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十病有九寒,祛病先防寒
《黄帝内经》认为,寒属于与阴,主凝滞、主收引。
寒气作为冬季的主气,最容易在气温较低或气温骤降的情况下侵入人体,与原有的阴气结合在一起,消耗人体的阳气,打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诱发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疾病。
那么寒气究竟是从何而来,我们又该如何根据天气变化和身体需求来防寒驱寒呢?
寒从何处来:
1“熬”出寒
在中医看来,早睡很重要。每晚子时必须入睡,也就是最迟晚上十一点前就要进入睡眠。子时是阴阳交替运行的时间,又是开始阳气生发的时间。此时不睡觉助长阳气,反而消耗阳气进行活动,就等于把刚刚生发的阳气之苗一棒子打死。长此以往,阴盛则阳虚,阳虚则生寒。
2“吃”出寒
一到夏天,雪糕、冷饮,不知是多少人的最爱。更有甚者,因为工作、生活忙碌,冬天也没功夫吃口热饭、喝口热水,渴了饿了直接冷饭、凉水下肚,水果蔬菜也从冰箱里拿出来就吃。五脏六腑还要额外消耗阳气去运化这些冰冷的食物,吃着吃着,寒就吃出来了。
3“穿”出寒
露脐装、露背装、光膀子、破洞牛仔裤……够美丽,够凉快,也够伤人。而且最容易裸露在外的腰、腹、背、腿这部位,偏偏是最怕受寒的。肩关节、膝关节是寒气最爱侵袭的薄弱之地,腰为肾之府,更是阳气生发的所在,这些地方暴露在外,哪能不受寒呀!
4“懒”出寒
动为阳,静为阴,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常运动,气血才能不淤不堵。而现代人最缺的就是这个,在家歇着,出门坐车,上班一坐坐一天。总是不动,气血运行就弱,体力就会下降,内脏功能减弱,则寒从内生。
怎样防寒祛寒:
1运动祛寒
冬季应该适当运动,使人体内的血液流通起来。气血顺畅了,寒气就不容易入侵,才能有效抵抗寒冷对人的伤害。
拉筋、慢跑都属于慢运动,可以让全身的经络、气血、骨骼、肌肉动起来,有助于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老少均可。但是运动不能过量,过量反而会消耗阳气,一切活动都应该以微微出汗为宜。
2饮食避寒
在冷空气刺激下,人的消化系统也容易发生紊乱,引发各种胃肠问题,冬季饮食要注意不要吃生冷食物,少吃油腻、辛辣,膳食以温补、好消化为主。
涮羊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羊性热属火,其齿、骨、五脏皆温平,惟肉性大热也。”意思是,羊肉性热,冬天进补佳品,能驱寒补虚、补中益气,专治虚劳寒冷。北方的冬天,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涮羊肉,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俗饮食习惯。
包饺子
相传古时候,医圣张仲景为救治冻伤的百姓,命人把一些羊肉跟祛寒的中药扔进锅里煮,取名为“祛寒娇耳汤”,为纪念这件事情,我国留下了冬季吃饺子的习俗。饺子里包着热性的肉类和各种应季蔬菜,多吃能够起到祛寒暖身的效果,俗语说:“冬天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3早睡早起
要保证阳气的生发,作息就要有规律。《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所以我们要学会顺应大自然昼夜的阴阳变化,熬夜或过了午夜1点才入睡,就会耗损人体的阳气,阳气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了,即使第二天睡到10点都补不过来。
图文转载,侵删
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好友带你一起学中医。
如果大家觉得有帮助的话,请不要吝啬你的点赞,再看和转发,让更多的朋友看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