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2年,后晋皇帝石重贵刚登基就将叔母冯...
942年,后晋皇帝石重贵刚登基就将叔母冯氏接入宫中,冯氏婉拒:“先帝才刚走,陛下怎可如此无礼?”石重贵厚着脸:“先帝已死,我何须忌讳。我爱慕叔母已久,只要你肯改嫁我,我就立你为皇后。”
石重贵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侄子,因早年丧父而被石敬瑭收养。石重贵年少时谨言慎行,做事有分寸,石敬瑭很是看好这个养子,于是将他带在身边悉心栽培。
某日,石敬瑭专门聘请了一位儒士,教石重贵《礼记》,但石重贵一看书就感到头大,自然也无法理解书中的道理。他对石敬瑭说:“这不是我该干的事。”石敬瑭见侄儿不是读书的料,便让他一心投入征战。
936年,石敬瑭反叛后唐,石重贵身先士卒,多次击退后唐军队,从而得到石敬瑭的赞赏。石敬瑭当上了皇帝后,需要有人替他镇守龙兴之地河东,但他一时间又不知该选谁好。辽太宗与石重贵有一面之缘,于是他推荐石重贵。
石敬瑭自然尊重“父皇”的意见,便将留守老家的重任交给了石重贵。石重贵上任后,虽然没有什么出色的成绩,但也没出什么差错,算是守成有余。石敬瑭也因此更加看好侄子,在第二年就将其召回朝廷,并不断给其加官晋爵。
石重贵凭借着叔父的宠信,逐步建立了起自己的势力,但此时的他仍没有继位皇位的资格。不过幸福总是来的很突然,因为石敬瑭虽然有七个儿子,但在他病逝前大多早夭或是死于战乱,仅剩一个五岁的儿子。乱世之中,一个小孩又如何能掌控得住局面呢?
石敬瑭临终前,要宰相冯道好好辅佐他五岁的儿子石重睿,可冯道却在他死后,和大将景延广拥立石重贵,因为冯道认为“国赖长君”。于是石重贵就这样凭空“捡”到了一个皇位。
石重贵还有一个叫石重胤的叔叔,当初在石敬瑭的撮合下,娶了邺都副留守冯濛之女冯氏。冯氏相貌出众,可石重胤却无福消受,在936年就去世了,留下冯氏独自一人守寡。石重贵迷恋冯氏的美貌,但为了在石敬瑭面前维护形象,他只能强忍住内心的冲动。
如今好不容易熬到石敬瑭去世,而他也登上了皇位,他自然不想再忍,于是就将冯氏接入宫中。冯氏虽然婉拒,但这并不代表她是洁身自好之人,所以当石重贵抛出条件后,内心不愿守寡的冯氏立马投入了天子的怀抱。
石重贵在一次宫内的宴席上喝醉了酒后,带着冯氏到石敬瑭灵前祭拜,并说了句醉话:“皇太后有命,在先帝面前不该太高兴。”左右侍从听后都忍不住笑了。石重贵又笑着说:“我今日做新婿如何?”此言一出,众人皆大笑。
百官很快得知了此事,石重贵也就不再避嫌,于943年立冯氏为皇后。冯皇后仗着天子的宠爱,开始干涉国事,好在没有太过分。倒是冯皇后的哥哥冯玉,本是一小官,且无才无德,却凭借裙带关系,当上了大官。
对于石重贵的荒唐行为,李太后很是生气,多次劝谏石重贵,但他一次都没有听取,李太后只能作罢。除了宠爱冯氏,石重贵还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与契丹“分手”。
当初石敬瑭为了当上皇帝,就以燕云十六州为筹码,附带称臣称儿的条件,向契丹求援。辽太宗认为回报丰厚,便亲自率军南下增援,将石敬瑭扶上了皇位。石重贵认为称臣太屈辱,便上表契丹只称“孙皇帝”而不称臣。
辽太宗认为后晋忘恩负义,很是不爽。此时,已归降契丹的卢龙节度使赵延寿还心存取代后晋,成为新一代“儿皇帝”的念想,所以他极力劝说辽太宗南征中原。辽太宗看穿了赵延寿的心思,就顺水推舟,将五万兵马交由赵延寿,并许诺:“若得中原,我就立你为皇帝。”
赵延寿听后大喜,当即率军南下与后晋死战。此后辽太宗也多次率军亲征中原,但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石重贵虽然算不上明君,但在整体布局上未有大差错,故而击败契丹。
946年,再度亲征的辽太宗改变了以往硬碰硬的策略,他遣使招降后晋军主帅杜重威:“若你能归降于我,我就立你为中原皇帝。”杜重威大喜,当即率二十万万兵马投降。石重贵见大势已去,只得遣使奉表投降,后晋至此亡国。
按照当时风俗,亡国之君要素服背缚,牵着一头羊,跪伏在城门外迎接胜利者入城。石重贵照做了,但辽太宗或许是想给他留些面子,就以“天无二日,岂有两天子相见于道路耶”为托词,拒绝见面。
不久后,石重贵与李太后、冯皇后等皇室成员被辽军押解北上。一路上,他们饥寒交泊,倍受煎熬。石重贵到了辽阳后,新上位的辽世宗又派人强行夺走他的小女儿、妃嫔。石重贵虽然极度不满,但作为阶下囚,他又能如何?
石重贵作为石敬瑭的养子,本来是没机会继位的,但在机缘巧合之下,幸运地当上了皇帝,同时也“幸运”地当了亡国之君。
后世有些人认为后晋亡国是因为红颜祸水,但这种观点明显是不合理的。石重贵与冯氏的爱情虽然荒唐,但在风气开放的五代也勉强能为世人所接受,而且冯氏也没有对朝廷的重要决策造成影响。
后晋亡国,主要还是因为石重贵用错了人。若非杜重威贪图权位而阵前投降,辽太宗又岂能轻易取胜。当然,五代时期的忠心不值钱,杜重威不过是其中的典型而已……
参考:《资治通鉴》、《旧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