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至2017:阅读改变了我

1

时间是一把雕刻刀。

我们怎样分配时间,时间就会把我们雕刻成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更是一把锋利无比的金刚钻。

据说,我国公民每年人均读书仅4.5本。全球最爱阅读的是犹太民族,每年人均读书68本。

2

今天,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25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久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为何选择4月23日这个日子?

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

更巧的是,4月23日,也是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出生和去世的日子。

确实,再没有哪一天,比4月23日更适合成为“世界读书日”了。

3

一直以来,觉得最难回答的问题是:对你人生影响最大的书是哪一本?

印象最深的是沈从文先生的回答。他说,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新华字典》。

其实,世界上没有哪本书可以带给你好运,但它们累积在一起,可以让你悄悄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不能奢望一本书就可以改变人生,但几十年坚持阅读,一定可以改变人生。

如果一定要从茫茫书海中找出几本改变人生的书,那么,以十年为单位,很凑巧的,我在1997年、2007年、2017年分别遇到了对我影响较大的三位作家。

4

1997年,17岁,正读高二。

当青春期的多愁善感和迷茫夹杂在一起,且遭遇巨大的学业压力时,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不好了。

每一天,都像一根绷紧了的弦,仿佛随时都要断裂。又像一艘迷失在汪洋大海中的夜航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台湾作家刘墉写的书。

那一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的午后。我在校园操场上散步,刚好遇到从图书馆出来的语文老师梁伟民老师。

他手中捧着厚厚一摞书,最上面那本,是刘墉写的《萤窗小语》。

梁老师说:“这本书很好,我借给你看看,相信你会喜欢的。”于是,我将这本书带回了家。

当天晚上,在温暖的台灯下,我翻开《萤窗小语》,读第一篇文章——《人就这么一辈子》。“人就这么一辈子。说来容易,想来却很深沉。很幸运地拥有了它,不能白来这一遭。

那一刻,我有种当头棒喝、醍醐灌顶的感觉。对我这艘在风雨中飘摇的夜航船来说,刘墉的文章,不就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吗?

从此,喜欢刘墉的文章,一发不可收拾。读完《萤窗小语》,又读了他写给在美国读高中的儿子刘轩的系列书信集——《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

如何面对青春期的迷茫?如何破茧成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刘墉用这些书给了我答案。

5

2007年,27岁。大女儿一周岁,小女儿尚未来到人间。

一个周末的午后,和许多个寻常周末一样,我徘徊在绍兴图书馆鳞次栉比的书架前,沉浸在古今中外的文字世界里。

忽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吸引了我。我从书架上抽出这本并不厚重的书。

封面上,是一个可爱的蹒跚学步的小男孩,走在一条铺满金黄色落叶的小路上。阳光透过图书馆的窗户,洒在封面上。

我忽然有种满满的感动。毫不犹豫的,将这本书借回了家。

当我看到这本书中的《蝴蝶结》一文时,无端的,眼眶就湿润了。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2007年,已经是一个一切都追求效率、追求快捷的时代。田园牧歌般的“慢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

因此,当看到龙应台这句“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时,我原本一直只顾奔跑的心,忽然“咯噔”了一下。我们是否跑得太快,而忘了为何出发?

就这样,如获至宝地读完了《孩子你慢慢来》,且反反复复读了许多遍,直至大段大段文字都了然于心。然后,又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目送》。

曾被誉为华语文学“龙卷风”的龙应台,在她的“人生三书”里,却用岁月沉淀了犀利和尖锐。字里行间,只剩下耐人寻味的款款深情。

如果我们读懂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或许,也就读懂了自己的人生。

6

2017年,37岁。

这一年,我出版了人生中第一本书《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折腾着一个公众号“桑葚三味”。

在文字的世界里,我该如何继续走下去?忽然有了一点迷茫。

2017年3月2日,在和朋友的聊天中,我听说了《罗辑思维》,听说了传说中的罗胖——罗振宇。

仅凭他在2016年深圳卫视“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上的一句金句,我就对他产生了好奇。他说:“时间正在成为新的战场,未来属于能与时间做朋友的人。

