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三脉诊精华

近代太仓名医王雨三临证精于八纲辨证及脉诊,积数十年临证心血著成《治病法轨》三卷。今天小编从书中精选出两篇关于脉诊的干货,一个脉象对应一个基础方,更有图片和表格带领大家宏观认识脉象,是最简单实用的脉诊资料。

王雨三 (1877-1945) 江苏太仓县浏河北三里桥人,字汝霖,民国著名医家,著作有《治病法轨》,被秦伯未誉为'与耐寒《付氏三书》、肯堂《证治准绳》并垂不朽'!

「一」

《左右两手脉候用药补泻法》

左手[阴血]

右手[阳气]

寸脉

心/包络

肺/膻中

关脉

肝胆/膈

脾/胃

尺脉

肾/膀胱、小肠

命门/大肠

左寸属心,内候心包;左关外候肝,内候胆;左尺外候肾,内候小肠、膀胱。

右寸外候肺,内候膻中;右关外候胃,内候脾;右尺外候命门,内候大肠(外者上也,内者下也)。

左三部之心肝肾属血,为阴;右三部肺脾命门属气,为阳。

如左三部脉见濡微涩小,或散大芤革之象,是阴血亏损之候,宜用四物汤,掺入六味地黄汤或附桂八味汤之类。虽有形寒发热似外感,切不可用表散药,以重竭其阴血。以汗乃人身之血液,发表以重竭其阴血。即内难两经谓之虚损不足之祸,亦即“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之候也。

如右三部脉见微细虚浮濡弱散大或结代短促之象,是元气亏损之候,宜用四君子汤,掺入黄芪建中汤,或炙甘草汤、附子理中汤等类,以补其气。虽有胸满痞硬、大便秘结、饮食不进等症,切不可用攻利破气泻脾肺之药,以重耗其元气。若气虚而再用泻脾肺以破其气,是将元气消伐尽净,亦即内难两经所谓虚损不足之祸。如见此阴脉而误用攻下,亦即“阴盛阳虚,下之则死”之候也。

如左右均见阴脉,或浮大且散,是阴阳气血俱虚,须用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十四味建中汤之类,切勿杂入攻伐之品,以重损其气血。即《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之以甘药”,亦即“十补弗一泻之”之义。

如左寸关浮弦、右三部虚弱者,是外感风邪、正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所致之候也。《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宜用补中益气汤加荆芥防风,甚则加羌活,或用消风散去藿朴加芪术芍等。

如两手脉均见浮弦者,是风寒两邪伤及营卫之候也,宜用小青龙汤。

如左脉浮紧,右脉虚浮者,是肺气不足、寒邪伤营之候也,宜用麻黄汤加参芪以助正撤邪而不损肺金,或用麻黄人参芍药汤。左右两手均见浮紧脉,只须用麻黄汤而不用参芪。

如两手脉均见浮缓者,是风邪伤卫之候也,宜用桂枝汤。

如左手见沉弦脉,是水湿内伏于阴分之证也,宜用五苓散等。右手脉沉弦者,乃水饮内伏于肠胃之证也,宜用十枣汤,或控涎丹。两手俱沉弦者,是水饮伏于三焦之症也,宜用五苓散煎汤吞控涎丹。

如左尺脉洪数有力者,肾火与小肠火也,滋肾丸或导赤散主之;右寸脉浮洪者,肺火也,泻白散加桔梗、枯芩主之。

右关脉浮洪有力者,是脾胃火之在气分也,轻则泻黄散,重则白虎汤;若沉实且滑动者是脾胃之火在血分也,轻则调胃承气汤,重则大、小承气汤;如有食积症,亦见右关沉实且滑,轻则保和丸加芒硝、鸡内金,重则大承气汤。

右尺脉洪数且滑实,是命门火太旺,水不济火也,宜用疗肾滋本丸;若沉实滑数,是大肠火盛也,宜用大承气汤。

如脉上部盛而下部虚,或浮濡无根者,是肾虚而虚火上炎之症也,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磁石、连翘、薄荷,清上而降下之;下部实而上部虚,是气虚下陷之症也,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升之。

总之,脉实证亦实,脉虚证亦虚。

见阳脉者是阳证,见阴脉者是阴证。唯阳脉无力而无沉候者,为虚寒证。阴脉而见沉实者,为积滞症。见于左,是血分中之积;见于右,是气分及脾胃之积。

见于何部,即何部受病。触类旁通,神而明之,在乎其人,举一隅可以三隅反,则用之无不当,而神且化矣。

「二」

《权衡图书》

此图展示的用药法,不过略示邪正虚实的补泻法、治病的规矩准绳而已。至于邪正虚实的辨别,虽可以参考脉的有力、无力,但是正虚易于辨认,而邪则难于分别,因为邪的种类不一样。且此图之用药法,仅据其热邪而论,尚有阴寒积滞等证,亦见有力之脉者,诚恐误会,故再续陈一二,藉冀一隅之三反也。

