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学家教(1)——《孔子篇》 

             


   

    春节就要过去了,新学期即将开始,千千万万个家庭,千千万万个家长又将全身心地投入到子女的教育当中去。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尤其是小学生,更需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帮助和教育。教师不能替代家长,学校教育也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从家庭教育开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成长的摇篮,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必要的心理辅导。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最早接受的也是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养子必教,这是父母的义务,责无旁贷。养而不教,教而不严,是一种过错。然而,古代有一些宦官人家的子弟由于缺乏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致使不少官宦人家本望子弟成虎反类鼠,成才反成恶,败坏家声,侮辱祖宗。为此,张梦复说,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颜光衷则认为,要使富家子弟尝一下贫贱滋味,以思自立自强。(金缨《格言联璧》)在古人看来,教育子女是一种爱的表现,如果“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从本篇起,本博将选登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志君的《向古人学家教》系列,和有兴趣的朋友们交流。一代圣贤孔子有着怎样的育儿经?刘邦的家书又谱写了怎样的内容?古人的家庭教育有着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敬请博友们关注。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孔子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抚养长大。孔子在20岁那年,出任鲁国小官。由于孔子一直努力读书,他的学问也越来越渊博。尽管孔子对于改进社会秩序颇有见地,然而,鲁国的国君对于他的劝告却置之不理,从此孔子决定通过教学传播他的思想。自孔子30岁起到他72岁去世,他的学生约有3000名,其中有72位后来成为有名的学者。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被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因此,孔子也被后世称为孔圣。
  

    孔子20岁时,得有一子,取名为孔鲤,字伯鱼。作为一代教育家,孔子谈及对于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不学诗,无以言”。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乃至在整个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诗经》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对于今天的中国父母,也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首先,是我们一定要努力地避免文化传承过程中“数典忘祖”的行为。同时,要特别注意自己孩子在精神食粮、营养的吸取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的“偏食”的行为;其次,是与有水平、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对话的能力,对话能力源于听话能力。要努力避免使自己的孩子、晚辈成为新的文盲。
  

    与《诗经》相提并论的便是“不学礼,无以立”中提及的《礼》。《礼》以《周礼》为代表,记载了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等等,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其实“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要追本溯源,可能它的知识产权也不仅仅属于孔子,孔子同时代有一个人叫孟僖子,他就说过类似的话,而且他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临死之前专门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孔子那儿去学礼,所以由此可见“礼”的重要性。
  

   《周礼》和以《周礼》为代表的一整套礼仪文化在孔子所生活的时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至少有以下几点功用:

    首先,就是身份证。有一句话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春秋时代一个很有名的思想家荀子说过:“万物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记》上也说过这种话,“礼者所以别同异也。”都表明了礼的“身份证”作用。
  

    第二,是“通行证”。大家都很熟悉的孔融就是孔子的后代,在他10岁那年跟着他的家人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想去一个叫李元礼的家里作客。李元礼是当时的河南太守、非常有名的大名士,他家的门槛是相当高的。一个10岁的小孩想要跨过这个门槛是很困难的。孔融却一路横趟,畅通无阻。武器就是4个字,“通家之好”。孔融对李元礼说,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曾经是朋友关系,我的祖先曾向你的祖先请教过学问。所以从那儿往下论,咱们就是朋友,就是所谓的“通家之好”。
  

    第三,是“安居证”。在今天这个时代小家庭比较流行,但是在中国古代,往往都是大家庭、大家族。在唐高宗时代,今天的山东寿张一带有一个张姓一家九世同堂,即使在当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个事情传到了当时的皇帝唐高宗李治的耳朵里。李治有一次到泰山祭泰山,回来路过张府,然后就召见这个张太公,问他说,别人家三世四世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你们九世同堂,而且还和和睦睦,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张太公想了想,就接连写了很多个“忍”字。这个“忍”实际上就是对礼的一种使用。

    第四,是“上岗证”。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个“理”既可以是道理的“理”,也可以是礼仪的“礼”。
  

    孔子教育儿子是从读书识礼开始的。在他看来,《诗经》中的文章,多半是与修身、齐家有关,《礼》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离开这些,人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生活。他的这种“重德教”的教育方法,即后世称谓的“诗礼传家”,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
  

