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部分2

牛首形玉佩 西周

高3.3、宽3.2、厚1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9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青玉,灰绿色。圆雕。玉牛头顶两角竖起,并向内弯曲,两耳向左右张开,并琢磨出耳窝,以阴线雕出双目,脑后阴刻一道竖线,口部和额部各钻一穿。

牛形玉佩 西周

高24、长4.5、厚1.1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1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青玉,灰绿色。牛圆眼,呈站立探首状,两耳、两角后伏,神态驯顺。背部微拱,臀后圆而丰满,垂小尾,蹄足,四条腿之间有一切割槽,口部钻有一圆孔。雕琢精致,通体抛光。

虎形玉佩 西周

长8、高2.8、厚0.2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1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青玉,灰褐色。扁平体。玉虎头微昂前伸,立耳露齿,腰身稍曲,长尾上翘,四肢前屈,作急驰状,造型生动,凶猛强健,虎身虎耳均饰阴线云纹,口部钻一圆孔。

虎形玉佩 西周

长6.5、高2.8、厚0.2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1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青玉,灰褐色。扁平体。玉虎头高昂,短颈,小耳直立,张口为一圆孔,露尖齿作吼叫奔扑状,长尾回卷,前后肢前屈刨地,形象凶猛传神,前后大腿处各雕一道阴线,耳窝下陷,虎背、腹均切边去棱,琢磨成弧形,虽为浮雕,但却有圆雕之效果。

虎形玉佩 西周

长14、高1.2、厚0.3厘米

陕西省扶风县黄堆老堡子43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青玉,青灰色。扁平体,长条形,通体切割出玉虎之轮廓。虎珠首,头较大,身瘦长,嘴微张,卷尾,呈匍匐状,足分三爪。前身中部钻一圆孔,尾部断裂,裂缝两侧有钻孔缝缀,表面留有明显切割直痕。

鹿形玉佩 西周

高8.8、长7.2、厚0.4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1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青玉,青褐色。扁平体,鹿呈站立状,后肢微屈,头顶两角分枝耸起,形成一圆孔。阴线雕出圆目和眼角线,鹿身肥健,目平视前方,鼻、口微张,作嘶鸣状,蹄足,短尾,鹿大耳伸直,并碾琢出耳窝,鹿背、腹、臀部均切边去棱,琢磨成弧形,有圆雕之效果。

鹿形玉佩 西周

高9、长4.8、厚0.4 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1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青玉,灰绿色,有灰褐斑,扁平体,鹿呈奔跑状,两面均以阴线雕出鹿之臣字目和鼻、口、蹄、尾等纹。鹿角分枝,蚯曲直上,张耳,圆目平视,前胸微凸,后背拱起,短尾,后肢前屈,蹄足,头顶钻一圆孔,鹿背、腹、臀部均切边去棱成弧形,造型逼真生动。

鹿形玉佩西周

高4、长3.9、宽1.1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1号墓中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青玉,深灰色。圆雕,为一雌性幼鹿形象。作站立回首状,无角,头顶两大耳耸起,鹿身健美,充满了稚气和活力。两目之间穿透为一圆孔,小尾翅起,臀部钻一较大圆孔,前后蹄足亦各钻一穿孔。

龟形玉佩 西周

长35、宽2.3、厚1.1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4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青玉,浅黄褐色,有绿斑。圆雕,玉龟呈爬行状,形象生动逼真。龟头前探,圆目鼓起,前后肢略伸前2足分为三利爪,背甲呈椭圆形,背起脊棱、以阴线雕方格纹和三角形纹。短尾,腹部光素,胸前有对穿之隧孔。

兔形玉佩 西周

长4.7、高3.2、厚0.2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1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青玉,灰绿色。扁平体。玉兔蹲伏在地,斜刀雕出眼睛,双目前视,长耳后耸,尾部短小,神情警觉,前后肢微雕出四爪,前足钻有一穿孔。

蝉形玉佩 西周

长4.4、宽2.2、厚0.8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4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白玉,灰白色。玉蝉腹部微凹,边缘有四个穿孔,头部隆起,两圆目外凸,背部外鼓,尾部尖圆,斜刀雕出双翼纹,雕琢技法娴熟。

蚕形玉佩 西周

长7.5厘米

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1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玉色青黄。圆雕,通体琢成节状,并弯曲成半圆形。巨目圆嘴,头部平齐,大耳,口中钻一圆孔,与并侧面一孔相通,尾部两面削薄成榫头状。通体抛磨光亮。