惟热邪脉必滑数且实,寒证脉必弦紧或迟缓:若左浮弦且紧者,宜用麻黄汤类;右浮弦且紧者,葛根汤类。迟缓或沉紧之脉见于左者,用大顺散类。见于右者,四逆汤类。

又有积滞之脉,必沉牢且实:见于左者,用伏梁丸、肥气丸等类;见于右者,息贲丸、痞气丸等类。

更有痰饮水气之脉,必系沉弦:见于左者,用五苓散类;见于右者,控涎丹类。

再有沉涩有力之脉:见于左,属瘀血,用抵当汤类;见于右,属气滞,木香顺气汤类。

以上简单说了下,至于审病酌宜,惟在医者神会而变通之,未可拘于一定也。更有时症,应汗应利而误下,应下而误汗及利,亦属大逆,不得不再说一下。

如左部所见之邪脉,浮弦或浮紧宜发表,沉弦宜利小便,中候弦宜和解。此即邪在水道之间,只有汗之、利之可去,决非下之而可去之者。以小肠、膀胱,皆在左手候之。汗之者,即其邪驱从膀胱之边门而出也;利之者,即驱其从膀胱之大门而出也。是以仲景治伤寒,脉浮缓用桂枝汤汗之,浮紧用麻黄汤汗之;脉沉弦系邪入于膀胱之腑,用五苓散利之;邪在半表半里之间,用小柴胡汤和解之,概可见矣。

凡热邪传入于胃腑,右关脉现沉实且滑者,为可下之症。此乃邪在谷道之中,惟有下之可去,亦非利小便而可去之者。以胃与大肠之脉,在右手候之,下之必由胃与大肠而出也。

其右脉沉则不可利,那么为什么右脉浮亦可发表?

因为肺主皮毛,脾胃主肌肉,邪在皮毛肌肉间,以借其毛孔而祛出之,因毛孔附于皮毛肌肉间,驱之亦易也。故右部脉见浮实则可发表,惟见沉滑且实者,可下而不可利,利之反竭其津。

亦犹左部脉见沉弦且实,可利而决不可下,下之反损其胃。

以上所述,是我数十年经验而得,且竟历历不爽,特此与大家分享。

(0)

相关推荐

  • 李东垣对《咳论》各证选方

    ​李东垣对<咳论>各证选方: 肝咳,小柴胡汤:胆咳,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心咳,桔梗汤:小肠矢气,芍药甘草汤:脾咳,升麻汤:胃中吐虫,乌梅丸:肺咳,麻黄汤:大肠遗矢,赤石脂禹余粮丸.桃花汤,不 ...

  • 【王雨三】毕生临证脉法经验总结

    [王雨三]脉法刍言 自古以来,医书之多,不知其数.大都只以外表之见症而言,不知外表之见症不可凭,多有似是而非之症.甚至有外表之见症,与内部之实在根源适得其反.唯有凭脉论症,不论其外表所见何证,照脉治之 ...

  • 中医实用脉诊精华

    2017-03-04 22:46:01临床实用脉诊发微 序论 我中华医学实为中国古文化中最重要之一种,历经数年载之演变,早有卓越之成就.中国上古之医术,原基於先民原始生活之实际需要,由自然启发而成,其 ...

  • 你需要的脉诊精华在这里。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 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 但辩脉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 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 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 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 ...

  • 一张图掌握张锡纯传神的脉诊精华!

    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张锡纯先生的诊脉经验丰富,既有前人经验的传承,又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继承了寸口脉左右脏腑的配属,又提出自己的"脉分部位,实大致不分部位"的观点. 在< ...

  • 脉诊精华

    赵绍琴:潜心研讨五十年悟到的脉诊经验 张建福大夫 2020-01-18 ·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 先父在1930年讲诊脉时说:诊脉不是只诊出一个脉,从一个脉就定病.诊脉必须诊 ...

  • 许跃远老师的脉诊精华

    传统中医以整体观认识人体,识病断证总是以"白箱"的法则并同合于大自然.在脉象的认识上也是把细微的东西剔去,精炼出27脉.这种脉象的整体观念以医圣张仲景为代表,他以脉辨证,指导临床诊 ...

  • 中医脉诊三境界

    脉诊技巧归为三重境界,即"脉之形一形之动一动之势",亦是学习脉诊循序渐进的过程,希望对喜好脉诊的同道有所启迪. 1.脉之形 此为第一重境界,是我辈刚刚接触脉诊时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

  • 中医脉诊三境界,你达到了吗

    中医之声 医学资讯 公众号 脉诊技巧归为三重境界,即"脉之形一形之动一动之势",亦是学习脉诊循序渐进的过程,希望对喜好脉诊的同道有所启迪. 1.脉之形  此为第一重境界,是我辈刚刚 ...

  • 【脉法针灸】脉诊笔记精华,切诊之脉诊详解

    【脉法针灸】脉诊笔记精华,切诊之脉诊详解

  • 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三指断乾坤,20余年临床经验的中医师教你把脉

    脉诊,中医之绝技,也是中医诊病的一大特色,放眼整个医学界,它都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珍宝,仅凭三部九候之脉,便能知五脏六腑之病,令很多人觉得神奇无比. <内经>中以脉来判断生死预后的文字比比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