    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进行了一次家庭教育,“子谓伯鱼曰:'女(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跟儿子说,你有没有研读过《周南》和《召南》,如果不好好研读《周南》和《召南》,那就好比正好面对着一堵墙在那儿站着。
  

   《周南》和《召南》是《诗经》里面《风》《雅》《颂》中《风》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记载的是西周初年的一些风土人情、民间文化。这为今天的家长带来了启示:要辨证地认识民间文化与经典文化之间的关系。很多所谓的精英人士往往看不起民间文化,其实殊不知我们今天所谓的经典文化,源头往往都能在民间文化那里找到它的影子。   

(0)

相关推荐

  • 论语连载(268)《先进篇》第1章,“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yuè),野人也.后进于礼乐(yuè),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原文朗读] [注释] 先进于礼乐.后进于礼乐 ...

  • 诗经:载芟|诗经全文及译文阅读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载获济济,有实其积, ...

  • #每日学论语#13.4

    #每日学论语#13.4 [原文] 樊迟请学稼(jià),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wéi)圃(pǔ),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 ...

  • 论语:雅颂各得其所(9-15)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礼不复.孔子极度推崇周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时时缅怀周公所规范的礼乐制度,于是致力于订正礼乐,期望以乐正礼,恢复周公之礼. 子曰:"吾自卫反鲁, ...

  • 教子齐家的三句老话,老古人太有智慧了

    现如今满大街两条腿儿跑着的,不一定都是人.人面兽心.自私冷酷.未受教化的经济动物随处可见.什么原因呢?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老夫子早就说过:"建国君民,教化为先".教育,是国家的根 ...

  • 小学语文教材中没有《诗经》原来是这个原因……

    我们昨天说了<诗经>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成语典故(点击直达),它是中国成语故事的重要词典,这对孩子们学习成语是很有帮助的. 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诗经>没有被列入小学语文教材 ...

  • 【名家讲堂】孔子的文学思想

    孔子的文学思想 □王汝梅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实质乃是制定一整套与殷商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通过一系列政治性的伦理规范,将社会划分为严密有序的若干等级,并通过价值观的渗透而使这种划分固定化. ...

  • 《论语》导读(三)——为政第二(1-12)

    [为政第二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主要阐述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和施政方法.孔子主张用道德来教育和感化天下人,使之去恶从善,以期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兴旺发达. 本篇的著名语句有:& ...

  • 向古人学家教(2)——《孟子篇》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伟大的人物.孟子名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372年,与孔子相差大约100年.孟子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自幼丧父,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位闻名天下的大儒,多得力于母亲的教育.& ...

  • 向古人学家教(3)——《刘向篇》

        刘向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本名更生,字子政.他精通儒家经学和道家方术之学,由他编著的<别录>一书,成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他也因此被公认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有3位优秀的儿子,最 ...

  • 向古人学家教(4)——《诸葛亮篇》

                    一提到诸葛亮,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的老百姓,都是耳熟能详的,由于包括但不限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诸葛亮在一般老百姓的心目中简直就成了神一样的存在.实际上诸 ...

  • 向古人学家教(5)——《马援篇》

                    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最终因功被封为新息侯,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得到了后人的敬仰 ...

  • 向古人学家教(6)——《嵇康篇》

                    嵇康是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与阮籍等人并称为竹林七贤.一生蔑视权贵.放浪形骸的嵇康,最终因为得罪了官员钟会,被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39岁.嵇康在 ...

  • 向古人学家教(7)——《刘邦篇》

                   提起刘邦,人们更多地会想到他是开创了西汉200多年基业的充满了传奇的一代帝王,可是,抛开刘邦的帝王身份,作为父亲的刘邦又是什么样的呢?当他面对自己儿子的时候,他又会有怎样 ...

  • 向古人学家教(8)——《白居易篇》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朝诗坛上作品最多的诗人,仅是流传至今的诗歌,就有3000首之多,其中<长恨歌>.<卖炭翁&g ...

  • 百家讲坛 · 向古人学家教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孔子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抚养长大.孔子在20岁那年,出任鲁国小官.由于孔子一直努力读书,他的学问也越来越渊博.尽管孔子对 ...

  • 【第304期】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18章》孔子因何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18章>孔子因何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