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一个人从世俗,到得道,需要经历5层境界

发布时间: 19-07-1514:44优质创作者

老子不仅讲道,也讲道在人身上不同的表现。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君子藏器于身。人和人的器宇不同,所以,即使是同样的道,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体现。

“道”,体现在人身上,有5个不同的特征,或境界。

这篇文章,为大家解读《道德经》第十七章。

第5层境界:不诚,不信。

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说文解字》中,“信”最古老的意思是指:诚。

诚,是一种看不见的意识存在,其作用若真正激发出来,能做到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是“诚”激发出来的力量。

心诚则灵。

现代人,做事不灵,不是偷懒,不是方法不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不诚。浅尝辄止,三心二意,则一事无成。

诚心诚意,看起来好像吃亏,其实是成事的最快捷径。

因为人心不诚,所以信不足,信不足,也就不信“道”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不相信公道,相信自己,相信物质和钱财。这就是“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第4层境界:控制,服从。

老子说:“其次,侮之。”

《说文解字》中,侮,是控制的意思。

当人一盘散沙,不诚,不信,那么如何是好?

那就需要控制。需要纪律,需要规章制度,去约束人的行为,否则,人世间就会乱套。

在个人,则要自律,自控。

春秋战国,法家崛起,其实是意味着人类社会,道德礼仪的崩塌,用“礼”无法约束,只能用“法”来鞭策。

这就是为什么孔子总是推崇周礼,他老人家是看到春秋战国的社会环境,经常打打杀杀,臣杀君,子弑父,全部乱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希望回归到和平的世道。

孔子不被当朝统治者待见,是因为“仁义礼仪”这些潜移默化的好东西,在那个战乱的时代,起不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反而是“法家”这些强制的东西,能马上看到效果,能助统治者加强国力,李俚变法、商鞅变法,都是推崇法制。

孔子是圣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两千年来,后代的人一代传一代,孔夫子的精髓,就很少人能传承到,所以儒家文化才变味。事实上,真正变味的,不是儒家文化,而是传承儒家文化的人。

第3层境界:权威,震慑。

老子说:“其次,畏之。”

俗话说,法律无情,人有情。

法这种东西,是死的,无情的,很多犯法的人,不见得就是大恶人。一件事的触发,是有各种各样的变数在里头,一秒钟冲动,酿成恶果;一步错,步步错,想回头都回不了,干脆就不回头了,破罐子破摔。这就是法制的局限性。

境界高一层的人,不用法,去约束人,而是用“权威”,一种无形的威慑力,让人震慑,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2层境界:亲民,美誉。

老子说:“其次,亲而誉之。”

那些威严的人,其实是摆出一副架子而已,因为内心力量不足,所以用冷漠和距离感,来制造威严。

内心有力量,德深望重的人,通常表现出来,是亲民的,随和的。这样的人最容易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比方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就是这样的杰出人才。

第1层境界:贵言,自然。

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就是最高境界。

太上是什么样子?下面的人只是知道有之,仅此而已。

到达这层境界的人,“悠兮其贵言”,贵言,惜字如金,不哗众取宠,常常清静,沉默不语。

“功成事遂”,默默把事情做好,自己就隐退,不居功,不邀功,不炫耀,不招摇,所以别人也不知道他有功。

“百姓皆谓我自然。”

从老百姓的眼光看来,这样的人太寻常、自然、不出奇呀。所以,道家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如果老百姓说:“呀,这个人真牛,真是奇人!”那么他就不是真人,不是得道之人。

那些真正得道的人,即使站在老百姓的眼前,大家也不认识,完全看不出来,只认为这个人太自然,太普通了,平凡。

我们这个世道,不是缺少有道之人,而是普通人不知道而已。

一个人从世俗,到得道,需要经历5层境界。这5层境界之间,随时可以打破,只是一念之间。很多人是突然悟道了,但只是灵光一现,维持短暂的时间,又跌回世俗的状态,反复折腾。

不能保持如如不动,终不算悟道。

(0)

相关推荐

  • 大白若辱

    <道德经>: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是什么意思呢?河上公章句认为,"大洁白之人若污辱,不自彰显".王弼认为,"知其白, ...

  • 孔子与老子的境界差距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面对大河奔流,感叹道:时光如流水,昼夜不停! 老子看见海纳百川,感悟到: ·      "上善若水 ...

  • 吕蒙正:时也、运也、命也!

    时也.运也.命也.以前时常听人这样感叹,但原谅我才识学浅,一直不知道这句话的来历,最近查了查资料,才知道这句话出自北宋平民丞相吕蒙正的<命运赋>(又名:破窑赋).在深感自己才识学浅的同时, ...

  • 《道德经》:摒弃世俗成见,方可通达“道”的境界

    一. 人生最好的智慧,就是没有智巧之心:最高的觉知,就是避开主观意识的自作聪明.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能够站在高于世俗的角度,包容人生的际遇得失,这也是超越世俗的觉悟. <道德经>中有一句 ...

  • 《道德经》:不论世俗愚见,凡事顺应自然

    一. 人生有心为之却未必有为,无心处之却一切顺遂,不要以自己的主观心智去衡量事物的好坏,以此作出自以为是的决定. 人生越是用过多的智巧,最后的结果越是糟糕,就像世俗之人总是站在狭隘的角度思考,以为自己 ...

  • 怎么样用道德经取不染世俗的男宝名字,个个凄美诗意

    关注<吉生起名>小程序,免费起名(中文名.英文名.小名乳名.查重名.汉字五行). 姓名能够将自身蕴含的大量隐形信息,潜意识地传达到对方的脑海中,从而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现代社会中,名字就 ...

  • 道德经:心是万物的主宰,“无心”才是境界

    道德经:心是万物的主宰,"无心"才是境界. 提及"包容和退让",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把它们和懦弱联想到一起,这是最大的一个误区. 其实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懦弱是对于 ...

  • 《道德经》的大智慧:柔的哲学,水的境界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张献党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01. 智者乐水. 水带给人很多的思考. 老子是独自一个人来到水边的,他有感于水的甘于处下,字字珠玑的他竟然在仅有五千字的< ...

  • 庄子:“得道之人”的惊人境界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 王倪和啮缺都是有名的世外高人,可他们认为自己离"得 ...

  • 道德经:心不随外物而动,超脱于世俗认知之上

    道德经:真正的智者,是了解生活的贫穷,却依然热爱生活.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 ...

  •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无德者无道,得道者有德,修德者得道!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无德者无道,得道者有德,修德者得道! 作者:昆仑藏钥阎五睿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整篇<道德经>共分为"道篇"和&q ...

  • 道德经:人生的境界,是对于世俗“圈层”的逃离

    道德经:人生的境界,是对于世俗"圈层"的逃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来自于苏轼的<题西林壁>. 人生看不清自己的自身,往往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