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医话 | 带你认识黑眼圈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主任李艳教授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经常熬夜的人,脸上常常都顶着一个大大的“熊猫眼”,最近还因为某些明星的原因,黑眼圈也成为了大家的热词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黑眼圈,看看“熊猫眼”是如何形成的。
01 看看西医怎么说
黑眼圈的主要表现为两侧眼周区域圆形或半圆形的深色外观, 呈棕色、深棕色或青紫色, 边界不清。黑眼圈分型包括血管型、色素型、结构型以及混合型。
01 血管型黑眼圈是由于经常熬夜,情绪不稳定,眼部疲劳、衰老,静脉血管血流速度过于缓慢,眼部皮肤供氧不足,静脉血管中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积累过多,形成慢性缺氧,血液较暗并形成滞流以及眼部色素沉着导致。
02 色素型黑眼圈则是由于日晒、药疹以及滥用化妆品各种原因等导致眼周皮肤的炎症、损伤和色素沉淀引起的。
03 结构型黑眼圈由面部皮肤表面的轮廓在光线照射下形成的阴影。
04 混合型黑眼圈则如同字面所说,包含了不止一种原因出现的黑眼圈类型,也是占比最多的类型。
02 中医视角下的黑眼圈
而在中医学理论中,黑眼圈的形成与五脏息息相关。中医医家将眼分属五脏而论之。清代《四诊秘录》曰“眼胞属脾,若黑灰煤炭之色,主痰饮之疾。”因此,如果出现持续不散的黑眼圈,首先考虑脾胃是否出现问题。脾主运化,全身肌肉营养有赖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脾失健运,脾气亏虚,则运化失职,清窍失于濡养,则眼眶周青黑黯淡。脾气虚弱,津液失调,湿浊积聚而上泛眼睑。
此外,提及津液代谢,自然离不开三焦“通调水道”之职能。肾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属水,黑主肾病,水液停聚而现黑色,故而黑眼圈的形成与肺、肾也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黑眼圈的出现,其实是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导致的脾、肺、肾等脏腑虚弱,津液代谢不畅的外部表现特征。因此,不论是熬夜过度、暴饮暴食、饮食生冷、纵欲过度等劳心、劳体、劳神的行为,都可能导致黑眼圈的出现。
黑眼圈的原因多种多样,在日常生活中有良好的作息习惯与饮食习惯,尽量减少熬夜的出现是预防黑眼圈出现的关键之一。但如今,失眠却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常发疾病,根据2019年公布的睡眠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习惯熬夜晚睡、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愈发显著。而心理性和神经症性失眠是失眠的主要病因,代表着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生活、工作压力日益增大。
对于青少年来说,失眠等睡眠问题也严重影响青少年行为、执行功能、情绪、注意力等诸多方面,是导致青少年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受损的重要因素之一。青少年熬夜的原因主要包括睡前的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以及学习、生活、工作压力等等。
03 出现黑眼圈怎么办
在生活中,当我们发现自己出现黑眼圈,却不知该如何处理时,不用担心,小编在这里教大家几个方法:
1、敷热毛巾:在起床后用热毛巾敷在眼睛周围,促进眼周的血液流通,改善淤堵情况,从而淡化黑眼圈;
2、按摩眼周:可以沿着一定方向对眼周进行按摩,同样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黑眼圈;
3、适当中医药调理:炖包括大枣、党参、当归、白术、薏苡仁、黄芪、山药等健脾补肾、补气养血的药材代茶饮;
4、增加睡眠时间:注意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减少因过度劳累而出现黑眼圈的情况。
综上所述,黑眼圈的原因多种多样,故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黑眼圈的出现才是关键。在日常生活中有良好的饮食习惯与作息习惯,情志舒畅,健康生活,与黑眼圈说再见。
李 艳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中医师,国家2级心理咨询师。现为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主任。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中医药人才称号,广东省中医院青年名中医、羊城好医生称号。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睡眠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临床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师承北京广安门名中医仝小林教授、陕西中医学院张学文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河南中医学院李发枝教授,在中医学术和医德医技方面深受名老中医熏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伤寒六经”、“脾胃论”为主的中医理论指导体系,尤其擅长运用“伤寒六经辨证“、”脾胃论“相关理论指导治疗焦虑障碍、抑郁发作、睡眠障碍、惊恐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睡眠相关疾病。
接受过系统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婚姻治疗、家庭系统排列、沙盘治疗等各流派心理治疗专业培训,灵活采用个人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家庭系统排列、沙盘游戏、情志相胜疗法等多种疗法,病种涉及各类睡眠障碍、抑郁发作、各类神经症、人际关系困难,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婚姻家庭关系异常、亲子关系异常、职业适应困难等各类心理障碍。
出诊时间:周一、三上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门诊心理睡眠科),周四下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西区五楼特需门诊);周二上午:固生堂东山门诊。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简介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成立于2005年,建科14年来,发展迅速,诊疗病种全,综合服务能力强,全国影响力大。专科目前拥有临床医生9人,心理治疗师3人,年门诊人次超过30000人,纯中医药治疗率接近95%,有效率达80%以上。
心理睡眠专科针对病种涉及各类睡眠障碍、精神障碍、心理障碍及一些疑难杂症。并调整人际关系不良、亲子关系异常、学习障碍、青少年适应障碍、婚姻关系异常等。
科室临床诊疗过程重视躯体治疗以及心理治疗,根据个体需要,治疗方案高度个体化。有选择性结合中药汤剂、针灸、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开展个人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睡眠认知行为治疗、催眠疗法、沙盘治疗、针灸等特色疗法,临床疗效显著,中医特色突出。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 周鑫
编辑:李馨妮 责编: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