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P专栏】你的匮乏感将影响孩子一生
最近网络上关于匮乏感的问题讨论得非常热闹,观点满天飞,诚然,匮乏让人没有安全感,匮乏让人迷失方向,匮乏让我们在生活中经历许多的痛。更有甚者,作为父母,我们可能还会担心子女也同样地产生匮乏感,影响孩子生活的幸福。好吧,那我们也就来凑凑热闹,阐述一下五色土心理的观点,跟家长们分享一些亲子教育中避免匮乏感的理念。
关于匮乏感
▼
我们的爷爷奶奶辈,他们经历了物质贫乏的年代,即便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每个月有数千元的退休金,子女们条件也都不差,他们依然极度节俭:每天上菜场买菜,总是挑最便宜的;周末子女们约他们出去郊游,也多是被拒绝,嘴上说不喜欢出去玩,实质还是怕花钱。有人说,人老了,节约很正常,但探究一下深层原因,还是内心的匮乏感使然。
我的朋友年幼丧母,家里经济拮据,她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上大学靠的是助学金。如今她事业有成,已经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每个月的收入达到中产阶级的水平,可她去我住的招待所看我,临走时还是会不自觉地顺走洗手间里不值一钱的塑料梳子,嘴里还念叨着:“不拿白不拿,不能浪费。”其实,这也是因为内心匮乏的表现。
跟朋友聊天时,经常会听到一些说法,比如觉得钱不够用、事业不够稳固、身体不够健康、别人给我的爱和尊重不够多、今天完成的工作不够多。。。。。。
这些都是匮乏感的表现。
带着匮乏感来到社会上,潜意识指挥着自己,容易处处体验匮乏与沉重。例如不相信自己配得好工作,总是能找到吃力不赚钱的活,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同时容易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浪费。
匮乏感是从哪里来的呢?
▼
正如一个婴儿出生的时候,她是满的,她跟母亲是连接在一起的,她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她。她存在着,丰足着,快乐而幸福着。可是等婴儿渐渐长大,开始有了自我感,开始有了分离感,匮乏感就开始渐渐产生了。到孩子长大了,离开了学校,离开了父母,踏上了工作岗位,匮乏感就更多了。
所以匮乏感是人生下来与生俱来的的一种心理感受,每个人都有,无一例外。
如此原始的印记,刻在我们的细胞中,刻在我们的灵魂中,让我们始终受着这股能量的影响。
既然匮乏感与生俱来还有什么好说的?
这里需要澄清一下,我们在所要讨论的匮乏感不是那种生来的分离导致的匮乏,而是后天的种种不合理环境所导致的匮乏,这与教育关系很大。
你的匮乏感也许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
精神分析心理学说认为,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如果父母本身有匮乏感,就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将这种匮乏感传递给孩子。代代相传,绵绵无期。
观点一:很多情况下,父母不经意地给孩子传递了匮乏感
一妈妈观察发现,给女儿买的玩具或手工材料,若教育说要爱惜,不要弄坏或浪费,基本上这玩具或材料就被女儿闲置,时间长了不是放坏了就是找不到了,完全违背当初买它们的初衷,造成更大浪费。还有妈妈反馈说,给儿子买了颜料和画笔,教育儿子不要浪费颜料,结果儿子只用画笔画画,不用颜料。
观点二:匮乏感与经济条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孩子小时候隔壁的邻居的孩子,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吃穿用度什么都不缺,但父母对孩子要求特别严,经常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需求,他们认为不应该满足的时候就会坚持自己,即使孩子哭闹也决不妥协。结果这个孩子每次来我们家看到什么都想要,看到吃的就没命地要,甚至会偷偷翻看我们家抽屉,把什么都拿出来玩一玩。后来弄得我们孩子很怕他来我们家。这是严格约束带来的匮乏,与物质无关。孩子只不过是通过对物质的追求来满足匮乏。
观点三:父母对孩子不够关注,造成孩子心理的缺失
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事业,忽略了孩子的存在,更难有精力去关照孩子的内心需求,也许他们家里很有钱,但孩子总是要不够,长大后对于物质和金钱的攀比都是这种教育的后果。有时候家长会把这理解为经济的溺爱,其实是孩子内心的不满足。
五色土的心理专家曾经接过这样的个案,孩子小学四年级时,父母一起开公司,经常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孩子慢慢变得怕黑,晚上不敢一个人在家,特别粘人,妈妈嫌孩子麻烦,五年级干脆把孩子送去了寄宿学校,孩子在学校就经常生病闹气情绪,总是打电话叫妈妈去看他,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后来干脆提出休学,不想去学校了,妈妈被折腾得筋疲力尽,找到我们机构,希望我们帮助解决。实际上,如果妈妈不回归对孩子的关注,我们的工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问题,无法根除。这就是孩子的匮乏感。
童年长期的匮乏感,逐渐凝固成内心黑洞,真正欲壑难填的都是成年人的黑洞。成年后的黑洞依然可以通过自我觉察疗愈。若把最恶劣的想象投射给孩子,通过打压孩子欲求转嫁自己的匮乏痛苦,还美其名曰为孩子好,则至少毁三代。
帮助孩子去掉不必要的匮乏感
最有效的方法,是与我们的连接,是与本源的连接,是擦拭我们之间的灰尘,让我们的连线重新通畅起来,这是根本,这是根源,这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这个很难,但至少我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做的事情,满足孩子的欲望,不再给孩子造成后天的匮乏。
一个全职妈妈的儿子4岁,内向胆小,见人从不打招呼也不愿意跟人分享零食或者玩具。因为长期限制吃巧克力,儿子对巧克力呈现出成瘾般的痴迷。后来妈妈自省,决定彻底放开限制,去香港买了一旅行箱巧克力。孩子开始不敢相信,问妈妈这些都是给我的吗?妈妈确认说这都是给你的,你想怎么吃怎么吃。结果孩子一路主动跟出租车司机聊天,电梯里见人就招呼,主动分享,单纯快乐得像小麻雀。一箱巧克力,就给孩子带来天堂般的快乐,充沛的能量流动。对孩子来说,快乐不在于价格标签,而是被父母充分的看见和回应。
诚意面对孩子需求,不跟孩子较劲的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的心是那么纯净易满足。
也有问,对于孩子的欲望是否需要百分之百满足?孩子的欲求满足还是不满足,取决于你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就轻松愉快地尽情满足,多多益善。当孩子提出的需要父母不能满足时,父母应该坦言自己做不到,而不是以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来拒绝。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很多满足,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不配得,未来依然可以通过工作赚取丰富物质生活。
父母无论贫富,都可以给孩子传递: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那么孩子未来自然会物质丰盛而且不执着奢靡。
这样做的话,即使你是一个有着匮乏感的父母,你也可以为你的孩子减少一分匮乏感,增加一分安全感。安全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将来不会在婚恋中只敢要安全无害的人;物质需要被父母及时肯定回应的孩子,人生追求不会只停留在赚钱层面;一个各方面被充分满足和自由的孩子,自然绽放不可思议绚烂的一生。
同时让孩子接受残缺,接纳自我,也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的。保留一部分匮乏感,会激励人始终奋进的。
内心匮乏感需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