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有益)穿越古代,提前把题目漏给你,你能考上进士吗?(附真题)
1904年7月4日清晨,清王朝在禮部會試中選拔出來的273名貢士來京城參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試。上午10時,試題發下,是以皇帝名義提出的時務策問,題長大約五六百字。考試時長一天,日暮為交卷時限。
這次殿試的前三名為: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清廷於次年宣佈廢科舉,因此甲辰科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甲辰恩科會試三場考試共有十三道考題。這次科考究竟考了哪些題目?
第一場(史論5篇)
1.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藩鎮)——國防問題
2.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嘗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于,其說未嘗不效論。(平戎)——國防問題
3.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變法)——治國理政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于私第見客論。(舉賢)——人才選拔
5.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以夷制夷)——外交問題
第二場(各國政治、藝學策5道)
1.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需之知識,蓋東西各國所同。日本則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鑄國民之教育也。講求政治、法律、理財、外交諸專門,以備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設農、工、商、礦諸學,以期富國利民,此振興實業之教育也。三者孰為最急策。——教育改革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外交政策
3.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改革開放
4.周禮言農政最詳,諸子有農家之學。近時各國研究農務,多以人事轉移氣候,其要曰土地、曰資本、曰勞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實資智識。方今修明學制,列為專科,冀存要術之遺。試陳教農之策。——農業政策
5.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國際法
第三場(四書五經義3道)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何為大學?
2.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中庸之道
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經濟學
上面是會試題,下面四道策題是考狀元的
1. 世局日變,任事需才。學堂、員警、交涉、工藝諸政,皆非不學之人所能董理。將欲任以繁劇,必先擴其見聞,陶成之責,是在長官。顧各省設館課吏,多屬具文。上以誠求,下以偽應。宜籌良法,以振策之。——公務員考試改革
2. 漢唐以來兵制,以今日情勢證之歟。——軍事制度
3. 古之理財,與各國之預算決算有異同否。——財政制度
4. 士習之邪正,視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禮教,以選士、俊士、造士為任官之法。漢重明經,複設孝廉賢良諸科,其時賈董之徒最稱淵茂。東漢之士以節義相高,論者或病其清議標榜,果定評歟?唐初文學最盛。中葉以後,幹進者至有求知己與溫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試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內,邪慝不興,正學日著,其道何之從?——人才選拔制度
大眾動輒說“科舉”是八股文,被廣泛認為是糟粕。但是,這一開始于隋文帝開皇七年(西元587年),結束語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實際上是一項偉大的制度。
廢科舉,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是源於內容的局限性,應該加入自然科學等現代學科的教育與考試而已。科舉本身,沒啥問題。
非要說問題,我覺得,那就是題目太難,一般人根本不會。放到現代,就算是碩士博士,把字能夠認全的都不多,能夠理解題目意思的更是少數,能夠答題的就少之又少了。既然大多數人都不懂,那不如廢棄算了。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