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羽晴川年终茶课: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20200105 【叶羽晴川 年终茶课】--
终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如茶
学院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叶羽晴川 年终茶课
如茶工作室一年一度的重要茶课,
课上,有 好茶 好人;
课后,有 欢喜 幸福。
注:文字内容出自叶羽晴川老师及诸位茶友
文字整理:一石头 文字修改:叶羽晴川
摄影:李珊珊及如茶工作室
写字 → 书法。其根本是写字,把字写好(视觉上的美感)了就成了艺术。
泡茶 → 茶艺。其根本是泡茶,把茶泡好(味觉上的美感)了就成了艺术。
技是艺的根,当基本技都不能熟练掌握的情况下,论艺和道都是虚无缥缈的事情。
——叶羽晴川
今天的年终茶课是如茶工作室的第 3 期 年终茶课 ,也是本系列茶课的最后一次,明年就要换新的主题了。
感觉已经近一年没有写回顾了,时间过得太快了!于是我对于写回顾这件事情就有些生疏,有些懈怠,于是时间又飞快地过去了十四天!如果不是今天叶老师隔着屏幕问了一句:“回顾呢?”估计我就蒙混过关了。
然后我就这么想,其实叶老师主要是为了督促我进步——你看,他自己的写作能力实在是强大,既有速度又有深度,他自己来写肯定比我写的更生动,更有深度。他却督促着我去写,这其中的深意也只能理解为“严师出高徒”了,我真得更加勤奋才能跟得上大队伍前进的步伐了。
这一年来,叶老师又说了很多同样的话,每隔一段时间我听起来都有不同的感受;这一年来叶老师也说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话,令我总有一种“豁然开朗、拍案叫绝”的喜悦。这一年来,我个人最喜欢的话是:
“敏于觉察,世界大同;
失于觉察,世界大同。”
以及
“妙在精微”。
世界的“同”与“不同”在于你的觉察力,当你的觉察力提升,世界的精彩就在无穷的细节之中徐徐铺展开来。通过习茶,提高自身的觉察力,一点点深入地触及以往习以为常的事与物,却发现这其中的还隐藏着巨大的奥秘和美丽,令人每次都有中彩票般的开心。
跟随叶老师习茶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仿佛已经跨越了千山万水,已经穿越了许多年,我还是那个“我”,同时我也不是那个“我”了。叶老师说:“只要你在,一切都好办。”有些茶友在不知不觉地渐行渐远,我们深深祝福;新茶友加入进来,毫无例外的喜上眉梢;令人感叹又感动。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表达的只是:一件事,如果方向正确,方法有效,你持续地去做,有步骤、有细节地去认真地做,美好就会在不停地发生。你真的会更加的积极向上,内心充满了欢喜,你的家人、朋友其实也有所获益,真的又简单又深奥。(发现用了好多的“真的”,我的文字是多么的朴实,呵呵呵呵;但绝对是经过自己检验的,然后与大家分享。^_^)
对不起,抢了年终茶课的风头,现在言归正传,进入回顾的节奏。
年
终
茶
课
2019
题眼:“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继第一年的《无尽之美,无问西东》、第二年的《幸福:不分南北,得之以味》,今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叶老师在去年年终茶课一结束就选好了的题目,“东 西 南 北 中,一切都挺好的,回到本源,回到自己身上。然而,“为什么'中’”?“这事儿怎么来的?”临到了要讲课前一个月的时候,叶老师突然发现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大的坑,好有“难度”的说!
