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二)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一)

大凡成就大事,必须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缺一不可。

一个小小少年,是如何在帝都立足,并混到状元之位的呢?

古人说:是金子,总会闪光的。但这前提是必须是金子。所以,这还必须从其才华说起。

王维的才华很多,首先不必说诗歌,这是基本操作。他在诗歌界的身份地位很高,在大唐可以进入前五、甚至前三。其次也不必说书法、绘画。这个有史为证:《旧唐书》本传评价为“书画特臻其妙”,《新唐书》本传评价为“维工草隶”。《唐才子传》称其画“入妙品上上”,其本人也毫不谦虚地自称“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最要命的,是这家伙还精通音乐!

音乐,是最能搞气氛的玩意儿了,大众化娱乐,大家都能瞎参乎一把。不一定有创作水平,但一定有欣赏水平。

王维的音乐才能有好神呢?我们吹牛还是要打草稿。《唐国史补》、《新唐书》、《旧唐书》中,都记载了一个相同的故事。《[唐]李肇· 唐国史补》中这样写:

人有画《奏乐图》,维熟视而笑。或问其故,维曰:“此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好事者集乐工验之,一无差谬。

古文有点打脑壳,这里简单翻译一下。某天,有人得到一幅奏乐图,突发奇想,想搞懂图上画的是什么曲子,就拿去请教王维。王维认真看了每个人的乐器、指法、神态,然后断定:“这明显画的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马上有人怀疑:“尼玛有这么神?”于是找来专业乐工,当场演奏《霓裳羽衣曲》,进行验证。事实果然如王维所言,丝毫不差。

正好,王维的机遇,压在了音乐上。

话说在开元六年(公元七百一十八年),王维积极参加公务员选拔科举考试,本以为可以一举命中,却没料到名落孙山。

事情发生后,他一个人在在皇榜前独自发愣:“我已经很努力了,你们他么为什么这样对我?”

冷静下来后,忽然想到,怨天尤人木有任何意义,这特么是制度问题。

大唐初期的科举考试,简直算得上真正的光明磊落,直来直去,既相信学生,也相信阅卷老师。这种过度相信的结果是,没有采用和实施“糊名制”。也就是说,考生的姓名、籍贯这些关键性资料,都没有密封,完完全全是展露在外的。造成的效果是,阅卷老师一看,哎呀,这个人是我同乡的同学的舅子的侄儿的邻居啊,必须录取。或者一看,哎呀,这个人是我死对头的亲属的老师的外甥啊,必须干掉。

这种神奇而有趣的制度,直接提供了考生“走后门”的机会。于是,全国各地赶来的举子们,一般要考试前一年的秋天,把自己感觉最得意的诗文进行精心的编辑、整理,再找一个专业的文印部装修,恨不得搞一个穿金戴银的封面和内容,然后带到京师,呈给当时在政治或文学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让对方“指点”,这叫做“行卷”。当然,只是“行卷”交过去,可能屁都不得放一个,还必须有点其他内容,什么“土特产”啊之类的,大家懂的。

必须顺应时代,才能混得下去。这种风气,竟然成为了一种制度。不要说蠢才跃跃欲试,连天才也都颇爱走这个后门。所以,王维中招了。

当时有一位很有社会影响力和江湖地位的人物,大家叫他岐王。他是正宗的官叉代,是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这种身份地位,足以让他可以在长安城横着走。这是一位十足的音乐发烧友,家中有自己的乐队。

王维音乐搞得好,经人介绍,混进了岐王的乐队,并担任主奏兼主唱,还要作词、作曲。三不二时,两人还要高歌一曲,一唱一和,十分热闹、和谐。王爷对他,那是相当的好——“待之如师友”。

关系搞近了,就有资格提要求了。王维说:“大哥,拜托你创造个机会拉我一把!”王爷假装考虑了一下,答应了,说:“我的意见有时候行不通,皇兄不一定张实我。你的这个事情,全在我妹九公主身上,他和皇兄的关系搞得近得多,我让她去说,这个事情没毛病。”

话说这位九公主,是货真价实真正的金枝玉叶,她是武则天的孙女,唐玄宗的亲妹妹。自小亲眼目睹宫廷中血淋淋的政变,受到了打击,感到生活非常低落,于是在大唐道教颇为盛行的历史条件下,萌生了出家当尼姑的念头。不过,作为大唐的公主,这个头衔绝非浪得虚名。非要嫁人,才能有幸福生活吗?答案对她来说,是否定的。所以,即便是在尼姑庵里,玉真公主照样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

