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37)人体六大系统的功能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症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大系统。几千年以来,它有效的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从阴阳的角度讲,太阳系统,阳明系统和少阳系统属阳,属于阳气的释放和运化系统。太阴系统,少阴系统和厥阴系统属阴,属于阳气收藏和储备状态。每一个系统都包含有经络和相关的脏腑,直接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太阳系统就是体表系统。如体表的毛孔,津血和水液。抽象的讲,疏布在体表毛孔之外的气(能量)和体表的经脉(经脉是体表流动的场所)。太阳系统承担着人体的三大功能:保护人体的防御功能,温养肌肤的功能和管理毛孔开合、出汗和调节体温的功能。这三大功能通过能量、津血循环供应系统和水液循环系统来实现。相当于依靠内部五脏六腑的协同运作,为内部支撑体表形成了一道防护屏障。因此太阳系统管辖范围面积最大,阳气也最大。
为太阳系统直接提供能量的是阳明系统。包括人体的胃、小肠和大肠及对应的经络穴位。阳明系统的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因此需要足够的阳气,所以阳明系统储存的阳气仅次于太阳系统。
少阳系统主要是调节功能,包括调节阳气释放的平衡,向阳明系统释放胆汁和人体必需的甲状腺素等调节激素。它包括胆囊皮下的网状,油膜组织等。少阳的阳气在三阳中最少,但作用的部位却是全身的,对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平衡太阳和阳明系统的关系,调节阴阳系统的功能等。
三阴系统中“阴气”最大的是太阴系统,是人体的脾及对应的经络。胃吸收消化食物靠脾的支持得以实现。脾主运化,主营养物质的疏布,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来源,是人体后天之本。太阴对阳明起着直接支持作用。
少阴系统指的是人体的肾及其经络。肾系统是人体的能源供应中心,里面储存了大量的能量。肾系统工作时会持续生成能量(肾气。如果供给身体的能量不足,就会出现精神不振,消化不良,手脚冰凉及生命系统运化不足导致的功能性障碍,身体的抵抗力也会不足。如果转化太多,会因过分消耗肾的能量而透支生命,导致以阳虚为特征的阴阳两虚症状。另外少阴系统直接对太阳系统提供支持,太阳系统的水液汽化和调度的能量来源是少阴系统。
厥阴系统是三阴系统中阴气最少的。它是实现由阴转阳的一个转化系统,是人体的肝及包含的经络系统,厥阴系统是实现生长、升发功能的,肝系统功能正常,对脾胃运化和全身气机的条畅起促进和推动作用。肝系统是人体最大的血液储存库,是人体津液最精华的部分。当厥阴系统的主要作用生长、生发被抑制后,经常会岀现郁结化火,寒热交杂的病症。
人体六大系统中,三阳系统的作用范围偏于人体“外层”和“表层”,主要是低御外邪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和消化食物的作用。阳为用,阴为体。属阳三大系统通过释放阳气和能量来维持人体生命功能。属阴的三大系统对阳系统起支撑作用。属阴的系统作用偏于人体内部,外部的阳系统是在内部的阴系统支持下发挥作用的。如果三阳系统出现问题,由于是“腑,是空心的”,所以疾病表现为邪气附着在阳系统导致的疾病,被称做实证,可以通过汗、下、攻坚的方法来恢复。常用于急症和杂症,由于三阴是支持三阳的后台,有时看起来是三阳的问题,实际上是三阴的供应不足导致的。三阴为“脏”经常表现供应不足,被称为虚证。所以需要补益的方法恢复三阴的正气,常见于慢性病和虚损疾病。
太阳系统和少阴系统相表里,即太阳系统防御外邪和化生水液的功能是在少阴系统支持下实现的。阳明系统和太阴系统相表里,即阳明系统消化食物的功能,是在太阴系统的支持下实现的。少阳系统与厥阴系统互为表里,即少阳系统的生发和调节功能,是在厥阴系统的支持下实现的。
六经病症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症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症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诊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