这个“难度”之大,让他在本次茶课上重复了“难度”这个词了不下七、八遍。以前叶老师在一次茶会(课)上重复说一件事儿,我私下里是觉得有点啰嗦的,现在真心觉得他在强调,强调这件事儿的重要性,或者是“难度”~~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节,加标点符号,一共55个字(符),但是这短短的55个字(符),叶老师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去研究,追根溯源,从《说文解字》,到其他典籍文献,无所不用其极,本来讲述的框架已经搭建的令他洋洋自得、额手称庆,然而临在茶课的前两天,他突然查到了另一幅“橐籥”的画,竟然是对以往认知的颠覆,即使这样,也得从头再来…… 我听到这里,内心升起深深的感慨:“原来做学问是这个样子的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 · 第五章》
这次年终茶课仍然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的重点是基于我个人的理解):
【上半场】:主题讲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重点是“仁”和“刍狗”,以及“明理”的重要性。
【下半场】:主题讲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重点是“橐籥”,以及“守中”和“守于中”的区别。
【晚上场】:喝老茶也是好茶,几乎是没有再喝到的可能了,且喝且珍惜——“文革砖”以及“69年的凤凰单丛”
【上半场】“仁”和“刍狗”,以及“明理”的重要性
用一封有趣的信开场
去年年终茶课的信,今年依然人手一份,而且信封和内里的茶友名字,都是叶老师亲手写的。
信一共有三页纸。大家笑呵呵地纷纷打开、正准备一睹为快,叶老师说:“大家听我的指挥翻信哈,一页一页地翻,不要提前翻啊”。What!?
第一页:亲爱XX同学,欢迎参加如茶工作室2019年年终茶课《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间是大大的“如(水)茶(印)”二字。下面有一行灰色小字:问问自己,这一年,你还好吗?这后面有醒目的红字:(请勿翻开下一页)
当这样的一个问题猝不及防地闯进眼帘,我的内心是非常感慨的,日子是一天天地在过,但是包括自己也不会这样问的,被问之后,然后就觉得非常直击内心。
第二页:中间大大的空白。底下有一行小字:我们会关灯5分钟!(请勿翻开下一页)
然后大家在安静的黑暗中,各自回想这一年的经历和收获。
刚好五分钟的私人空间和时间。
第三页:我们开始今天的主题吧!(请翻开下一页)
请向左拉横条
然后众茶友终于看到了后面真正的信!真不容易~~~前面的三页,看似空白,却仿佛是一个重要的按扭,点开之后,让大家纷扰的心,在听完音乐之后平静下来的心,归于更加的宁静和专注,专注于这之后的茶课内容。这个设计真的很赞!
“……向着美好前进,却也是踩着每一个当下的苟且;守住内心的如如不动,就可以在当下的每一个苟且中看到生命的诗与远方。…………在天地之间,你我只是刍狗;在天地之间,天地亦如刍狗。你是——天地。……”
以此,正式开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请原谅我的啰嗦,实在是我觉得这个开篇很有深意,让我探究到了一点点关于如何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的技巧,而且看到了叶老师他们的用心,所以用记流水帐的方式把这个开篇详细地记录下来,现在开始真正的内容。
何为“仁”?“刍狗”?以及人要“明理”
道德经的第五章,短短的几句话、55个字(符),却让叶老师忙活了一个月!叶老师今天究竟如何解读,大家都已经摩拳擦掌地等不及了。
叶老师开篇明义:“文字可以背得很熟,但如何去用?其实这才是根本,怎么来的?如何发生的?一定要彻底弄明白。这世上的任何一件事情要认真起来,没有一件是容易的。“
“如同泡好茶,分解动作清晰,还能让每一个人都能接收到。研究《道德经》第五章的几十个字已经快一个月了,原来的理解又被推翻,真的让人恼火,但是学到后头,不是别人给你出难题,而是自己给自己出难题。研究到后来的每一步都是既欢喜,又忐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这时真心希望我也能有一个人可以问问啊。”叶老师在甜蜜地诉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道德经 · 第五章》