生活安逸了,就要有相应的娱乐人才。玉真公主十分喜欢漂亮的帅哥,在一起谈谈文字写写诗歌,没事玩玩文艺沙龙。

所以,这就是机会。

这一日,岐王参加九公主家的音乐晚会,特意把王维带了上。

晚会正热闹中,岐王说:“妹子,我今晚带了一个小帅哥过来,搞下气氛如何?”公主求之不得。

于是,已经事先完成装修,穿着华丽无锦锈衣衫的王维,亲手琵琶独奏了一曲《郁轮袍》,所有听众如痴如醉,公主动容不已。

一曲终了,公主说:“歌迷献酒!”居然把王维请到酒席上来,坐着喝酒聊天。岐王乘机推荐:“他这音乐水平还算一般,文章那才叫一个优秀啊!”于是王维马上把准备好的文章拿给公主看,公主看得目瞪口呆。一番了解之后,对岐王说:“我希望这位小帅哥加入我的团队。”

后来,王维经常出入玉真公主府邸。关于这段经历,王维曾经写过一本书《和公主在一起的日子》,结果因为种种原因,最后烧了,没有发表。

之后,公主亲自把主考官叫来,当面进行交代。大概意思是:“我上次推荐了状元对象张九皋,现在我的意见变了。这个王维更加厉害,文章写得很好,更加适合当状元。我这不是提要求,我这个意见,你们不一定要采纳,只是作为一个参考。”

公主的意见。作为参考?主考官不是傻子,自然懂得起。

于是,大唐开元八年,即公元七百二十年,年仅二十一岁的王维完全凭借“个人实力”,高中状元。

今天搬砖很累,现在已经很晚了,后面再写。

(0)

相关推荐

  • 王维传(第80章)

    第80章 不知为何,当听到李龟年说出"王维"二字时,唐玄宗心里,倒是"咯噔"了一下.这个才气过人的人,偏偏傲气也太过了些. 王维的才气,特别是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 ...

  • 大唐顶级流量明星,音乐中的圣贤,把自己活成一个谜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杜甫最后写的诗" 古往今来,凡是被称作"圣"的人,都有一份相 ...

  • 深山夕照深秋雨(19)

    70 人逢喜事精神爽. 721年夏天,大婚在即的王维,不仅即将抱得美人归,在朝中也天时地利人和,迎来了和他才华相匹配的荣耀. 唐朝设太常寺.大理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等五寺.其中,太常寺是掌管礼乐 ...

  • 此物最相思(第34章)

    第34章  情有独钟  夫妻印章 722年的大唐,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是名副其实的繁华盛世. 这一年,李隆基38岁.和他开创大唐盛世的雄心壮志一样,他的爱情也注定波澜壮阔. 他的结发妻子姓王,名有容, ...

  • 王维传(第79章)

    第79章 花萼相辉 722年八月初五,是唐玄宗的生日.唐玄宗决定在这一天正式册封武落衡为武惠妃.册封地点,就放在他最喜欢的"天下第一名楼"--花萼相辉楼. 自古以来,皇室的宫廷建筑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一)

    一 古人说:"颜足行世偏倚才". 翻译过来就是"有些人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 话说大唐开元二年,即公元七百一十四年,正值李隆基时代的开元盛世,全国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三)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二) 三 状元及第后,王维终于正式走上大唐的公务员岗位.起步职务是太乐丞,属于正五品,虽然官职不大,却也算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四)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二)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三) 四 回京城简单,找工作难. 日子必须继续.咋搞?没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五)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二)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三)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四)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六)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二)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三)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四) ...

  • (启书有益)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七)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诗佛黄昏(之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二)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三)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四)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宗室王孙之诗鬼落寞(之二)

    大唐故事之宗室王孙之诗鬼落寞 阅读本章之前,可能有必要复习一下前一章(点击以下链接进入)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宗室王孙之诗鬼落寞(之一) 二 话说大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较之于隋,已经相对完备了. 科举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一代诗杰之天妒英才(之二)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一代诗杰之天妒英才(之一) 二 话说大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发生了很多件大事.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即位登基:王思政的孙女王氏被册命为皇后:洛阳人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苦吟诗奴之凄凉平生(之二)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苦吟诗奴之凄凉平生(之一) 二 古人有句话,叫做"穷不过三代." 这个话,倒不是说三代过后就不穷了,那是激励人的正能量.实际上,这句话充满了负能量.为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