蚕形玉佩 西周

长1.9、厚0.8厘米

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遗址采集,现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白玉,玉色纯净光亮。圆雕,玉蚕肥胖,短体屈身。圆目,张口,下唇中钻一透孔,以较粗之阴线表现蚕节,形态逼真。

玉组佩 西周

长约80厘米

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1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由四件玉璜,人龙鸟兽纹合雕玉佩、兽形龙鸟纹合雕玉佩、玉兽头、长椭圆形双凤纹玉佩各一件,两件方形凤鸟纹玉佩、八件长条椭圆形变形凤鸟纹和变形龙纹玉佩、以及玉管 红黄白玛瑙珠管连缀所组成,各种玉佩和玉管及玛瑙珠管总数达396件,上可系人之颈部,下垂至胸腹。绚丽多彩,十分华贵

玉组佩 西周 长约70厘米

人龙纹合雕三角形玉佩,通长4.7、宽2.5、厚0.3厘米

人龙纹合雕半圆形玉佩,通长4.1、高3.2、厚0.4厘米

人龙纹合雕长方形玉佩,通长5、高3、厚0.2厘米

人龙纹合雕长方形玉佩,通长5.8、高2.7、厚0.4厘米

人龙纹合雕三角形玉佩,通长3.4、宽1.8、厚0.3厘米

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1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玉呈青白色、青绿色、青黄色、鸡骨白色等。它是由玉蚕佩、玉鱼佩、玉兽头佩以及长方形、半圆形、近似三角形等玉佩,还有玉管、红黄两种玛瑙珠总计47 件所组成的玉组佩。尤其是五件不同形状的玉佩上,均阴刻构图各异的人龙合雕纹。

人形玉佩 西周

高2.7、厚0.6厘米

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1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青玉,黄褐色,圆雕。玉人臀部着地,曲膝,双足并拢,双手抚于膝盖上,头部较大,双目节基,项急大耳,头上琢有突出的发髻,其上对钻一孔,身体两侧以阴线琢出双臂,背部方,纹,似为背带式服饰。

人首龙纹玉佩 西周

高4.1、宽2.7、厚0.3厘米

陕西省扶风县黄堆3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青白玉,微泛黄。扁平体,背面光素无纹。正面的图案为两条张口且缠体的龙纹,龙口吐长舌,舌尖均衍生出一人头纹。人头均为圆顶,圆眼,降鼻,云纹大耳,略去了下巴。人龙纹多用斜刀雕刻,玉佩中心有一孔穿透,左上角有一较大的圆孔,孔内留有马蹄形痕。

龙首形冠人形玉佩 西周

高6.4、厚0.8厘米

陕西省扶风县黄堆老堡子25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白玉,玉色纯净。整体轮廓近似为圆柱体,雕琢出一蹲踞状的头戴龙首形冠之玉人。龙头上有角,角上钻一极细之孔,龙头琢出眉尖,圆目,张口,翘鼻∶玉人为菱形目,长鼻,云纹大耳,口微张,双手扶膝

双人首龙凤纹玉佩 西周

高6.8、宽2.4、厚0.5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157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青绿色。玉质晶莹鲜润。此器共雕琢一大一小两个人头,三条龙和一只凤之形象,其主体纹饰是大人呈蹲踞状,胸腹部为一卷体龙纹,臀部和腿部为一凤鸟,足部为凤鸟之勾喙,在人臀部之下为一张口卷尾呈跪姿的龙形象,两面纹样相同。

人首龙凤纹玉佩 西周

高6.6、宽2.3、厚0.4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157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碧玉,墨绿色,扁平体,长方形牌状。正面阴刻龙凤合雕纹,龙凤共体呈"S"状结构,龙卷鼻,头顶有角,脑后披髦,张口吐獠牙,凤圆眼,尖勾喙,在凤头顶又衍生出一人头纹,人圆头,隆鼻,脑后有上翘发髻,但略去了下巴。在人头纹眼眉上钻一圆孔,背面光素无纹。

玉棒形饰 西周

长14.2、直径0.8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1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青玉,灰黄色,上雕琢菌柱形圆顶,其下渐细,再浮雕凸出的花瓣状,花瓣下雕琢成较细圆柱形,末端钻有一穿孔。

玉耳 勺西周

长5.8、勺径0.4 厘米

陕西省扶风县黄堆老堡子32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玉呈青白色,微泛黄。前端呈勺状,勺前近似舌尖,勺柄前细后渐变粗,末端雕成尖形拌头状,似可剔牙缝、柄部后段内侧跳出台阶,便于手握而不致滑落。