“仁”的本意,是“親”,指交往特别亲密、频繁,在儒家,“仁”=人;道家中,“仁”=对万物的仁慈和博爱。所谓“爱”,是主观的发心并且有行动,将万物拟人化。然而,天地是没有偏颇的——这世间本来是没有善恶美丑之分的,都是人的主观性将其区分开来。其实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天蕴地育的灵物”,都是阳光雨露滋养出来的。但人为的将其进行善恶美丑的区分也有其不可取代的意义,它可以培养我们的恭敬心。我们生而为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看清了事物的本质之后,还有对生活的恭敬和热爱。我们明白了,生命一直是这样的,希望是自己的给的。自己放过自己一马,天大的事情也就过去了,可以给不太坚定的人一点温暖。
解释完了“仁”,而“天地不'仁’”,仁是亲密,而天地不跟你亲,老天也不会偏爱,这是平等。天地跟人是不同性的,天地没有偏爱,而人是有偏爱的。圣人,明天地之理,对待百姓也不偏颇,他们不针对个人,是一个整体平衡的把握。所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刍狗”的样子,祭祀的过程,大家都知道了,但是祭祀之后,还有谁会管这“刍狗”呢?“无复有顾惜之意”。故而,“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不仁”,才是最公平的,不起心动念才是最好的。
我们看一件事儿,看的不是这件事情,而是事情背后人的习气。“你伤害了我,我却一笑而过。”“忍还是不忍,有时候特别犹豫,忍,成长了自己的包容,对方如果不能觉察,是不能成长的。”
所以,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帮助了别人之后,最好TA也忘了,我也忘了,这样是最好的状态。很多时候别人尊重你,不是因为你这个人,而是因为你在的这个位置。老天其实极其公平,(叶老师说:“如果有好几个亿谁还来讲课,天天喝喝茶就行了~~^_^ ),天地不跟你讲公平的事儿,那是你自己的事儿。
凡人即是烦人。为什么一定要别人先对你好,你才能对别人好呢?当我们把对人好变成习惯,每一次对别人好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想着有回报了。所以,当他人对自己好的时候,都觉得是意外的惊喜。如果你总是记得自己在对别人好的时候,别人对你好,你会觉得是当然的,内心就没有那种欢喜产生;甚至你会去衡量他对你好的程度是不是比你对他好的程度要弱一些, 这样就更没有欢喜了。甚而是为了防止自己受到伤害,吃亏,总是去敷衍。大家互相去敷衍,时间成本实在太大了。
我们修行,一定不要把自己修成高山,高山仰止,人都怕你摔下来砸着TA;我们要修深度而不是高度,把自己修成深渊,大家才会来亲近你;而你自己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说“上善若水”,每一个处“上”的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相对“下”的人,要把我们的善意尽可能的向“下”传播。这就是“理”——在正常情况下,让水往上流是不可能的,这是违背天理的;“理”是不可违背的。正如同要像父母对待我们一样地去对待父母是不可能的,就像让孩子对你像你对待孩子一样,同样是不可能的。父母在“上”,孩子在“下”。所以我们第一要“明理”,第二要尽可能地“依理行事,而不是任由着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来摆布自己的行为”。
【下半场】“橐籥 ”,
以及“守中”和“守于中”的区别
何为“橐籥”?以及“守中”和“守于中”的区别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 · 第五章》
“橐籥”读音为tuó yuè,指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即风箱。“橐”是拉的杆,“籥”是通风管。这个风箱的外形是会变化的,这是导致前两天结论反转性变化的原因。一个颠覆之前研究的关键转折点。对这种状况,叶老师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困难有多大,成长有多大。老天爷有时候挺谨慎的,要给你幸福的时候,先给你一个'等大(份量)’的石(困)头(难),看你承受得起不,如果你能承受,接下来,困难有多大,幸福就有多大!”
继续说“橐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只要一动,风就出来了;只要不停地拉动杆,风就会不停地出。那么,“橐”和“籥”,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哪里呢?
