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群:张派艺术——高水平传承典范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提起张派艺术,人们很容易会想到创立者的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君秋先生嗓音天赋过人,扮相秀丽端庄,演唱悟性强,占尽了青衣演员上佳的先天条件;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众多大师、名家正活跃在舞台上,提供了充分的观摩环境,而京剧尚恃“ 国剧 ”之尊,市场兴旺,实践机会多。这为张君秋早年的崭露头角、艺事猛进形成了重要的基础和氛围。
但是,有利条件往往也包含着不利的方面,如天赋优越,一般就缺少进行新探索的压力和动力,向老先生学几出戏就唱红了,用戏班的话讲是“ 够吃的了 ”,便容易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这也是随着京剧的发展,越来越鲜见天资上佳者另创新派的原因之一。而张君秋15岁登台,1 6 岁搭班,同年就在北京《立言报》发起的“四大童伶”评选中,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一举夺魁;有评论文章称其“扮相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处似荀”。照此唱下去,应该说是很“够吃的了”,倘安于现状,还会有后来的“张派”吗?
再看所处环境,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如四座高山矗立在前,大师们把旦角的声腔、表演近乎发挥到了极致,另立机杼则谈何容易!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色艺俱佳的女性旦行演员涌现出来,到50年代又有一个不再发展男旦的问题,行当易帜,大势所趋。前有难以逾越的“高山”,后有群芳咄咄逼人,身处“转性期”的男旦,看来是很难有大作为的了。
孰料,恰恰在之后的 10 余年间,张君秋不为已有的声名所累,也不因时势变化而止步,连续推出了《望江亭》、《状元媒》、《诗文会》、《西厢记》、《楚宫恨》、《赵氏孤儿》、《秦香莲》、《秋瑾》、《珍妃》、《南山化蝶》等一系列新戏,且新腔随新戏迭出,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除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并且善于把其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不断向更新更高处攀登的志向和精神,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张君秋转益多师,先拜李凌枫,深得王瑶卿先生的教益,后又师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 荀慧生等大家, 重点学青衣,对刀马旦、花旦,对昆曲也认真研习, 用袁世海话讲是 “ 逮着谁学谁, 又都不死学”。
他不仅力求在行当内部“集前人之大成”,而且在创作新腔中,糅进老生、花脸的腔,融入了京韵大鼓、西洋歌剧的旋律,却又都不露痕迹,浑若天成,这就是“吸收消化的能力和方法 ”了。一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二是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这就是他的“师法”。再加上重视观众的反应,把握传统与创新的“度”,让观众听来既亲切、又新颖,刚柔并济、俏丽多姿的“张腔”就这样诞生并具有长久魅力。确实,君秋先生的创造方法,并非前无古人,但他的成功实践,却再一次印证和丰富了前人的宝贵经验。
如果说,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都是传统的某种延续,那么张派艺术就既是新的,又是对前人艺术的又一次创造性的高水平传承。而贯穿其中的艺术精神和创造方法,则都给今人乃至后人留下了启迪和激励。
来源:今晚报数字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