玉覆面 西周

玉眉∶长58、宽21、厚03厘米 玉眼∶长58、宽36、厚06厘米 玉鼻∶长63、宽22、厚04厘米 玉嘴∶长7.3、宽24、厚03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157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管 西周

长7、直径2、两端孔径分别为1、0.5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1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1对,青玉,灰褐色并有黑色纹理。圆柱形,束腰,通体阴刻云气纹。中部有两周花一面钻穿、孔呈漏斗形,孔内留有多股红丝线痕。

凤鸟纹玉柄形器西周

长3.7、宽3.7、厚0.5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1号基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青玉,粉绿色。长条形扁平体,平顶,下端为榫头状。两面均以阴线雕出一对凤鸟纹,上端凤鸟昂首前视,高冠飘摇,下端凤鸟纹回首卷尾别具情态。下端凤鸟勾喙下钻一圆孔。

玉戈春秋

长13.6、宽11.8、内长3.5、内宽1.6、内厚0.5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白玉质,具有蜡脂光泽。直援,直内,长胡三穿。援上下两侧开刃,刃后部又磨出凹形沟槽,三角形锋,胡上三穿,靠上一穿为圆形,其余两穿为长方形,阑部为凸起的长条形,在长方形直内中部切割出一凹槽,并在内部钻两小孔,以便将秘一部分嵌入内部凹槽中先固定,然后再将秘体透过三

穿缚绑。

玉璧春秋

直径16.8、孔径4.2、厚0.5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河南屯遗址出土,现藏于凤翔县博物馆。

墨绿色和浅绿色、边缘有受沁白斑。圆度规整。两面均阴刻出四圈三种不同的秦式龙纹,从外至内,第一圈和第三圈均为方形龙首纹,第一圈为24条,第三圈为14条∶第二圈有七组14条身尾互叠呈交尾状之龙纹,龙张口叶獠牙,身尾外轮廓大致呈长三角形,第四圈即围绕璧孔一圈,两面均阴刻五组十条身尾互叠呈交尾状之龙纹,其龙纹更为简略,头部为变形的勾连云纹,身尾为三角云纹,每面阴刻龙纹62条,两面合计为124条龙纹,璧外缘和孔外缘均阴刻两圈细线,线条均匀流畅。

长方形玉饰 春秋

长10、宽5、厚0.4-0.6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现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白玉,玉色鲜润。长方形扁体,一角残缺,三边均镂雕出方折线形孔,边缘多镂雕出"八"字形缺口,中下部两面琢出一个长方形台面。从台面底部向上刻一深槽,以便将玉牌嵌入它物中,在方形台面上阴刻细线组成的15个互相勾连的方形龙首纹,台面的边缘之外镂雕五个三角形透孔,周围阴刻细线组成的13条互相勾连的方形龙首纹,余处皆阴刻"S"形纹或平行的折线。两面刻纹基本相同。

灯笼形玉佩春秋

直径4.9、高5.1、厚0.5 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白玉,具有蜡脂光泽。扁平体,外形酷似灯笼,上下底边缘均镂刻成方向相反的长条状,依次再镂雕"山"字形和"八"字形透孔,上下两端交叉对称,其下部再镂雕成互相参差勾连的透孔,正面布满细阴线条组成的互相勾连的秦式龙纹,这些龙纹又以阴线与小腿和尖足相连,小腿尖足为群龙所共有,器周边阴刻一圈细线,背面光素无纹,在互相交叉的尖足形透孔两侧各钻一对隧孔,以便缝缀佩戴。

亚字形玉佩春秋

高2.1一2.2、宽1.8二2、厚0.3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3件。玉色青黄和灰绿。"亚"字形,扁平体。图左腰部上下共用细线阴刻出四个外轮廓大致呈梯形的秦式龙首纹;图中和图右均在腰部上下以细线阴刻出六个"S"形纹,背面均光素,在上下两端面均钻有与背面相通之隧孔。

亚字形玉佩春秋

高4.5、上下底宽3、厚0.4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玉色青黄。扁平体,"亚"字形。腰部为三束突棱,腰部上下两侧均镂雕出左右对称的勾连云纹状透孔,中部上下又镂雕出对称的"T"形透孔,在器孔边缘随形阴刻出方折的勾连石纹,上下两端分别各钻三个与背面相通之隧孔,背面中部阴刻一"八"字纹、余处皆光素。

马鞍形玉佩春秋

长3.4、最宽1.6、厚0.3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白玉,乳白色。片状弧形,中腰较窄,形如马鞍。正面阴刻秦式龙首纹,背面光素,两端各钻有两个与背面相通的隧孔。