先看紧接着的那句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中”何解?庄子说“养中”,“中”即“连接处”,老师拿着“橐籥”的图说,“中”在那个看不见的地方,能看见“橐”,也能看见“籥”,“中”是最不显眼的地方,却是最关键的所在。我们要守住的就是这个“中”。
这句话在马王堆帛书版本中,写成“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一个“闻”,既有“听”又有“说”,一进一出,同风箱一样。
“守中”和“守于中”,前者是守住这个状态,还在寻找的过程中,后者则到了更高的境界,是在这个状态里守住,也就是放下自己的执念,完全接纳当下的这个境。
回到我们自身,就是我们要收获这样的状态,关键就是要守住核心的点,而没有必须事事都抓,找到核心,守住核心,就能“生生不息”了。
这里提到两个版本,并不需要大家去死抠字眼,比如说因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的出现,那么“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错的。其实不然,他们在“理”上都是通的,先用起来才是重要的。“理”通了,就得服,这就是我们应该的践行的人生态度。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要去觉察自己,“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要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里?”最终,我们拿什么来利益我们自己的人生。
往来奔波的学习状态看着非常努力,可是有多少学习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习对于我们生命的质量和境界有什么帮助呢?其实大部分时候是我们的猎奇心和独占欲在作祟,大多人通常陷入其中而毫无觉察。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去占有更多的资源,却从没有试着去把已有的资源去最大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已经有的,而是想着去占有更多的。当人看不清楚自己,就会被自己的各种欲望害死。而在“如茶”工作室,以茶为介质,通过点滴的训练,训练自己的觉察力,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哪,把自己的人生过好,才是人生最终的方向的意义。
两场主题演讲结束之后,来看看茶友们的分享吧。
叶老师说:学习,其实是提高自己解读世界的能力。但自己很容易就骗了自己,所以很需要有老师的指导,同学们的探讨。学习一定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但伴生着喜悦,所以终生学习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茶友分享
有茶友说:“兼听则明”,“兼”的前提是自己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一切围绕着这个主线,再去兼听,以增加视野的广度和深度。“触类旁通”,也是同样的道理。想要什么之前,得先有一个完整的思想框架体系,一定要有主有次,“什么都还没有呢,如何去知道适合不适合,如何才是“兼”?”
有茶友说:听完了叶老师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个“守”不是死守,而是要有升华的“守”,守住最关键的内容。
有茶友说:今天来这里参加茶课,是来求证求解的,听到最后,却明白了“求人不如求己”。
还有一位茶友,我觉得尤其精彩,她说:“中”是一个平衡的状态,学了很多的知识,没有融合在一起之前,会不太好用。出现问题的时候,其实关键点也浮出水面了,然后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是一个去“守中”的过程。直到问题解决了,也就平衡了。
一位因为工作压力而在半年前参加内训班、想以此疏解工作烦闷的茶友说:参加内训时只是想用别的一件事情冲淡工作的紧张感和压力,没想到听到叶老师的茶里茶外的人生阅历之后,在工作中去践行,却发现“投入的深度越深越幸福,反而找到了初心,实现了内心的宁静,工作也越来越有热情和顺利”!
有茶友说:“万物唯心造”,话先放出来,然后再去做,“逼”着自己越来越好!
有茶友说:守“中”还是守“一”,守是到底是什么?如果要守很多东西的话,会造成混乱,要守的东西是关键而精炼的,但是“找”肯定是一个过程。
叶老师最后总结:很多中国人缺失了一堂“审美教育”的课,如果提前开的话,人会少很多烦恼。美是有力量的,也是有约束的;只有当你知道什么是美了,才会主动去完成审美和创作美的过程,从而感受到宁静和幸福。
学习,是为了再创造,比如学泡茶,学泡好一杯茶,在习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觉察力,运用到生活中;一定要用在生活中,最终回归到人的本身上来,滋养我们的生命。
(一大伙人吃完了极为丰盛的晚餐之后,
终于要开始喝期待已久的老茶了!)
【晚上场】“文革砖”以及“69年的凤凰单丛”
“ 只有喝、没有卖 ”的老茶。
一开始叶老师就强调了,年终茶课的茶,的的确确是好茶,但是真的没有卖的,所以静静地喝TA、欣赏TA,踏实地喝出TA的好就行了。
今晚两款重量级的茶品,分别是文革砖和69年的凤凰单丛。
(写到这里,我的内心是无比的纠结,因为我发现我的笔记本上没有内容了!!时间已经过去14天了呀!我说过我的记忆力不太好~~只是清晰的记得当时喝得特别美好……我再努努力吧~)
文革砖。年份70-80年代,是圈子里公认的比较好的文革砖——一款掺了红茶末的普洱砖茶。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干净,茶汤特别地干净澄澈!一边喝着一边口水就汩汩涌出,看似云淡风清,却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魏晋风度”,有我最喜欢的”风清扬“般的丰神俊秀!
