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痿证的病因病机以及五体痿的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
黄帝内经中痿证的病因病机以及五体痿的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
【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1),则皮毛虚弱急薄(2),著(3)则生痿(4)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5),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6),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注解】
(1)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损伤的病理状态。
(2)急薄:形容皮毛干枯无泽,拘急不舒的样子。
(3)著:有甚之意。
(4)痿躄:躄,指下肢行动不便。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
(5)枢折挈:枢,枢轴,转轴,在此指关节。折,断也。挈,提也,用手提物。枢折挈,形容关节弛缓,不能提举活动,犹如枢轴折断不能活动。
(6)腰脊不举:腰脊不能活动。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五脏能使人发生痿证,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肺主全身的皮毛,心主全身的血脉,肝主全身的筋膜,脾主全身的肌肉,肾主全身的骨髓。所以肺中有热,则津液耗伤而肺叶干燥,肺不能输精于皮毛,则皮毛虚弱急迫不适,热气日久留着于肺,则发生下肢痿弱不能行走的痿躄证。心气热,则下部之脉厥而上行,上行则下部脉虚,脉虚则发生脉痿,四肢关节弛缓如折,不能提举,足胫纵缓不能站立于地。肝气热,则胆汁外泄而口苦,阴血耗伤不能滋养筋膜而使其干燥,筋膜干燥则筋脉拘急而挛缩,发为筋痿证。脾气热,则耗伤胃中津液而口渴,肌肉失于营养而麻痹不仁,发为肉痿证。肾气热,则津液耗竭,髓减骨枯而腰脊不能举动,发为骨痿证。
【按语】
本节论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以及五体痿的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
“五脏使人痿”、“肺热叶焦”,则生痿躄,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病证,包括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各种痿证。“痿”有痿弱和枯萎两义,即包括四肢功能的痿废不用和肌肉枯萎不荣两种。
临床上两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先有痿废不用,随之继发肌肉萎缩。
本节所论之痿可分为弛缓不收性痿(胫纵)和挛缩不伸性痿(筋急而挛)两大类。在部位上也有下肢痿、四肢痿和腰以下痿数种,并有皮肤感觉正常和异常之不同。主要表现为肢体皮肤、肌肉、筋脉枯萎不荣,肢体痿废不用,如“肌肉不仁”、“胫纵而不任地”;或拘急不用,“筋急而挛”,“腰脊不举”等症状,是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病证。
痿的病变部位虽在四肢,但产生根源却在五脏,而五脏之中尤以肺为关键。《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说明五脏精气津液全赖肺气的敷布,方能滋养五体。如果五脏气热,肺热叶焦,精气津液被灼,精亏血虚,骨枯髓减,使得筋膜、肌肉、皮毛、血脉、骨等五体失养而致痿证。痿证的发病规律是由内而外,由脏腑向肢体传变。五脏各有相应的五体所合,影响五体而致病。心气热,则生脉痿;肝气热,则生筋痿;脾气热,则生肉痿;肾气热,则生骨痿。
【应用举例】
痿证之义,《内经》言之详矣。观所列五脏之证,皆言为热,而五脏之证,又总于肺热叶焦,以致金燥水亏,乃成痿证。……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矣。(《景岳全书痿证》)经云:肺热叶焦,则生痿躄,又云治痿独取阳明,以及脉痿、筋痿、肉痿、骨痿之论,《内经》于痿证一门,可谓详精密矣。奈后贤不解病情,以诸痿一症,或附录于虚劳,或散见于风湿,大失经旨。(《临证指南医案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