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成长
每个人都有“反脆弱”的本能,在经历重大打击之后,人的思维、情绪、认知大都会出现显著的成长,还会有很大比例的人在此之后会出现一些积极的反应,这种积极的反应就被称为“创伤后成长”。
反脆弱的本能是天生的,但并不强大,就像肌肉一样需要有意识的锻炼才能逐渐强大起来,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
有人能在悲伤、失落、恐惧等情绪打击后反而能从中获得积极地个人成长,这要克服一些不利的情绪因素的影响,就像马丁·塞利格曼的“三个P理论”中说要警惕的三种错误认知,“自责”、“永久化”、“普遍化”。
面对创伤,不要一味的自责,寻找失败的原因是经验的累积过程,对我们的成长非常重要,但这与自怜自爱、求全责备不是一回事,要告诉自己伤感失落不会是永久的,不可过高估计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心理免疫系统”会在时间的维度上逐级产生边际效益,慢慢的递减,直至消失。就像失恋的人往往会觉得这辈子不会再爱了,可绝大多数人,展开下一段恋情时,都会对自己的健忘感到吃惊。
还有“普遍化”就是在遭受打击后,一定提醒自己,任何打击都只是你生活中的某一方面而绝不是全部,就像人们常说的生活还要继续,事情往往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之所以那么想,只是因为你正处在情绪化的峰值阶段,要清楚的认识到时间会慢慢平复这种情绪。
伤痛会强化我们的记忆,加深感触,这就是更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暗示自己,我已经吃了一堑必然就会长一智,有了这个经验,我就会比没经历过的人在这方面更聪明。
并不是所有的成长都需要创伤,但创伤后的成长却更加深刻,促成创伤后成长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创伤本身,而是你试着与创伤去抗争,最终获得胜利的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高度和速度。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立体的、多维的观察事物,提升认知水平,进而提高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对复杂事物的能力和处理困难问题的水平,同时也会增加我们对他人的感知能力,因为相同的遭遇会产生近似的感受,这样在与他人的连接中会更加自信。
尼采说过的一句话可能是对创伤后成长最好的总结: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