澄澈、纯净无比的70年代文革砖
69年的凤凰单丛。我的感受是台湾70、80年代电影里有的那种——特别有范儿的时尚老头儿:明明满脸的皱纹,却大摇大摆地穿着颜色艳丽的很拉风的衬衣仔裤(还得是上面两颗扭扣都不扣、露点胸肌的那种),神采飞扬到张狂的地步——此茶一入嘴,香气居然清晰可辨(三两种融合的很好的香气),完全不似以往熟悉的老茶那种内敛低调;入喉之后但觉得一股清凉将整喉部洗刷一遍,什么杂质都冲干净了,其他诸如生津、回甘之类的都不必多说了,作为一款老茶如此高调,其他特点虽然优秀也只能黯然失色了。
神奇的、高调的“69年凤凰单丛”
我最近去工作室蹭到了90年代的老白茶和90年代的老六堡喝,除了老茶共有的药香和参香,同喝的某茶友分享的感受——喝进去就化开了——回想当晚,这种感觉也是满满的有。一句话“老茶不常有,且喝且珍惜吧”。明明没有钱,却能喝到有钱人才能喝到的难得的好老茶,虽然次数少的可怜,那也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太庆幸遇到了这一样一个“会找好茶,又愿意分享”的叶老师了!此处应有掌声!
琴琴“三笑”,她说茶太好喝了,喝到“仰天长啸”
(其实是大家都太专注于喝茶,没有拍到喝茶的照片……)
茶喝好了,但是依然没有结束,又是茶礼,又是甜点,又是鲜花的,简直都让人应接不暇!!
人手一份的茶礼里包含“傻教授”陈文华老师开创的晓起皇菊
结 语
再次强调,本人的记忆力并不好,以往的两次年终茶课得去翻以前的回顾才能想起相关的内容,但是这次的年终茶课,趁着新鲜,我有几个全新的认知,或者说这几个认知在这次茶课上得到了强化:
年终茶课绝对是如茶工作室一年中的一件大事儿,是如茶三人组回馈给众多茶友一年来支持的一个出口,茶课上喝到的茶是你想买也没有的,很可能就是孤本,所以喝喝就好了,但是一定要仔细看,记住当下的美好感受。
开场的黑灯听音乐,其实是一个“场”的氛围的营造。茶友来自各行各业,也有旅程的奔波辛劳,而且有些人是第一次来,如何最快速地让二十几个人同频起来、共同地营造出一个很好的氛围,专注到当下的“年终茶课”上来——我觉得终于抓住了叶老师每次让大家在开始的时候先闭灯听一段音乐静心的真谛!真不容易,其实两年前他应该就说过了吧,我到今天才真正有所体会。
今天晚上超级仙儿的英子
内容特别的有深度,不仅“烧”叶老师的脑,也“烧”茶友们的脑。对于叶老师而言,展现了他强大的治学及研究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对于茶友们而言,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能从中汲取多少以后能用起来,能拿到多少就拿到多少,不要强求,以后经常参加就好,总是会收获大大的有(这话主要是安慰我自己的^_^)。
茶品是真好!本来已经被叶老师的主题讲述整懵了,结果这茶一喝下去,有关茶的味觉的一切感官都复苏了,大脑徐徐清明起来,刚才叶老师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似乎也觉得清晰了很多~~
总结起来的话,有一位茶友的话特别贴切——“因茶而来,却远超于茶!”
非常期待明年的茶课~~~
祝大家新年快乐!鼠年大吉大利!
红红火火的团圆餐
瑞雪兆丰年
一 如 茶
2020年1月22日
茶艺作品六要素:茶水火境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