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谈父亲在亲子教育中的角色

父亲节

谈父亲在亲子教育中的角色

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球的父亲节。今天,我们就在这个节日里,来聊聊父亲在亲子教育中的角色。传统观点总认为,在家庭分工中,“男主外女主内”。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是这样。中非共和国有一个阿卡部落(Aka),母亲外出打猎,而男性成员则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这个部落的父亲们会花很长时间安抚孩子、给孩子洗澡、陪孩子玩耍。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分工系统下,更多的女性进入了职场,再用“男外女内”的观点来分析家庭关系,那不仅是偏见,简直可以称得上谬误了。

长久以来,这种僵化的观点,加上父亲角色的“严厉脸谱化”,导致了我们社会中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甚至夫妻关系等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提起孩子养育,父亲角色长期缺失,“丧偶式”抚养应该是许多母亲共同的喟叹。而近段时间,关于孩子“空心化”现象有了许多的探讨,孩子为什么会“空心化”?这里,笔者用一个不太标准的公式来总结:

隐形的父亲(榜样力量缺失)

+焦虑的母亲(亲子关系功利化)

+内卷的学校(成绩决定论让孩子成长标准工具化)

=空心的孩子

父亲的缺位,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角色在孩子心目中的缺失,而是在心理意义上,孩子的人格建构缺乏最重要的“半边天”。一方面,“隐形父亲”人为地改变了家庭结构,制造了一个“伪单亲”家庭。让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既当爹又当妈”,造成妈妈的心理能量枯竭。另外一方面,父爱的缺失,会让儿子缺失“男人模板”,会让女儿缺乏安全感和与男性共处的经验,在童幼年时期无法建构坚实的的自信心,在将来的青春期和婚恋关系中也更容易迷失。

对于当下青少年家庭教育而言,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结合才能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我们来全面探讨家庭功能、亲子教育这些话题,首先需要迫切化解的,也许就是父亲的教育角色回归。那么,父亲在亲子教育中应该承担什么的角色呢?

1. 作孩子的倾听者

“养不教,父之过”,但能够有效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平等地对待孩子,倾听她的心声和想法,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相信所谓“棍棒之下出孝子”。只有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孩子才会与你交流、产生信任和依赖。

通常而言,在孩子面前耍酷沉默,要么是电影中黑社会大哥的形象,要么是因为作为成年人的父亲自身的心智不成熟。但您要相信,如果没有倾听和交流,您根本无法在孩子心目中建构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只有通过倾听,父亲与孩子才能够建立起亲密、平等和建设性的亲子关系。

2. 作孩子的玩伴

剑桥大学心理学家拉姆钱达尼(Paul Ramchandani)研究游戏在教育、发展和学习中的作用。他说:“游戏是儿童的语言。儿童通过游戏探索世界,通过游戏和其他孩子交往。”他的研究团队观察了出生数月内父亲和婴儿玩耍的情景,并对这些婴儿的成长进行追踪研究。他们发现,在儿童成长早期父子间的互动具有超越人们想象的重要性。父亲在游戏中表现越是活跃,孩子在年满一岁时的行为困难相比之下就越少,而这些孩子在年满两岁时,也能更好地完成认知测试,有着更强的形状识别能力。

在亲子教育的陪伴陪玩方面,笔者也经常说一句话,只有陪伴,才是最长情的教育。

3. 作孩子的榜样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孩子从来不会听见我们说了什么,而总是会模仿我们做了什么。”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榜样力量对于她们的生命尤为重要。科学研究表明,尤其对男孩子而言,如果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是缺失的,在他们生命中会经常出现自我认同的错乱。父亲不仅是孩子性别认同的模板,也是孩子社会认同的榜样,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参照对象。男孩子通常会以父亲为标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强大、更优于父亲的男人;而对于女孩子,则会以父女关系为模板,来定位心目中理想的男友或男女相处模式。

4. 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一点,爸爸要作最爱孩子妈妈的那位男人

积极健康的孩子总是来自幸福和睦的家庭。一方面,父母之间的感情会建造孩子成长和教育的“软环境”,充满爱意的家庭总会让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和归属感,让她们有力量和信心去开拓外在世界;另外一方面,如心理学家贝姆研究认为,双性化人的心理素质要比单性化人更好,这种心理结构的沟通适应能力和受欢迎程度都会更强些,感情细腻并充满韧性。而只有父母相爱,共同参与养育,孩子才更有可能具备这种双性化人格。

最后,我们祝福每一位父亲都能成长为孩子心目中的完美模样。

谈教育|聊未来|爱孩子

聚爱鹏城  拥抱湾区 

鹏湾家长荟:与家长共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