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体书法—飞白书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百体书法—飞白书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郭 谦
“飞白”书体,即“飞白书”,是由东汉大学问家、书法家蔡邕创造出来的。他的创作也是一种偶然,一次蔡邕奉汉灵帝的命令,书写《圣皇篇》。在作品成功之际,他去鸿都门侍诏,见工匠们用扫帚蘸着白灰水刷墙(有的说是写字)。他发现墙上石灰水的痕迹,有的呈丝状条纹,很是好看。突然有所感悟,回去用“飞白”体书写《圣皇篇》,获得了皇帝的嘉奖。
这之后,这种“飞白”书体得到了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吴帝孙皓、张弘、书诞,晋代的王廙、王羲之、王献之、刘劭,齐梁的肖子云、隋炀帝杨广等等人的承继。其中张弘、书诞、王廙、肖子云的“飞白”,被唐代书画理论家李嗣真的《书后品》列为书法妙品。“飞白书”初创时,突出的倾向是(隶书)飞少白多,全用楷法。到齐梁肖子云时,似又矫枉过正,变而为(小篆)飞多白少。正如之郑杓《衍极'卷二'书要篇》刘有定注所说的:“古法飞少白多,其体犹拘八分,自肖子云变而飞多白少。”
(南朝宋鲍照《飞白书势铭》)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偏爱飞白体书法。南朝宋诗人鲍照专门写了一篇骈文《飞白书势铭》,重点论述了飞白书体的特点。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将飞白书势的形态、作用、妙境一一写出,使静态的视觉艺术,变成具有动态美的艺术,使黑白的艺术,变为色彩斑斓的艺术。
欧阳询是唐初著名的书法家,他也曾致力于“飞白书”的创作,他的“飞白书”也被李嗣真的《书后品》列为妙品,唐代书法评论家张怀瓘著《书断》更认为欧阳询“飞白冠绝,峻于后人,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电激,掀举若神。”
(唐太宗《晋祠铭》方座螭首额书飞白体)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喜爱书艺又极有素养的书法家。他很欣赏欧阳询的飞白书,而且自己亲自在玄武门赐宴大臣们时表演“飞白书”(行楷),把作品赏赐给群臣。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及太宗子曹王李明、女儿晋阳公主等人受唐太宗影响,亦喜好飞白书。尤其武则天的飞白书作品至今犹存,颇为世人所爱。
(武则天升仙碑飞白书)
而“飞白书”这一书艺臻于完善在北宋,发展的高峰期也在北宋。北宋的几个皇帝对“飞白体”的推动功不可没。宋代书学理论家章如愚的《山堂考索》和朱长文《墨池编》都记录了宋太宗赵光义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抽出闲暇时间苦练“飞白书”,他的飞白书依傍着小草书体。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称其“飞白书”已达到入神的境地。朱长文在《续书断》中也对宋太宗在“飞白书”的贡献作出了历史性的评价。
其后宋真宗、宋仁宗步之后尘。宋仁宗不仅用“飞白书”写“明堂之门”四个大字,挂在明堂及门上,还步唐太宗后尘,每年端午节,他都要赐群臣飞白书扇。
(唐尉迟恭墓盖的飞白书)
由于宋朝皇帝们对“飞白书”的提倡并身体力行,因而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文人也加入到“飞白书”的创作及评论中来。如北宋名相晏殊前后写了四篇颂扬“飞白书”的文章,即《飞白书赋》、《御飞白书扇赋》、《谢赐飞白书表》、《御飞白书记》,其中《飞白书赋》在历史上最有名。大文豪欧阳修、苏东坡也竟相称誉“飞白书”,欧阳修写过《宋太宗御书飞白》、《宋仁宗御书飞白》。他对二帝“飞白书”推崇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苏东坡在《宋蔡襄飞白书》对宋代书法家蔡襄的“飞白书”也大加称赞。北宋的文化名流郭从义、钱唯演、赵唯吉(宋太祖孙)、陆经、(仁宗)曹皇后、张观、李唐卿、仲翼、李玮(仁宗哥)、文同、赵颢、赵頵(两人都是英宗子)、黄伯思等人,也都积极地参加到“飞白书”的创作洪流中,因此“飞白书”成为宋朝一种时尚。
不过,宋代之后,“飞白书”开始走下坡路。虽然代有人出,但可谓寥寥无几。清人陆绍曾等辑《飞白录》,收入从汉到清善于“飞白书”书法家有102人,这与其它书体拥有众多的人数相比,显得很弱小了。飞白书在唐代传到了日本,日本川上井年等书法家也雅好这种书体。现当代著名书画家傅心畲、启功也擅长“飞白书”,并有作品传世。
(虎字飞白书书法)
“飞白书”有着丝丝露白、笔道清晰、翻转明显的书法特点,有着既不同古也不同今的强烈个性。其鲜明的趣味性让它产生了强烈的新奇感,自然就会使人们去欣赏它,进而想使用它。