圆形玉佩春秋

直径2.5、厚0.5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现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玉呈青黄色。平面轮廓为圆形,正面圆形凸起,背面平整,大致相当圆球体的四分之一剖面。中心钻一圆孔,围绕中心在周边钻有若干方折的云纹或勾连云纹孔,并在表面阴刻若干方折勾连云纹。背面无纹。

磬形玉佩春秋

长7.2、宽1.5、厚0.30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玉呈青白色。扁平体,长条回折斜角状,形如磬。正面四周均切边,随形阴刻一细线框,其内阴刻秦式龙首纹和三角云纹。背面光素无纹,对钻一隧孔。

三角形玉佩春秋

底宽3.6、高5.2、厚0.25 厘米

陕西省凤翔南县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现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白玉,乳白色。扁平体,近似三角形。上有尖角,在底部居中切割出一个三角形缺口,使底部一分为二,形成双足,双足账部边缘又切成弧形缺口,两条斜边的边缘均磨低一层,正面阴刻六个秦式龙首纹。背面光老,但在靠顶角处和下端中部各钻有隧孔。

梯形玉牌春秋

上宽2.7、下宽2.2、高2.1、厚0.3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现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玉呈青白色。梯形扁平体。正面周边阴刻一阴线框,其内阴刻四条互相勾连的秦式龙首纹,阴线槽中留有朱砂痕。背面光素,玉牌上无孔,可能是银嵌在它器之中使用。

盾形玉佩春秋

长2.8、宽1.6、厚0.3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1号幕出土,现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白玉,玉色纯净。扁平体,盾形。上端有两个弧形凹口,两条长边切薄,正面阴线框内阴刻两条互相勾连的秦式龙首纹,下端站两个透孔。背面光素无纹,钻有两个隧孔。

凿形玉佩春秋

长11、直径0.5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玉呈青黄色并夹有褐色。上半段为尖首长方形三面体,每个长方形面上均阴刻两组秦式批为较细的圆柱体,柱体光素无纹,中部钻一圆孔。

龙纹玉璜春秋

长11.5、宽3.5、厚0.5厘米

陕西省凤翔南指挥村秦公1号慕出土,现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玉色青绿,一面留有较厚的朱砂。扁平体扇形。两面均阴刻以细线组成的互相勾连的秦式龙首纹,空白处阴刻方折的勾连云纹,璜周边阴刻一圈细线,线条虽细、但仍显得刚劲而有力。

蟠虺纹玉璜春秋

长5.2、宽1.8、厚0.35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2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考古队。

玉呈赭红色。弧形扁平体,两面雕琢不同风格的图案,两端各钻一圆孔,一面平整,其上阴刻四条互相勾连的秦式龙首纹。两条龙首纹图案完整,两条不完整,璜体边缘琢出齿棱,两端侧面琢出小三角形缺口。另一面则微鼓,中部琢出凹槽,凹槽两侧浮雕互相缠体之蟠虺纹,蟠虺纹之间以长方形框内填密集的斜线纹为底。

牛形玉佩春秋

长25、高1.5、厚0.4、孔径0.2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2号蔡出土,现藏于宝鸡市考古队。

玉呈灰黄色。长方形扁体,中部鼓起,周边有齿棱,外轮廓似牛。两面均浮雕互相缠体之蟠独纹,两端对钻一圆孔,虺体下以扭丝纹为底,勾云纹之间以双阴线相接,云纹沟槽中留有朱砂。

象形玉佩春秋

长2.2、宽1.25、厚0.4、孔径0.2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2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考古队。

玉器表面呈黄色夹褐色。长方形扁体。中部鼓,周边均琢出突棱,右侧上角的蟠虺雕有磨菇状巨鼻,左右两端正中对钻一孔,两面浮雕互相缠体的蟠虺纹,虺体下以斜线纹为底,勾云纹之间以双阴短线相接,虺目为斜刀所刻,云纹沟槽中仍留有朱砂,形体虽小,其外形宛若一头小象,生动活泼。

斧形玉佩春秋

长6、刃宽2.2、中部厚0.6、边缘厚0.1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2号蔡出土,现藏于宝鸡市考古队。

玉色浅绿至青黄。扁平体斧形,断面呈梭形、,顶部呈弧形,且对话一穿。刃部略宽,微残。两面雕纹不尽相同,边缘均雕出一圈阴线,一面浮雕互相缠体的蟠虺纹,虺体之间以扭丝纹为底,以单阴线圆圈表现虺目。另一面则浮雕互相纠结的变体蟠胞纹,虺体以"S"状的阴线框和双阴线目纹等所组成。

