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浸式游泳训练法让您长游不累

全浸游泳训练方法,是拉夫林特里在TI工作室的研究成果,这个训练方法适合所有的游泳者,但并不是为了培养世界冠军,而是为了让所有喜欢游泳的人能够达到如下的目的:

·  长游不累

·  划水平滑有效从而游得更快

·  在任何水域中都能从容自信地游泳

·  享受你游的每一下

虽然全浸(Total Immersion)俱乐部尚未进驻中国大陆,但它的粉丝却遍布神州。有人津津乐道全浸的理念,有人细心模仿全浸的泳姿;当然,也有人认为都是些常规训练,不以为然。那么,全浸究竟有哪些特点?为何令泳者如此迷恋呢?

1

─ 全浸式的特点

游泳有“指纹”之说,也就是说,若细分起来,每个人的泳姿都是不同的。

既然能像区分指纹那样来区分泳姿,鉴定全浸和传统自由泳的不同,也就不那么困难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统的自由泳训练,要求头部的三分之一要露出水面,脚下要踢出水花;但全浸训练要求头部要完全浸没于水中,双脚几乎像鱼尾似的侧向搬动。所以,识别是否是全浸,看看是否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前边无浪,后边无花,就可以作出判断。

那么,前无浪,后无花这种游法有何优势呢?

·  前边无浪,说明减少了兴波阻力

·  后边无花,说明双腿前踢后摆,都在推进水流,却没有踢空破水;而身体侧位滑行,会使一侧沉浸在阻力较小的深水处,这样可以滑行得更远。

·  前无浪,后无花,平静的水面上唯一能看到的,就是移臂拉链,这也是全浸泳姿最显著的特点。要说移臂拉链,就不得不说一说全浸的理念。

2

─ 全浸式的理念

全浸要求学员要做出标准的移臂动作,上臂要划过长轴所在的垂面,前臂及手需尽量靠近垂面,手指好像在水面上拉开“拉链”一般,靠肩头来引导手臂移动向前。那么,为什么要进行这么严格的移臂训练呢?

有人对这项“拉链”训练不理解,以为是为了赏心悦目,但如果了解了“拉链”所遵从的表象模型,就知道,这项训练不过是整个训练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水上做的是“拉链”,水下是泳姿的内涵。

Bill Boomer的Vessel模型可以译成“筒仓”,意思是在游自由泳时,要想象在细长的“筒仓”中游进,身体稍有松懈,划水打腿的横向幅度略有夸张,就有可能碰在筒壁上。以此意念来规范身体的流线型,克服整体摆动等毛病。

试想,若在这样狭窄的筒仓中游进,移臂该当如何呢?显然,有了筒仓的意识,什么通体要刚,腰腹紧张,圆木滚动,脐望两旁;伸臂入袖,转肩进框,近体直划,拉柔推刚等诸多要点,都会有所体现。而移臂唯一的选择,也许是随着整体的滚动,把肘部提到最高点,方可顺利地通过筒仓。

由此可见,全浸确有一些思想理念,并由表象模型来体现,因为有了筒仓这样的变相模型,故有了一系列比如移臂拉链这样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而所有的游泳练习,尚没有一项是为了看着好看而设计的;如果仅从水上动作的表面来解读,训练的目的就都成为虚幻了。

3

─ 全浸式的方针

全浸擅长超长距离,需要考虑如何分配体力,没人敢拼频率,所以全浸的特点还包括【划频比较慢】。而业余爱好者喜欢全浸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它的泳姿和划频,符合了业余爱好者例如:关节灵活性不够,【快肌肉】长年不被调动等特点。

我们知道,人的身高与动作频率是成反比的,这是运动学的规律。波波夫、孙杨身高在两米上下,波波夫50米仅用33划次,孙杨26~27划次50米,频率在短冲、中长距离里都是最低的,这与身高臂长不无关系。孙杨在划频慢的时候,还有节省能量准备冲刺的考虑,而业余爱好者的划频慢,往往是无奈之举。

全浸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量体裁衣,将业余爱好者的短板,压缩到了最低。肩轴不是老化了么?可以通过大角度转体来帮助移臂;角度一大,自然节奏就慢,刚好符合【动作迟缓】的特点。而没有将常规训练,比如【扶板打腿】等内容,纳入到全浸的训练课程中。

全浸式自由泳教学视频

(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土豪请随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