书法界,有人认为“飞白书”是一种美术字,不算书法艺术,这种观点其实不正确。宋代文豪苏轼对同时代书法家文与可(即文同)的“飞白书”赞道:“其飞白,美哉多乎,其尽万物之态也。霏霏乎若轻云之蔽月,翻翻乎若长风之卷旆也。猗猗乎其若游丝之萦柳絮,袅袅乎其若流水之舞荇带也。离离乎其远而相属,缩缩乎其近而不隘也,其工至乎如此,而余乃今知之,则余之知与可者,固无几;而其所不知者,盖不可不胜计也。”这文中对“飞白书”的描绘是何等的形象、美妙、深刻啊!而且,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蔡襄等历代大书法家都曾钟情于“飞白书”书法创作,各朝书法理论书籍都有专门篇章涉猎这一书体,几乎异口同声赞誉“飞白书”为神品、妙品等等。都说明了“飞白书”这一书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过,我们也得认识到学习和精于使用“飞白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宋代《墨池编》提到,宋太宗就说过“飞白字势难工”,而忧“缺堕”、“废绝”。苏轼也说“飞白书”“可爱而不可学”。
“飞白书”这一书体目前已经被各类书法家广泛用于篆隶楷行草书体中,丝丝露白的飞白作为一种笔法,让书法作品产生了不同的韵味和意境。尤其匾额大字,飞白可以使匾额里的字体气韵生动,趣味安然。飞白的笔法也被移用于国画创作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墨韵效果。
飞白书在传统书法中独树一帜,最重要的特征是“飞”和“白”。如何达到高境界的“飞白”效果,也是攻克飞白书的难中之难。飞白书创作中需要注意书写产生的飞白效果与浓墨相互对比,注意用笔的卷曲飞动、翻转自如、犹劲若钢丝,飘逸若浮云,特别是行草书作品,字里行间藕断丝连、笔断意连,丝丝露白、飞动飘逸,像舞动的丝带,流动着生命的旋律,给人视觉上产生冲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古人在创作“飞白书”的书写工具上也分软笔和硬笔两类。软笔类含:毛笔、画笔、氈笔、兽皮笔等。硬笔含有:藤笔、竹笔、木皮笔等。甚至还有用木板、竹板等代笔书写的技艺。当然不同的书写工具体现出的“飞白”效果各异,成功的飞白书法作品确有苍劲、苍枯、苍茫、苍白的特有的露白效果,体现出一种动感的艺术美,给人以美感和高品位的享受。
对现当代“飞白书”书体传播做出贡献的书法家有北京吴少白、贵州陈晋普、江苏葛芍麟、辽宁葛民、河北李树琪、山西戴亚民等人。
(吴少白飞白书柳宗元诗江雪)
吴少白,1939年生于北京,曾在北京石景山钢铁公司工作,1976年在唐山一家陶瓷厂画瓷。1993年,他客居上海,为东亚运动会捐赠作飞白书与国画,得到上海书法报刊关注,先后以题为《即书即画飞白绝艺》、《传统飞白书后继有人》两篇文章发表。之后,吴少白拜上海著名书法家苏局仙老人为业师。在苏局仙等人相助下操办了“吴少白”个人书画展,上海十多位书画界名人的高度赏识与评价他的“飞白书”。吴少白在长春成家后,继续研究,创作了《飞白书七体千字文》等作品。2005年以来中央三台、湖南卫视、吉林电视台等媒体相继对他采访宣传。他的飞白书还走出了国门,日、英、美、澳大利亚等国有他的手迹约有数百幅流传。
(陈晋普龙飞凤舞飞白体)
陈晋普,上世纪四十年代生于杭州,幼年学过飞白书,1962年拜师著名春江花鸟画家赵云林,进一步学习飞白书技巧。上世纪50年代他到贵阳水利系统工作至退休。半个世纪以来,陈晋普将所学飞白书融汇贯通,形成一套自己的书法风格。2014年,他的“飞白书”获评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称号。2016年开始授徒传播技艺。
葛芍麟,1953年生在江苏东海,他曾进修于武汉书法专修学院,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历任文化站长、文化馆长等职。他掌握了篆、隶、楷、行、草各体飞白技法。他所创作的大量作品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共同肯定和好评。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楷书飞白:《鹅池》;行草飞白《幽静草》、《蝶恋花》;篆书飞白《怀素与颜真卿论书句》、《五代韦庄句》、《丰子恺联句》、《十二生肖象形文字》;飞白书刻《关山月》等。2010年2月上海《咖啡文化》刊载《开创飞白书法新天地》文章,重点介绍了葛芍麟的飞白书法。同年6月,应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邀请在澳门世界非遗景点卢家大屋举行飞白书法展演,澳门《濠江日报》新闻作了专题报道。之后其飞白作品被葡萄牙、日本等国际友人收藏。2016年8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葛芍麟的专著《中国飞白书风探究(上下)》(线装)。
葛民,1954年生于辽宁大连,他是葛氏家族飞白书的第六代传人,祖上三代是举人,爷爷葛泮勤是清末著名的飞白体书法家。据传他的家里,有一幅汉代大书法家蔡邕的书法作品《飞白书》。他精于飞白书和纸上烧画绝技。在北京等地曾举办过书画展。中国特色书法网络电视台有专门报道。
“飞白书”是中国书法史上曾经长期盛传的一种独立的书体,曾让历代帝王卿相和后宫佳丽争相染指,书坛名家竞相仿习,民间书人代代相传。在发展过程中,“飞白书”形成了“飞白篆”、“飞白隶”、“飞白草”、“飞白行书”、“飞白楷书”、“飞白印”等多种形式。由于多种原因由盛而衰,那么,它最后的走向是什么呢?在当今万众创新的时代,我们相信它会从绝处中逢生,它的美学价值一定得到更多的人认知而焕发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