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四川各地陶渊明后裔的一封信[转]
致四川各地陶渊明后裔的一封信
四川各地陶公渊明后裔:
你们好!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博阳河畔的吴山乡蔡河村为陶公渊明世祖生于斯,长于斯,隐于斯,归葬于斯,即古地名柴桑县楚城市【乡】。陶公渊明世祖逝去已1583年了,但是,古楚城市的牛眠地、发地埂、灵龟石、渊明醉石、洞溪十二桥、桃花洞、古驿道、官保堰、渊明手植枫、渊明母墓以及渊明墓等数千遗迹今天依然健在,并时时地闪射出渊明的光辉,烛照着赣江大地,长城内外。
做为后裔,我们的骨子里始终如一地流淌着陶公渊明世祖的的血液,支撑着我们的人生,也必将生命延续下去。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陶渊明联谊会发布公开信,希望川内陶人迅急查阅古家谱,确定是不是渊明后裔,是则速与联系,以便汇涓涓细流于博阳河,圆陶公渊明世祖梦。
四川片区陶公渊明后裔联谊会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日
附: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陶渊明联谊会向赣江大地,长城内外发布的《致天下渊明后裔一封公开信》
致天下渊明后裔一封公开信
各地宗亲:
我先祖陶公渊明,生于公元365年,427年辞世,享年63岁,有俨、俟、份、佚、佟五子,此五支散叶,已1600余年,后裔辗转迁徒,遍及海内外,何止万千。渊明子孙,虽相距万里,一旦相见,犹喜出望外,何也,血浓于水,情生一脉,莫不以先祖为荣也!
先祖在时,不同流俗,高风亮节,矢志不渝,躬耕田园,诗酒自娱,为当世所重,辞世之后,美谥靖节;唐宋以下,莫不奉之为田园诗祖,令名扬于四海。李白、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固为千古诗文大家,一时文杰,犹为先祖折腰,推崇备至。后世研习先祖之诗文者,不可胜数,绵绣文章,汗牛充栋,谓之“陶学",千年不衰,当今尤盛。有先祖如此,夫复何言!然犹有憾焉,以先祖故里不明也!虽聚讼千年,亦莫衷一是。
公元2004年某日,雾散风清,德安县吴山乡林居村民陶相红,寻耕牛于白鹤山下荒林野草之间,忽见古碑一方,半掩黄土,上有字迹,仔细辨识,竟是“故陶公潜公之墓”。陶相红,先祖58代孙,粗识文墨者也。消息一出,四方学者纷至沓来,于2007年、2009年两度在德安召开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渊明故里在德安林居,实证丰富,绝难否定。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之后,江西省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认定渊明墓确凿无疑!
德安林居,古称“灵龟”之地,方圆不过五里,群山环抱,极类先祖记中“桃源",其中先祖墓碑,绝无仅有;靖节古祠,遗迹犹在;孟母坟茔,毁于“文革”,但遗老尚可指认;陶氏后裔墓葬,已查明编号者多达1717座,信然可征;牛眠地、灵龟石、洞溪十二桥、桃花洞、古驿道、官保堰,遗存丰厚;陶氏族人四百余口,共奉谱牒,犹居故里未散;五柳家风,代代相传;更兼《四库全书》明载,历代诗文佐证。凡前来探访考察者,无论陶氏子孙、专家学者、社会贤达,莫不叹服。
既知先祖故里所在,灵龟陶氏后裔欢欣鼓舞,“陶渊明故里联谊会”应运而生。本会以“架柴桑桥,联四海陶,扬千秋史,传五柳风,聚宗亲力,圆渊明梦”为宗旨,努力同心,颇见成效。今乃秉宗亲之义,发布此信,所期者有三:一曰令天下渊明后裔,知其先祖故里。先祖故里何在,古代典籍,语焉不祥,后世牵强附会,各执一词,加之名人轻信,媒体炒作,遂成迷雾。今诚邀天下渊明一脉,无论信与不信,疑与不疑,前来德安林居一探究竟,必能辨其真伪,知其源流,正其视听。二曰宏扬渊明文化,传我五柳家风。先祖诗文,独树一帜,博大精深,名重古今,享誉中外。我渊明子孙,理当返其故里,精研传承,发扬光大,庶几前不愧高贤,后不负来者。三曰凝聚宗亲之力,振兴先祖故里。我等深知先祖故里的社会认知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旅游开发价值为世之稀有,故未敢擅自开发。多年来,悉心护存此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使之浑如璞玉,以待天下之有力者。望我陶氏后裔,返乡探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尽智,共襄盛举。诚如是,则先祖故里,必能显荣当世,泽及子孙,且其功德又不止于陶氏一门,亦在民族、社稷也!今盛世徐临,当国者以民为本,欲令天下和谐,正可圆先祖“桃花源记”千年一梦。故里开发,已得天时地利人和。人和者,非专指陶令后裔,然陶氏子孙,当率先而为之。
我先祖后裔,凡得此信者,还请广为流布;宗亲义重,源远流长,难以尽述,如有不明,还请不吝垂询。
恭祝天下宗亲事业发达、家庭幸福、康乐长寿!
陶渊明联谊会
二〇一〇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