用吗?在学生时代,班、队小干部实行“轮换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当当干部,大家都“能上能下”,是培育未来人民好公仆素质的“练兵场”。
进行角色心理换位
班主任应经常站在学生的角色,设身处地地替学生着想,将大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理解,建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赖的师生关系。同时,应经常引导学生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这种“心理换位”能帮助学生考虑到各种不同社会角色的甘苦,培养起“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的高尚情操。特别是当学生之间发生纠纷时,提醒他们跳出自我的小圈子,替对方想一想,常使矛盾冲突得到化解。
实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
班主任应主动地跟学生家长沟通,并作为教师代表到社区居委会去,争取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相互通气;并带动学生关心社区,参与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形成依靠社区居民,共同教育学生的良好氛围,建起学校与社区双向参与、双向服务的机制。采取学校、家庭、社区共同教育学生的办法,就能促进学生往积极的方面转化。
(来源:思想者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