当头晚上,我百度了罗胖和《罗辑思维》,在“喜马拉雅”APP里下载了他的全部音频资料,买了他每年出版一本的演讲集。

每天上下班路上,听他的《罗辑思维》节目,成了我最近几个月的固定习惯。

我为什么成了罗胖的粉丝?因为,他给我的写作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用服务的心态提供有价值的知识。

罗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008年,曾担任央视第一财经频道总策划的他,离开央视,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

2012年,他与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合作打造知识型视频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

短短半年时间,《罗辑思维》由一款互联网自媒体视频产品,逐渐延伸成长为全新的互联网社群品牌。

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做一个知识运营商。

他反复提醒读者,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知识,必须不断迭代。

他倡导一种“U盘化生存”的生存状态,即“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讲真,他的这些观点和理念,不断地刺激着我、鞭策着我。

我越来越明白,要想写出有价值的文章,就必须不断学习,让头脑中的知识不断迭代。

7

2027年,十年后。当我47岁时,不知我会遇到哪本改变我的书?

我相信,一定会有。只要我坚持阅读。

或许,“世界读书日”的初衷,就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字工作者们。

认真阅读,就是对人类文明最好的尊重和感谢。

让我们一起成长,一起改变,在未来的每一天。

(0)

相关推荐

  •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江桥镇中心小学 管美丽 今年寒假第一本读完的书,就是这本<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之一.以前读过一半<亲爱的安德烈>但是忘记什么原因,看不下去,就弃书了.现在可能因 ...

  • 《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柳河县孤山子镇中心小学  吴晓蒙 "慢慢来却比较快,来得快去得也快--"听到这首<慢慢来比较快>时,我不禁想起了龙应台写的教育小说<孩子你慢慢来>. 这部小 ...

  • 回顾2018年:慢慢来,才比较快

    文/小宋老师 01. 回顾2018年,先从读书这件事开始说起吧. 在即将过去2018年当中,我总共完完整整地读了35本书,粗略阅读的书大概有40多本,在这些书当中,我最喜欢的三本书是: 第一本书是欧文 ...

  • 读书岛札记77:阅读改变人生

    红五月,果然是火热的,不仅气温骤然飙升到30℃,而且到处都是返家和旅游的人群.因为没有料到购买5月1日高铁票的艰难,所以我们不得不在4月30日驱车前往宁波.往日两个小时的车程,居然跑了4个小时! 昨天 ...

  • 阅读改变人生

    阅读改变人生                                                         刘述涛 到今天,我仍清楚的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

  • 我们无力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通过阅读改变人生的终点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出自<古岩斋丛稿> 为什么要读书?这篇小古文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师: ...

  • 观念决定命运,阅读改变人生

    观念影响行为,行为改变命运. 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首先要从改变观念开始,阅读,是重塑观念的有效方式.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通往地狱的入口,行路难,多歧路,不是所有的道路都通向洛阳与长安,只有沿着正确 ...

  • Ta改变了我丨阅读改变了我(韦家鸣)

    央视主持人董卿曾在<朗读者>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是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 时隔多年,我仍然感谢那段迷茫的日子.正是那段低谷期的磨炼让我养成了对读书的爱好,更彻底地改 ...

  • 安蓝:从福建带回来的“阅读改变命运”

    本文选自<陪你云开见月明> 安蓝 从福建带回来的"阅读改变命运" 四天前,我跟随白金级网文大神云宏(孑与2)组织的"网络文学培训小组"前往福建漳州学 ...

  • 曹庵镇:让阅读改变人生

    胸只若有诗书在,岁月从不败美人.诗书从何而来?答案是阅读.美丽的草莓之乡曹庵镇,4月22日下午,在大树村举办了首届乡村读书会. 4月22日下午3:30,大树村党群服务中心座无虚席.一场乡村读书盛会即将 ...

  • 阅读改变人生的宽度与厚度

    小说<李自成>,并不是单纯描写明末农民起义,而是以这次农民起义为中心,描绘了一幅明末社会变革的长卷.小说大起大落,波澜壮阔,有波谲云诡之妙.时而金戈铁马,时而凤还鸾衾.紧张杀伐之间,插入抒 ...

  • 阅读改变人生!一起讲述全民阅读的中国故事

    知识 青年人的最佳荣誉 老年人最大的慰藉 穷人最宝贵的财产 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 优秀的文学 丰富着人们精神世界,给人精神力量 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 更是传承文明.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