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临似原帖又自具风貌?看王宠临晋唐小楷:巧拙互用,婉丽遒逸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王宠是明朝中期崛起的“吴门书派”代表书家之一,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门三子”,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尤以小楷名噪一时。

王宠临钟繇《荐季直表》

王宠小楷妙得古法,于古拙之中自得妍巧,气韵超逸,虽天不假年,仅40岁而终,但却与祝、文并列,堪称有明一代书坛奇迹。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书论》中云:“衡山(文徵明)之后,书法以王雅宜为第一”,王世贞则云:“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韵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

王宠临《宣示表》

一、王宠其人及其《摹晋唐小楷册》书法
王宠出身于商贾之家,其先祖本姓章,以父嗣于王氏,遂改姓王。王宠自小资性颖异,才俊志高,以邑诸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世称“王贡士”、“王太学”。可惜一生仕途不佳,八次应试皆不第,自此以后,乃绝意功名,潜心诗书,与蔡羽、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陈淳等人交游往还,几无虚日,一时被目为吴中清望。其间一度北游燕赵之地,后读书石湖精舍,讲业楞伽山中,嘉靖十年(1531)游南雍,不幸染疾,养病于虞山白雀寺,两年后殁,年仅四十。著有《雅宜山人集》、《东泉志》等。

王宠临《自拜表》

明代中期,经济的繁荣,文化氛围的宽松,使得活跃于苏州一带的吴门书家崛起。马宗霍《书林藻鉴》云:“自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出,始由松雪(赵孟頫)上窥晋唐,号为明书之中兴,三子皆吴人,一时有天下法书皆归吴中之语。”
王宠小楷能于吴门书法之中独树一帜,与他肆力于晋唐,勤于临摹是分不开的。王世贞《艺苑卮言》云:“王(宠)正书初法虞永兴、智永,行书法大令,最后益以遒逸,巧拙互用,合而成雅,奕奕动人。”

王宠临《黄庭经》

王宠曾先后花五年时间遍临魏晋唐名家小楷,且在重病压身之际还在临王羲之的《孝女曹娥碑》。《石渠宝笈》收录王宠《摹晋唐小楷》两册,计临摹二十二篇,其中有临钟繇的《荐季直表》、《宣示帖》、《昨疏帖》等,有临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有临颜真卿《圣主得贤臣颂》、《麻姑仙坛记》等,有临虞世南《破邪论序》,有临褚遂良《阴符经》,有临柳公权《常清净经》等等。

王宠临《乐毅论》及《东方朔画像赞》

王宠临池之作,大都运笔精到,略无率意苟且之处,所临逼似原帖,又有个人风貌。
具体的讲,其临摹逼近原帖处表现在:在结字上,王宠承习了晋唐小楷的宽博方正而略呈扁状,在笔画上,圆融浑厚,略有隶意,在气息上,简淡古雅,虚静平和。其个人风貌处表现在:一是起笔多轻切,中锋运行,藏锋重收,主笔突出,撇短捺长,参差错落,巧拙互用,收放有度,奇正相生。二是通过简短笔画和隐去牵丝连带,造成虚与空的效果,形成萧散疏朗的空灵之韵,既显晋唐醇古自然之风,又有自家萧散简淡之意。

王宠临《孝女曹娥碑》及《洛神赋十三行》

王宠曾自跋云:“欲学《黄庭经》之古而近于拙,学《乐毅论》之劲而近于生,信古人之难模仿也。”可见王宠对古人的学习和运用。近人梁启超在王宠小楷《南华真经》后跋云:“吾常谓雅宜山人书有道气,远在文待诏上。兹卷渊豁静穆,稀世瑰宝也。”

王宠临虞世南《破邪论序》

二、王宠小楷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王宠小楷在有明一代众多书家中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家简淡高古、静穆空灵的特色,其独树一帜的书风成为仅次于祝允明、文徵明的代表书家。王世贞评曰:“天下法书归吾吴,而祝京兆为最,文待诏徵明、王贡士次之。”晚明邢侗云:“履吉书原自献之出,疏拓秀媚,亭亭天拔,即祝之奇崛,文之和雅,尚难议之雁行,矧余子夫?”

王宠临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一书中说:“王宠小楷,得力于钟太傅、二王、智永、初唐虞世南等诸家,颇有晋人韵味……结字、用笔上都与祝、文有异趣,因而有自家风格。”学者薛龙春在《王宠》一书中说到其书法艺术时说:“他的严谨不及后来同样螳《阁帖》的王铎,流荡则不及晚明诸君,恣肆无过祝允明、徐渭,唯有那份冲淡与恬静,却是别人代替不了的,也是他能为书史作出贡献并影响后人的。王宠是完成了一个'包前孕后’的大家的角色。”

王宠临褚遂良《阴符经》及自跋

“书为心画”,传承至今的每件经典法帖既是书家笔墨技艺的妙用挥洒,也是其心智的流露和情感的外现。作为同一时代的吴中三子,既是师生又是挚友,在书法艺术上既有崇尚平和优美、雅逸韵致相同审美,又因个性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小楷面貌:祝允明结体宽博、短促厚重的烂漫朴拙书风,文徵明工稳平正、用笔严谨的典雅遒逸书风,王宠疏朗萧散、笔墨简淡的古拙旷达的书风。
王宠或许是由于身体抱恙、仕途不畅的归隐,其性格中多了一份超然与从容,反映在小楷艺术上则是含蓄的用笔、疏朗的体势、横生的姿态,清简的笔墨。观其书中字里行间所流露的那份疏朗、空灵之韵,并非高超的笔墨技巧所为,而正是王宠自己在恬淡自适的生活中所孕育出的高洁人品和旷达的心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