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恋爱中的人更聪明?

身边的经济学

03-11 17:22

法国小说家普莱沃神父曾说过:“爱情的力量,非亲身经历者不得其解”。当你渐渐忘记“恋爱的魔力”,这也许说明你的心已经开始老去。一定要警惕。

“爱情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以下,Enjoy:

池谷裕二 | 作者

身边的经济学| 来源

在聊爱情的魔力前,我想先和你分享一张图片。

哪张看起来更像在笑?

“上”图中,左半脸是笑容妍妍,而右半脸却郁郁寡欢。但是大多数人都觉得这张脸是在笑。

由此可见,我们大多数人比较重视脸的“左半部分”。只要左半部分是在笑,那张脸整体看起来就是在笑了。

这种重视左边的倾向,不仅体现在观察人脸上,很多其他领域也可见到。比如说,现在让你画一条鱼。你画的鱼头会冲哪边呢?我想大部分人画的应该都是鱼头朝左,鱼尾朝右。这么说来,图鉴里的鱼,还有餐厅摆放生鱼片时,鱼头还真都是朝左的。

不仅如此,有实验结果显示,蔬果店如果把主打商品陈列在左侧的架子上,该商品的销量也会更好。

果不其然,很多情况下,人的视觉都是偏向“左视野”的。这种重视某一侧视野,而无视另一侧的认知倾向,叫作“伪忽视”。

当然了,“伪忽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发型或衣着、打扮或化妆,也能提供一些启示。别人在看我们的时候,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的左视野,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右侧边”。对,值得我们多下工夫的是右半身。

有一次,我跟学生提到了“伪忽视”的话题,那个学生听完后精神为之一振说:“下次联谊的时候,我看上哪个帅哥,就坐到他左边去。”不过最终效果如何,还尚不知晓……

01

坠入爱河的人

大脑处理能力更高!

爱情的魔力——“只要有爱,干啥啥都行”。

到了我这种年纪,想要坦然大方说出这种话,多少需要点勇气。不过对于不到20岁的年轻人来说,想必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吧。

走在街上,常能听到一些当红的流行歌曲。当你停下来仔细一听歌词,发现全是些爱来爱去、至死不渝的词句,听得人不由得脸红心跳。倒是年轻人对这种爱情歌曲沉醉不已。

说起来,“爱情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三省堂国语辞典》中,“恋爱”这一词条的第一个解释是这样的:为对方付出所有,不计得失的心情;是一种能给人勇气,让我们能不计得失地为对方倾尽一切的力量;是为某个特定的异性“即使牺牲我的所有也无怨无悔”的心情。这就是爱情的力量。

回想我那并不算丰富的恋爱经历,确实也不得不同意这种说法。恋爱让人盲目,而这种盲目性变成了动力,让你能够做出平常想都不敢想的举动,赋予你“意外的勇气(或是让人变得鲁莽)”。

