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佛家在逃避中寻求解脱,儒家才是真正的勇者
王阳明有一个观点:认为佛家讲究不着相,实际上已经着相了。
有人问他何出此言。王阳明答到:因为佛家在人生的很多问题上过于介意,不敢面对,所以才会有出离心,所谓“离相”本身就是着相的表现,既然诸相非相,那么又何须离?既然无需离,为什么不直接面对?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请问。先生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了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传习录·黄直录》
王阳明认为:佛家看似超脱,其实一直在逃避现实,为了逃避父子、君臣、夫妇的责任,所以到寺院里面躲清静,这就是着相的表现,而儒家看似执着,实际上敢于直面人生,不回避,不退缩,是真正的勇者。
说实在的,对王阳明的这个观点,很多人,尤其是学佛信佛的朋友会激烈反对。其实没必要,如果人家说的哪怕只有一成道理,就值得去认真反思、反省。
其实王阳明抨击的并不是佛家思想,而是那些以佛家思想来逃避现实的人。
现实生活中,因为不敢面对,所以很多人一直在逃避,躲在舒适区。
他们处于这样的生活状态——把自己隔离在舒适区,只做喜欢做的事,只见自己喜欢的人,喜欢安逸,清静,一旦风吹草动,就心慌意乱,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这样的人最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打击挫败,从此一蹶不振。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因为偶然的机缘接触了佛学,从此一门深入,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坐禅、念经。
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这位年轻妈妈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周末,因为孩子每周一到周五都在幼儿园,家里很清静,没有打扰,坐禅念经很快就进入状态,怡然自得。
但是,周末就不一样了,孩子回到家,动不动就哭闹,这让她很心烦。终于有一次,动手打了孩子,就因为孩子的哭闹声让她不能清静,不能清静就没办法学佛。
为了清净心,反而心里不得清净,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为离相而着相。
其实学佛,无非是为了开启智慧,到达彼岸。所谓:烦恼即菩提,面对烦恼,接受,然后超越,而不应该排斥和对抗
要知道,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一定存在,令自己不愉快的事物一定存在,聪明的人会面对接受,愚痴的人逃避抵触。
我在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佛的两个人因为观点上的分歧,引经据典激烈的争辩,但是谁也不能说服谁,各执一词,各取一端,越吵越激烈,最后恼羞成怒,就互相诅咒(忍不住想笑)。本来是学佛的,不知不觉着了相,着了魔。
人各有心,心各有见,不同的观点之间,无非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而已,求同存异即可,何必非要把对方干倒?
坦然面对不逃避,人生才有意义。事儿上磨炼才能不断成长,战胜困难才能变得强大。
现在有一些“法师”喜欢讲经布道,法布施固然是好事,但是,有没有实际意义呢?
你听他们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觉得头头是道,好像自己瞬间就得道开悟了一样,但是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一遇到事儿,马上打回原形,方寸大乱,原来什么状态还是什么状态,没有丝毫改观,因为什么?——你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那些个法师根本没有经历过——生存压力,职场竞争,人心叵测,他们通通不需要面对,他们生活在舒适区和隔离区,没有任何生活压力,衣食无忧,香火供奉,所以他们的开示对红尘深处的你我毫无意义!
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就是空中楼阁,样子好看而已,住上去会摔得很惨。
出世修心,入世为人,身在红尘,无可回避
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佛家思想虽可以养心,但是人生是实实在在的过程,心可以虚寂,身无可回避,人生遭遇的大多数实际问题,佛家思想都无法解决。一味回避,只会加重烦恼,唯有直面痛苦,选择坚强,如同行走于暗夜,虽然前途莫辨,但是一路走下去,终可看见曙光。
王阳明的心学,真正意义是什么?——就是让你致良知,找回迷失的自己。
然后,相信自己,依靠自己!
自己面对,自己超越,自己解决问题,无需求神拜佛,自己度自己!自己本有,何须外求!不求神,不求佛,只求自己!自己努力,面对一切,事儿磨砺,才有意义!
鲁迅先生说的好——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不逃避,不放弃,爱我所爱,尽我所能,只要一息尚存,自当拼尽全力;不纠缠,不强求,任何结果,照单全收,如果不能得到,干脆彻底忘记!
一句话,看淡得失,但不会放弃努力,这才是该有的人生态度!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这里是悦读国学,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