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信到手机

读大学是在成都,离家远,差不多半年时间能回家一次。那时,在一进校门的左侧,有个邮政所,在邮政所的一面外墙上设有绿色的信箱,每个班一个。每天雷打不动的,就是到信箱看看有没有自己的来信。当时收到最多的是家书,偶尔会收到同学的来信或名信片。也会把自己学习生活当中的一些索事写到信纸上,邮寄回去。毕业后到了大连工作,从祖国的大西南到了大东北,离家还是远,更是差不多要一年才能回家一次。每天也会看看有没有来信,只是地点从学校的信箱变成了单位的守卫室。

保存至今的信和名信片

说起来写信也是个整理思想的过程,哪些事情该写,该怎么写,要先构思好,再下笔。写到一半,感觉不对,撕掉重写是常事。给父母写信的主要原则是报喜不报忧,给同学、朋友写信则比较随意,可以分享工作生活当中的大部分苦与乐,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

2000年的时候,家里装了固定电话,之后基本上就再没怎么写信了。差不多一个月左右,会给家里打个电话。单位对电话的管理还是比较严,长途电话费也贵,一般就只是报个平安、简单的问候。2001年初,自己在大连买的房子装修好之后,先把电话装了上去,给家里打电话也方便了许多。

在2003年买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是摩托罗拉的V60,当时的手机主要还是外资品牌。后来就有了第二部、第三部……。当时的手机主要功能也都差不多,打电话、接电话、收发短信。作为通信工具,中间还穿插了电脑QQ,装个摄像头、耳麦就可以视频聊天,用过一段时间。直到2011年,手机微信软件的发布,带来了很大变化。随着微信有了视频通话功能,固定电话基本上就不怎么用了。想想小时候科幻小说中描写的掌上视频电话这么快就被变成了现实,不得不感叹科技进步之快,将来应该陆续会有更多的科幻场面变成现实吧。

自己的第一步手机

有时也会想,以前写信还要动脑构思、动手写,现在只要动动手指就能面对面通话,技术进步带来了方便的同时,我们的大脑却也变得越来越简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