不过最近的脑研究结果表明,“爱情”同时还赋予我们其他更为特异的能力。那就是坠入爱河后,人的脑处理能力会提高。

格拉芙顿博士等人做了个简单的实验。他们给36名20岁左右的女性被试者看屏幕上的单词,然后让她们判断这些单词是不是英语。

不过单词的显示时间非常短,只有26‰秒,可以说转瞬即逝。这种视觉刺激只是潜意识的刺激,被试者本人是感觉不到屏幕上有什么单词的。

所以研究人员会事先发出信号,提示被试者单词什么时候会出现在屏幕上。接着,当被试者收到提示信号后,需要尽快做出判断,然后按下手边的按钮,报告刚才的单词是不是英语。

当然,这种刺激并未上升到意识层面,所以回答的正确率自然也不高。不过,如果记录一下“判断所需的时间”,就能慢慢看到“爱情的力量”中有趣的一面。

在这个实验中,格拉芙顿博士等人尝试在显示单词的前一瞬间(0.15秒前),用26‰秒的速度显示了被试者意中人的名字。

名字显示时间只在短短刹那之间,所以被试者根本不会发现恋人的名字出现在了屏幕上。尽管如此,当出现恋人姓名后,被试者判断单词所需的时间仍然缩短了0.03秒。

这0.03秒的时间差虽然只是毫厘之差,在统计学上却是有意义的,是显著性差异。顺便一提,实验还使用了普通朋友的名字,但出现普通朋友的名字并未提高被试者的判断速度。

由此可见,反应速度提高,是只有在爱情滋润下的大脑才具有的特殊能力。

有趣的是显示恋人的姓名,刺激被试者潜意识时,不仅“梭状回”与“角回”的大脑皮层被激活,与干劲和动机相关的“脑深部”也变得活跃。对恋人爱得越深,这些领域就越活跃。看起来“恋爱”仿佛是蕴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

这样想来,沉浸在甜蜜爱情中的两人相互要求对方把自己的照片设为手机待机画面,或是放进钱包里,这种行为或许也有其自身意义的。

02

母亲的经验会遗传给孩子

除了恋人之间外,母子之间也存在有趣的事实:如果母亲在年轻时代经历过好事,那么这种好的影响也会“遗传”给自己的孩子。

本来“遗传”是通过遗传基因实现的,所以按常识来讲,父辈的个人经历不可能遗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才对。但是塔夫斯大学菲戈博士等人的实验结果却颠覆了这一常识。

虽然实验对象只是小鼠,但结果却颇具启发意义。就像菲戈博士等人在报告里推测的,“如果类似现象也发生在人类身上的话”,那这个实验就值得思考了。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当然遗传基因编码不会发生改变。编码的改变是进化层面的改变,所以需要漫长时间才能实现。只不过,众所周知,染色体或DNA是可以接受后天的化学修饰的。于是,遗传基因的功能表达将发生变化。

这叫“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如今是生命科学界正当红的研究对象,我自己也曾在日本药理学会年会上主办过一个与表观遗传学相关的研讨会。

这一次菲戈博士等人的发现也与表观遗传学有关。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影响不仅引起父辈的后天变化,还波及子孙身上。

我们把小鼠放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培育。里面放有运动转轮和隧道等玩耍器材。于是发现放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小鼠,与放在没有玩耍器材的环境下散养的小鼠相比,成功通过迷宫的能力更强。我们知道究其原因,是因为“海马区”的功能提高了。

菲戈博士等人首先进行了这个实验,再次确认了海马区的变化。他们通过测定“突触”(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部分)传递效能增强的现象,来评估海马区的功能。

要提高海马区的功能,只需要在小鼠出生后第二周到第四周之内,将其放在良好环境中培育两周时间就能实现。

此后,小鼠的海马区功能得到提高,并持续一生。顺便一提,小鼠出生后第二至第四周,我认为相当于人类的乳幼儿期到青春期的这段时间。

菲戈博士等人接着发现了更加有趣的事实。这个事实我在前文中也提过,那就是这种海马功能亢进的小鼠生出的后代,其海马区功能也很强。

后代小鼠虽然自身并未在经历过玩耍器材充足的良好环境,但它们一生下来,海马功能就高,记忆力也变得更强了。

母亲的良好经历会“遗传”给孩子们的海马区。

以上的结果充其量不过是以小鼠为对象的实验结果,所以擅自拿这些数据妄加推断,也许还为时尚早,不过,我们人类与小鼠同样是哺乳类,所以也不能将这个结果视为无物。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许为了自己未来的宝宝,女性也需要有意识地让年轻的自己进入一个良好的环境生活。即使将来不生宝宝,毋庸置疑,良好的环境也会给自己带来正面的影响。

关于作者:池谷裕二,著名脑科学家,同时兼任日本药理学会学术评议委员,北美神经科学会、日本药学会、日本神经科学会会员。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大脑也有奇怪的习惯》,经出版方授权“身边的经济学”原创首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