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们要喝“纯粮酒”,那么酿酒就变得简单了
如果一款酒在它的宣传文案上以“纯粮”或“粮食酒”为卖点。我们不要把“纯粮酒”和“优质酒”划上等号。宣称“纯粮”,最多只是不添加食用酒精而已。
纯粮只是基础
全世界的酿酒原料,或者直接说食用酒精原料无外乎:淀粉和糖这两种原料。具体来说就是谷物、薯类、水果、甘蔗等。以粮谷淀粉为原料的酒种类非常广泛,比如:白酒、威士忌、伏特加等。
这些以谷物淀粉为原料的酒都需要把谷物淀粉转化为糖,再把糖发酵为酒精。如果只以纯粮为卖点,似乎这个要求有点“LOW”了。可以说,纯粮只是白酒的最基础的要求。白酒之所以和威士忌不一样,不是大麦和高粱的区别,而是糖化发酵剂和发酵工艺的不同。
大曲才是白酒的风骨
有美酒必备佳曲。曲(麴、麯),最早是从发霉的谷物慢慢演变过来的。当制曲技术出现后,酒业酒得到了规模化、规范化、较先进的发展,从此酒就离不开曲,曲决定酒:“醅做肉、水为血、曲为骨”。
虽然我国的酿酒和酒曲工艺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据考证,大曲或大曲酒的历史尚不足500年。在还没有正式命名白酒时,“烧酒”是最朴实的名字、“曲酒”则是最美丽的名字。
无论是威士忌糖化剂(麦芽)和发酵剂(酵母)、还是白兰地的发酵剂(酵母),都是相对单一的。所以在酿造流程上也是单一的发酵,或糖化-发酵,在风味物质的种类上偏少。所以它们都需要橡木桶的熟化进一步增加酒液的风味物质。
而我们的传统白酒,则是利用大曲作为糖化发酵剂,是一种以生料小麦(或配伍大麦、豌豆)为原料,自然网罗制曲环境中的微生物接种发酵,微生物在曲坯中彼消此长,自然积温转化并风干而成的一种多酶多菌多物质的微生物生态制品。
大曲的成分主要是:微生物(菌系)、生物酶(酶系)、化学成分(物系),这三种主要成分种类复杂,是我们的老祖宗像研究中草药一样,在千百年的经验中累积出来的。他们一直不知道大曲里面究竟有什么?直到现代科学出现才一步步揭开大曲神秘面纱,但至今无法完全掌控其:复杂的成分和作用机理。
大曲不只是简单的糖化淀粉,发酵产生酒精,更厉害的是大曲还具有增香的作用。也就是说是大曲造就了白酒的风味。
科技让白酒迷失了自己
然而,大曲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产酒率低。更要命的是,大曲本身还要“纯粮”制作。大曲酒因为出酒率低下,所以在酿酒过程中的添加量非常的多。清香型酒的大曲用量为原粮的20%左右,浓香型酒为20%~25%,而酱香型酒更是达到100%以上。也许你们的三斤粮一斤酒的概念这时要改变了。
所以在传统大曲的基础之上出现了接种强化大曲,也就是人工添加糖化和发酵能力强的菌种,让大曲的出酒率更高。强化大曲还无可厚非,毕竟只是增强了大曲的能力,大曲的自然属性和成分依然存在。而后来发展的纯种大曲,就有一些问题了,直接用人工菌种培育,不过相对非大曲的糖化发酵剂来说,这已经够良心了。
上世纪40年代日本人工纯种麸曲工艺流入我国:以麸皮为原料,蒸熟后接入纯种曲霉,人工培养的散曲。其实当时主要是用在酒精生产上(战争能源)。建国后,为了节约粮食,麸曲工艺就被正式用在白酒上面了。麸曲酒就是以麸曲为糖化剂对谷物进行糖化,再加入酒母发酵酿制。(酒母:酵母菌的扩大培养液)。麸皮为麸曲的原料,既节省了粮食还能保留谷物风味,对于普通白酒来说不失为一种选择。绝大部分人还不知道,在白酒专业研究人员那里,他们是把白酒分为普通白酒和优质白酒的。
但是,麸曲白酒依然工艺有些繁琐。有什么简单的工艺呢?既然你们要喝“纯粮酒”,那么酿酒就变得简单了:淀粉糖化和酒精发酵,就这么点事。
那么直接用工业化生产的糖化酶和活性酵母就解决了。当然,酿酒的简化方法很多很多,但基本原理就是这样,用最简单的方法在固态发酵的大前提下发酵产生酒精。
白酒的“纯粮”已经没了尊严,只是给自己立的贞洁牌坊。而固态发酵,早就被带跑偏了。如果说白酒还有什么是它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那就只有“大曲”了,大曲是我们传统白酒的最后一块圣地。繁体的“麴”或“麯”,我们可以在文字上简写“曲”,但我们的大曲不能简化,不能没有“麦”,大曲是传统白酒“以麦”相承的基因,如果基因都改变了还是白酒吗?
那些固液法、串香法、调香法的是不是有资格堂而皇之的叫白酒呢?没有大曲的白酒是没有风骨和灵魂的加香的酒精饮料。
我一直有个想法,对白酒的分类不能只用香型来容易混淆视听。应该用加上糖化发酵剂来区分。或者酒精已经无孔不入,白酒已经烂了,不在乎这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