扁管形玉佩 春秋

长 12.5、宽1.65、厚0.4-0.65、孔径0.3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2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考古队。

虎形玉佩春秋

长13、宽3.3、厚0.6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2号慕出土,现藏于宝鸡市考古队。

玉色一面青白,一面为赤褐色。玉佩呈弧形扁平体,虎低首、弓背、卷尾,头尾均着地,前后肢皆屈收腹下。通体浮雕密集的蟠虺纹,方形唇,长方形眼框,内刻椭圆形双阴线,扭垄纹眼眉,扭丝纹长条状髻毛,口微张,口部钻一圆孔,尾的回卷、钻有一圆孔,后腹下和腰背部均钻一圆孔,足爪面难出细珠纹。

扭丝纹玉环春秋

直径3.6、孔径1.3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2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考古队。

玉呈青黄色。形扁体,中孔较小,环横断面呈长椭圆形。环体表面碾琢出均匀的扭丝纹,扭丝纹横断面大致呈三角形沟槽,其内残留有朱砂。

蛇首形玉带钩春秋

长2.8、宽2.2、高1.5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2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考古队。

玉呈土黄色。钩体呈中空长方形,钧头为蛇首形。钩体正面平直,背面微拱,两面均浮雕蟠融纹,两侧面阴刻细线将两圆图案连接在一起。蛇首正面为浅浮雕的勾云纹,颈背雕细珠纹以表现鳞甲,钩体顶端两启雕细线纹。体腔内仍保留管站多次打孔的弧形痕迹、体背部靠下钻有三个与体腔相通之孔,以便连接固定革带。

鸟首形玉带钩春秋

环直径1.8、厚0.8、高2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青玉,淡青色。钩头为反向鸟首形,鸟圆头尖嘴,浅孔状圆眼,形态可掬,身部为环形。通体光素无纹。

鸭首形玉带 春秋

长6、高1.6、椭圆形环长径3.5、短径2.6、管长 2.15、直径1.25、孔径0.65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2号墓出十,现藏于宝鸡市考古队。

突齿形玉饰春秋

长20.4、宽2.4、厚0.4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现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赭色。长条扁体,下端为斜角,其余三边均有方齿,唯中部一边为弧形、对应的一边钻圆孔,两面均以细线阴刻秦式龙纹,头上有角,有卷发,长方形眼,张口,翘鼻,口露獠牙,无下唇,下为若干组头向相反、身尾互叠之秦式龙纹。沿器之边缘阴刻一周阴线,将所有龙纹连接在其中。

龙形玉佩战国

长13、宽6.5、厚0.3厘米

陕西省户县城关镇基建工地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玉,表面呈灰白色和浅褐色。扁平体,龙回首,头上用,口微张,拱背,尾部回卷,琢出双足,龙前部钻一圆北。图左两面均用剔地法琢出带芽的谷纹和部分辨蚌纹。图—面为谷纹和部分辑蚌纹,另一面则碾琢出较深的阴线涡致,龙尾部的有部分阴线纹则很浅。

龙形玉佩战国

长9.5、宽7.3、厚0.4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吴家坟基建工地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呈青黄色,尾部有少许受沁白斑。扁平体,龙回首,拱背,卷尾。龙头上有角,背上有弯勾形脊刺,阴刻杏仁状眼,口微张,上下唇边缘琢出扭丝纹,两侧雕琢出四足,足分四爪,体边缘均琢出粗线,两面均琢出浅浮雕带芽之谷纹,背部正中钻一圆孔。

工字形玉饰战国

通高5.2、宽3.1、厚1.2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韦曲战国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呈青褐色,有少量受沁之白斑。形若铺首,上部为"工"字形管,下雕一长方形纽,套雕一能转动的老面玉环,在"工"字形管和长方形纽之表面,均阴刻几何形状的秦式龙纹。两管内原留有朽木。

龙凤纹玉佩战国

长10、宽4、厚0.3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正阳乡秦都咸阳城遗址出土,现藏于咸阳市博物馆。

玉呈灰褐色。扁平体镂空透雕成平置"S"状龙凤连体佩。一端为龙头,另一端为凤头,龙张口卷鼻,头上有角,挺胸,一腿前伸、肩上有三层羽翼。风圆眼尖钧喙,头上有冠,凤肩部亦琢出三层羽翼,在龙下唇后,凤勾喙后各钻一小孔,在龙肩部和凤肩部各钻一个较大圆孔,在龙背部也钻一孔。

