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一些自我怀疑的能力
有一位校长朋友给我看了一位青年教师的工作总结,并让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总结里,这位青年教师罗列了自己取得的一些成绩,梳理了一些工作经验,然后针对教学成绩落后的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个人教学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差,很多同学经常完不成作业;二是班级的纪律差,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有欠缺;三是家长的素质不高,学生家长大都没有能力辅导学生学习。也许这就是很多青年教师的“通病”——成绩与经验都是自己的,失误与不足都是他人的,问题永远在别人身上。
我曾经参加过很多学校的青年教师座谈会,经常会听到他们就自己的优秀教育实践侃侃而谈,几乎所有人讲到的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很少会有人会提及败走麦城的境遇;我也列席过一些学校组织的恳谈会,经常听他们如何将教育实践中的“败笔”巧妙地归于环境和现实的局限,然后对自己的“不幸遭遇”大发感慨。每至此,我都想问一问他们,是否想过自己的教育实践有哪些不足,是否也要学会对那些不令人满意的结果负有责任?
其实,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要有足够的自信梳理经验、总结成果,还应该要有进行自我怀疑的勇气与能力。所谓自我怀疑,就是一个人针对自我的自觉本能,是在历经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主动对自我进行的深度审视、严谨追问以及积极否定。而事实上,大多数教师缺少自我怀疑的意识。比如说,一节课讲得不够令人满意,很少有人会去质疑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存在问题,而会强调一些自身之外的客观原因;一节课讲得足够顺利,更鲜有人会去琢磨怎样改进会更好,也不会去考虑是不是外在的因素促成了这节课的顺利。这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无论这节课满意与否,它都将会在另一个班级中被复制,甚至是几年、十几年不变地进行重复。
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是评价别人。因为认识自己需要从自我怀疑开始,需要先进行自我否定,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实现对自我的系统认知,然后才有可能获得成长和进步。当然,这种自我怀疑不是对自己失去信心,更不是对未来的悲观失望,而是对自我主动进行的一种辩证觉察。这里面有两点尤其重要,一是主动,二是辩证。“主动”是说,这种怀疑是教师自觉开展的一种认知活动,是可控的、朝向利好的实践行为,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了解自我而实施的自我梳理。“辩证”是说,这种怀疑应该建立在自我肯定的基础上,是在充分认可自我、欣赏自我后开展的自我思辨,是将自己作为一个完整人来审视的思维活动。也就是说,这种自我怀疑既不是失去信心后的自卑,也不是悲观失望后的颓废。相反地,它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诊断和疗治,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开端和启动。
王安石在《伤仲永》中写了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由一个“邑人奇之”的神童,因为“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其实,当下也有很多“方仲永”,一些老师课讲得好,教学成绩也不错,却从不主动怀疑、自觉反思,一味地自我感觉良好,结果走上了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久了,也就如方仲永一般“泯然众人矣”。
如此,一句“泯然众人矣”,应该可以概括很多人的隐痛。而化解的良药,大概就是走向自我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