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智能冠名】811摸底:预计2019年到2020年起量,企业多处于观望状态
摘要:综合来看,基于对成本、安全等问题的考量,811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推进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快,主流企业大多选择稳健的发展策略。
2018年被认为是高镍811发展的元年,目前在消费类电池领域已经较为成熟,但在动力电池领域,预计在2019年到2018年才会起量。多家企业向锂电大数据记者表示,公司已经具备811的技术储备和产能,但是基于成本、安全、产业链供应、下游客户需求等考量,目前对于大规模使用811 还处在观望状态。
长远锂科副总经理鲁耀辉向锂电大数据记者表示,长远锂科811正极材料在2013年就已经量产,目前计划扩产3万吨产能,产线完全是按照高镍811/NCA设定的,但是目前还主要应用在充电宝等数码产品领域,装车的很少。动力电池领域,公司已经具备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根据客户需求,预计会在2019年到2020年起量。
电池企业方面,亿纬锂能早在2011年就开始布局镍钴锰811电池,2012年就实现了量产,目前已经在电子烟、滑板车、电动自行车等消费领域实现成熟应用,但是在新能源汽车上还处在“观望状态”,已经有样车在测试,但是还没有大批量应用。
亿纬锂能技术部何巍博士向锂电大数据记者表示,市场确实对高能量密度产品有需求,亿纬锂能目前已经在做客户识别,公司计划811先在样车上试用一年后,看整个车企的反馈再批量上车。亿纬锂能希望今年下半年在乘用车上面做一些尝试,起量规划在明年。
国轩高科表示,公司承接国家科技部300wh/kg高能量密度重大科技专项目前进展顺利,公司已开发出三元811软包电芯,能量密度到达302wh/kg,目前已开始建设相关产品中试线,计划2019年开始建设产线。
国轩高科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三元811软包电芯目前处在试验验证阶段,还没有批量生产。
鹏辉能源也表示,公司2.8Ah与3.0Ah圆柱18650电池已经开始使用811材料,并于2017年8月份开始量产,并供给相关整车厂测试认证。
高镍811快速发展的一大推动力是钴价的疯长,随着补贴退坡,电池企业多方受压,降成本需求迫在眉睫,在三元电池原材料配比中提高镍的比例来降低成本成为行业选择,据预测采用811可以使电池成本下降6%到8%。
对于正极材料企业来说,使用811确实能把成本降下来。
但是鲁耀辉认为成本是第二位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镍比例越高,整个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就越差,在遇到高温、外力冲击等情况,高镍电池会存在安全隐患。汽车不像消费类产品,它的安全性影响太大了,出了安全事故对企业、对行业的打击会非常大,所以越是大企业越不敢冒险。基于下游客户需求,长远锂科选择稳中求进,在安全风险还没有识别清楚之前,公司会按照既定路线来走。
对于电芯企业来说,使用811成本则不一定下降。
何巍认为,用811成本就能降下来,实际上是个伪命题。他表示,正极单位瓦时的成本确实会降下来了,但是配套的电解液成本、隔膜成本上去了,生产和环境控制成本上去了,所以整个产品的成本并没有下来。比起523和622,811对电解液更敏感,需要开发专用的电解液,这样电解液的成本就上去了,隔膜方面,原来用基膜,811得用陶瓷隔膜,另外811对生产环境控制也更为严格。
何巍表示,亿纬锂能811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主要考虑的还是成本、正极材料供应成本以及客户的接受程度的问题。他表示,目前国内811正极材料供应还不稳定,声称量产的企业很多,但批量供应的并不多,目前月供100吨的只有一家,20、30吨的只有两三家。
据锂电大数据记者了解,目前当升科技、杉杉能源、宁波金和等企业高镍811材料实现量产,天津巴莫、厦门钨业、天力锂能等高镍811项目在推进中。
目前国内可以成熟量产811的企业并不多,多数还在扩产中,行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据起点研究数据,2017年NCM811的产量不足0.5万吨,预计2018年NCM811的产量可达到1.5万吨,但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综合来看,基于对成本、安全等问题的考量,811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推进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快,主流企业大多选择稳健的发展策略。
郑重声明:锂电大数据(http://www.qd-lib.com/)对本文保留全部著作权限,未经许可授权,禁止第三方以任何形式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