玉环战国

直径9.5、孔径5.8、厚0.4厘米

陕西省长武县亭口乡樊罗村出土,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白玉,因受沁表面呈灰白色。环状扁平体,中孔较大,形观整。一面留有较厚的土沁,环两而内外缘各饰一圈阴线,其内布满了浅浮雕桃形卷云纹,在玉环面中部四个等距离的见置上,分别各雕一个尖头向外并有尾部的卷云纹。

回首龙形玉佩战国晚期

长17.2、高11.3、厚0.25厘米

陕西省旬邑县转角村秦墓出土,现藏于旬邑县博物馆。

青玉,深青色。弧形扁平体,镂空透雕,玉龙拱背回首。一侧呈长弧形、龙头上有角,无目,上颚翻卷,下颚回卷至上颚,一条腿前伸,腹下另一条腿足爪一分为二,一前伸,一回卷,尾部呈长弧形,身部布满了涡纹。龙背部边缘居中处钻一圆孔。

龙形玉佩战国晚期

长27、高8、厚0.4 厘米

陕西省旬邑县转角村秦墓出土,现藏于旬邑县博物馆。

青玉,青绿色。镂空透雕成"凤"字形扁平体。玉龙回首拱背,卷尾,头上有角,略去目纹,上颚外翻,下颚上卷,前胸下伸一腿,后腿足爪一分为三,在一面尾部上阴刻一"S"纹。龙身上雕刻出谷纹。龙背中部边缘上钻一圆孔。

玉壁战国晚期

直径11.3、孔径3.9、厚0.3-0.4厘米

陕西省旬邑县转角村秦墓出土,现藏于旬邑县博物馆。

青玉,深绿色。扁平体,形制较为规整。内外边缘各饰一圈阴线,璧面布满了阴刻的涡纹,刻度较深,碾琢有力,有些涡纹呈半圆形,有个别涡纹相连呈"S"形。

高足玉杯秦代

通高14.6、足高4.4、足径4.5、口径6.4、壁厚0.2 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西郊车张村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糖玉,青黄色并夹红褐色斑。由杯身和座足两部分组成。杯身呈长圆筒形,平口圜底。座足呈豆形,上端平齐,与杯身外底相粘接,其下凹腰外鼓,足把束腰,足底呈盘状,内为接嘴形凹口。杯身外壁雕琢出柿蒂纹、卷云纹、变形的几何纹、网纹、圆首尖钩云纹、谷纹和花瓣纹等。

龙纹玉籍西汉

长14、首宽2.8、厚0.4 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茅坡村汉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白色,小端有一处红斑。片状弧形。前端为方形龙首,龙翘上唇,有眉尖,开口较深,口中钻一圆孔,背部略靠前亦钻一圆孔,身尾部的边缘切成斜面。两面均以细线阴刻若干组秦式龙首纹,其中两个较大的龙首纹头上有角,有发冠,口吐獠牙,上下边缘斜面上亦阴刻简化的秦式龙纹。

兽面纹玉饰 西汉

长9.7、宽2.1、厚0.2-0.4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沙坡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乳白色。扁平体,可分为头、身、尾三段。头部为兽面形,菱形目、大鼻。身部呈方折的"S"形。尾部呈梯形及狭长的三角形,两侧和尾部斜杀成刃,整体观之为一匍匐前进状之长尾兽。在"S"形身部上阴刻六条方形秦式龙首纹,身部有用线锯镂雕成"L"形透孔,末端各有两面对钻一圆孔,背面光素无纹。

皇后之玺西汉

边长2.8、高2厘米 重33克

陕西省咸阳市北原韩家湾狼家沟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羊脂白玉。玉质坚硬致密,纯净无瑕,无任何受沁现象。玺体为正方形,纽为高浮雕的葡伏回首状之螭虎。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琢出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四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

玉印西汉

印面边长2.1、高1.2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范南村陈请士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玉,呈青黄色。覆斗形纽,纽上有一穿,形制规整,印面方止,其上阴刻篆体"陈请十"三字,字体规整,抛磨光亮。

水晶印 西汉

边长2、高1.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范南村陈请士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透明,纯净无瑕。覆斗形纽,上有一穿,印面方正平整,阴刻篆体"陈请士"三字,字体规整大方,通体抛光。

玉圭西汉

长11、宽2.5、厚0.4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汉成帝延陵陵园南阙门遗址出土,现藏于咸阳市博物馆。

