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NO.82

NO.82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以崔浩为代表的汉人高官和以长孙嵩为代表的鲜卑贵族之间,关系并不融洽。

拓跋焘所做的,只能是尽量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尽量做到不偏不倚。

这一点在他为太子拓跋晃设立的四辅臣名单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公元444年,拓跋焘援引其父拓跋嗣时的成例,以17岁的太子拓跋晃监国,同时命中书监穆寿、司徒崔浩、侍中古弼、侍中张黎四位重臣辅佐太子处理日常政务。

四人中,穆寿、古弼为鲜卑,崔浩、张黎则是汉人,正好各占一半。

不过,饶是拓跋焘如此煞费苦心,汉族文人在北魏政坛的广泛崛起还是引起了朝中广大鲜卑勋贵的强烈不满:天下是我们鲜卑人真刀真枪打仗打下来的,不是那些汉人假模假样念书念出来的,凭什么我们只能和汉人平起平坐!

怎样才能把朝臣们捏合成一个整体?

拓跋焘对此感到很头疼。

而更让他头疼的,还有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怎样才能把国内的各民族捏合成一个整体?

统一后的北魏是一个汉、鲜卑、氐、羌、匈奴、羯、敕勒等各族并存的多民族国家,之前又经历了长达一百三十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彼此信仰不同,矛盾重重,生活水平、风俗习惯之类的差距不亚于上海和索马里……

关东的情况还要略好一点,毕竟自北魏开国以来经过了多年的磨合。

问题尤为严重的,是北魏夺取不久的关中地区。

当时关中的主体民族是汉人、氐人、羌人以及匈奴人,居于北魏高层的鲜卑人在那里基本属于外来户。

就像人在接受异体器官的移植时必然会产生排异反应一样,关中人在接受外来鲜卑人的统治时也必然会产生排斥心理。

面对民众的排斥,北魏在关中的官员做的,不是想办法化解,而只是一味的高压:菜刀要实名制(疑似武器),骡马要实名制(疑似装备),连放屁也要实名制(疑似生化武器)……

我们都知道,在面对易燃易爆物品的时候,高压往往有导致爆炸的危险。

而关中那些刚烈尚武的胡人恰好正是这样的易燃易爆物品!

公元445年九月,卢水胡(匈奴的一支)人盖吴不堪北魏的严苛统治,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聚众造反,关中各地的胡人群情激愤,群起应之,盖吴的队伍很快就达到了十几万人!

北魏长安镇副将拓跋纥率军前去镇压,没想到却反而被愤怒的民众镇压了——战败而死。

盖吴声势大振。

得知关中大乱,拓跋焘不敢怠慢,连忙派出大批敕勒骑兵奔赴长安支援,同时又命大将叔孙拔率并、雍、秦三州的军队屯驻在渭河以北,严防死守。

盖吴不久真的遣军进攻长安,与叔孙拔进行了一场恶战,最终叛军大败,战死三万余人。

见长安这块硬骨头不好啃,盖吴不得不调整了进军方向,转而派兵西进。

这一着果然奏效,叛军在西面得到了安定(今甘肃泾川)一带胡人的大力支持,势力再次壮大起来。

而响应盖吴的还不止是胡人——河东(今山西西南部)汉人豪强薛永宗也和族人薛安都等人在汾曲(今陕西新绛)扯起大旗,起兵反魏。

有了友军的支持,盖吴气势更盛,自称天台王,设置百官。

大白鲨最不怕的就是风浪,拓跋焘最不怕的就是打仗,对此他当然不可能退缩。

他一面命薛永宗的同族薛拔(薛家是河东大族,薛拔这一支三代出仕北魏)纠集族人,在黄河边筑起营垒,阻断薛永宗和盖吴的联系,一面又调兵遣将,派大将拓跋处直领兵两万前去讨伐薛永宗,大将乙拔率骑兵三万攻打盖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