4件。玉色分为青色、青白色、灰色、黑色。扁平体,长方形,尖首,形制较为规整,通体抛光,无纹饰。

玉圭西汉

前三件长9、宽2.5、厚0.5厘米后一件残长7.3、宽2.5、厚0.5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茅坡村汉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4件。青玉,青灰色。扁平体,尖首长方形。其中一件底部略残,两面均有雕纹,可以清楚地看出,前三件是由蒲纹双身兽面纹玉璧切割而成,后一件是由谷纹双身兽面纹切割而成。

玉璧西汉

直径14、孔径4、厚0.4 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茅坡村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玉,表面呈灰黄色斑和黑斑。玉璧为扁平体,形制规整。内外缘各阴刻一圈细线,其内以细线阴刻涡纹,两面纹样相同。

玉壁西汉

直径4、孔径1.6、厚0.2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氏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玉,浅灰色。玉璧形体较小,正面内外缘各雕一圈阴线形成边轮,璧面剔底浮雕出谷纹并以阴线勾勒。背面光素无纹。

玉壁西汉

直径17、孔径3.7、厚0.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枣园南岭汉慕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青玉,局部泛白色。玉璧形制较为规整,璧之内外缘各雕一圈阴线,两面均浮雕谷纹,谷纹底部均有平行四边形加两条直线形成的蒲格纹。

玉壁西汉

直径21、孔径8、厚0.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枣园南岭汉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青玉,表面呈淡青色。形制规整,两面雕纹。从内孔缘至外缘共琢有四圈同心圆阴线,阴线圈内雕琢桃形卷云纹和动物形象,大小动物面部互相对称。大动物面部轮廓以粗线勾勒,小动物面部以细线勾勒,但它们的前肢皆以粗线勾勒,并加饰细阴线。

玉鉴西议

直径43.2、孔径11.5、厚1.6 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枣园南岭汉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英,表面呈青褐、青黄、灰白及浅墨等不同色泽。出土时效衅为5块,分别位于蔡主人身上和背部。玉璧两面雕纹基相同。纹饰为圆首尖钧纹、绚纹、谷纹、绚纹双身动物纹反的风纹、圆首尖钩纹。在玉壁侧沿上阴刻"六百六十一五个篆字。

玉璧西汉

直径14、孔径2.2、厚0.4 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西郊大泉村汉昭帝平陵陪葬墓出土,现藏于咸阳市博物馆。

青玉,因受沁泛白色。部分纹饰不完全清晰,在内孔外缘和璧外缘各阴刻一圈阴线,中部以一圈绚纹将壁面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蒲纹,外区一周阴刻三个回首卷体的夔凤纹,夔凤均为圆眼、钩喙尖冠、细颈、展翅卷尾。两面雕琢花纹相同。

玉壁西汉

直径9、孔径4、厚0.2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氏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呈灰白色,有玻璃光泽。扁平体,圆形,内外缘均琢出边轮,璧面透雕出对称的云纹形和三角形孔,并以阴线刻出云纹和穿云洞掏索纹,边缘有一处残缺,通体抛光,两面花纹相同。

四灵纹玉铺首西汉

高34.2、宽35.6、厚14.7厘米 重10.6公斤

陕西省兴平市汉武帝茂陵陵园出土,现藏于兴平市茂陵博物馆。

青玉,苹果绿色,背面留有较多之土沁。玉铺首大致呈长方形,造型奇特,将饕餮形象与四灵形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融浅浮雕、高浮雕、线刻、钻孔等技法,对器物进行多层次雕琢。

七节兽头弦纹玉带钩西汉长19.4 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六村堡西梁果村建章宫遗址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白玉,有部分铁锈沁色。它由钩头、纽和形状不尽相同的玉管穿铁芯所组成。钩头上的兽近似马头,呈回首状,菱形眼,颈部多处阴刻纤细的网纹,一节圆管上有两只圆雕玉兔。

龙首玉带钩西汉

长6、钩首高1.8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汉宣帝杜陵陪葬墓出土,现藏于长安博物馆。

青白玉,玉色纯净。钩头为回首龙形,钩身呈琵琶形,背面雕琢出一圆纽。钩体正面有瓦沟形纹,通体抛磨光亮,工艺精湛。

心形玉佩西汉

高7.1、宽4.4、厚0.4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范南村陈请士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玉,泛青黄色,有少量受沁灰白斑和褐色纹理。片状盾形,两面造型略有不同,中心钻一圆孔,正面圆孔下呈半圆状凹形。两侧和顶部均镂空,其图案为变形且不完全对称的螭纹和凤纹,表面又随形阴刻各种云纹,背面中孔上下基本上处在一个平面,唯下端略向内收。

心形玉佩西汉

残高7.1、宽4.6、厚0.8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氏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灰白色,无光泽。玉佩呈片状,盾形。上尖下圆,中间为一圆孔,浮雕一螭虎从背面钻出,并呈回首状,虎后半身仍在背面,一腿后蹬,尾尖隐在云洞中。螭虎双目圆睁,直鼻猫耳,两侧镂雕卷云纹,并以阴线勾勒细部。佩正面下凹,背面较为平直。

心形玉佩西汉

高4、宽4.1、厚0.1 -0.3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氏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白玉,有部分赭色。玉佩呈片状,圆形,中部透雕一圆孔。下端为弧形,上端中部为尖形,上刻阴线云纹,左右两侧均镂雕出廓的猴子,短圆脸,细眉,圆目,竖鼻小口。猴一臂上伸攀扶玉佩顶端,身体紧附于一侧,神情机警。

双龙形玉珩西汉

长10、宽21、厚0.2屋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氏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玉色青白,较为纯净。珩两端各有一龙,均作回首状,体尾相连,龙鼻上翘,云纹耳后逆,后肢曲贴于腹。上部正中钻一圆孔,采用楼雕并加线刻的技法,两面纹样相同。

(0)

相关推荐

  •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13

    241.青玉云纹螭耳匜 明中期 高13.3厘米 宽 10.3 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口沿刻方折式云纹,身刻勾云纹,镂雕一螭为耳,螭头伸出口沿.椭圆圈足. 242. 黄玉觚 明中期 高13.1 厘米 ...

  • 牛年再说玉牛 | 自商代至清代玉牛赏析!

    牛是位于十二生肖第二位的丑牛,在古代传说和信仰中是一种神圣的动物,是开天辟地的神兽.中国先民以牛作肉用,早在石器时代已开始,并同时作为家畜饲养.据考,用牛作役用,即作拉车和种地等用,最晚在商代也已开始 ...

  •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1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1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部分4

    凤形玉佩元代 长6.5.高4.3.厚1.4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上塔坡村元菜出土,现藏长安博物馆. 白玉,玉色纯净.为一较厚的扁平体,两面造型纹样相同.镂空透雕出回首展翅卷屋的玉凤形像,凤为浅窝状圆眼,尖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部分3

    双龙形玉珩 西汉 长7.宽1.8.厚0.3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氏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灰白色,微泛黄.珩呈双龙连体弧形,两端雕出龙首,龙翘鼻,嘴微张,云纹大耳后抿,颈部阴刻陶索纹,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部分1

    玉刀 仰韶文化早期 长17.8.宽7.8.厚1.8 厘米 陕西省南郑县龙岗寺遗址355号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灰白色,夹有黑色及青灰色斑.器呈近似梯形,器身中部雕琢出一道凸棱脊,两侧渐次变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春秋玉器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春秋玉器 古代艺术  古代艺术 审美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层次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3)山西 部分4

    玉璜战国长8.2.宽2.75 厘米山西省路城县潞河墓地7号蔡出土,现藏于长治市博物馆.1对.浅黄白色,局部有浸斑.扁平体,边缘有齿,器体雕琢谷纹. 玉璧战国直径6.8.孔径2.6.厚0.6厘米山西省长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3)山西 部分3

    玉束发器西周直径3.7.高1.8.壁厚0.4厘米山西省绛县横水西周套地1号幕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玉,有光泽.整器为圆管状,器表有四道较宽的凹槽.器内壁不平整,有打磨痕迹.出土时附着大量朱砂.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3)山西 部分2

    鸟形玉饰商代晚期长3.3.宽1.65厘米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2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白玉.扁平体.尖喙,圆眼,双翅,宽尾.嘴部有一孔. 鱼形玉佩商代晚期长5.3厘米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2号墓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3)山西 部分1

    六边形玉器庙底沟二期文化孔径6.7.孔深3.8 厘米山西省芮城县清凉寺墓地146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玉,钙化严重,有深褐斑.六边形,中间为大圆孔.三个边为直边,三个边略弧,管钻穿孔.形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2)+内蒙古+辽宁+吉林+黑... 部分4

    · 梅花形玉佩,辽代长3.10,宽3.9%.厚0.38一0.42厘米需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人民武装部院内墓葬出土,现上齐齐哈尔博物馆.1色.器体略呈梯形.中心部位雕琢一朵梅花,外围有化权坏绕,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