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整劲的发放方法

作为内家拳的形意、太极、八卦,都主张发整劲。这在三种拳的拳谱中都能体现出来,形意拳谱中的“腰挺则四梢一统”,太极拳谱中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八卦掌谱中的“眼到,手到,腰腿到”都是说整劲的。所谓整劲,就是发力时,手、脚、身一处动,处处都动,不是只动手臂的局部发力。

整劲怎么发放,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以腰为主宰,由腰到胯、到膝、到足。由腰到脊、到肩、到肘、到手的发劲方法

这种发劲方法,主要靠身体的姿势来完成。内家拳的姿势要求基本一致,大致是含胸、拔背、沉肩(松肩)、坠肘、坐腕、收臀、提裆、吊顶等。其中关键是腰,主张“主宰于腰”,“腰为纛”。发力时,腰部要向后挺。腰的自然生理状态是向前弯曲的,腰一挺,则由曲变直,曲短直长,其劲力则向上下延伸。向上一股,沿脊柱上行,催动脊背上拔,这就是“拔背”。杨澄甫说“能含胸自然能拔背”,其实反过来也对,能拔背自然能含胸。力再由脊背达于两膊,主要是肩、肘、腕,通过沉肩、坠肘、坐腕、舒掌,使力量达于掌指(或掌心)。其中沉肩、坠肘非常重要,拳谱云:“身力到手,肩之所为”,“肩垂则气力到肘,肘垂则气力到手”。

这里重点说一下“含胸拔背”的练法和标准。《太极拳表解》中说:“含胸,胸略内含。”“拔背,使气贴于背。”含胸的方法:主要力源是挺腰,命门穴后凸,配合两肩胛骨和双臂向前外展送。形意拳的说法是:“两肩要扣”,这样自然会出现胸向内收的姿态。至于“含胸拔背”多大程度为合适,只说胸略内含,多大为“略”,书上没有介绍过。根据多年练拳教拳的经验,找出了两条检验的标准,一是按形意拳谱“脊背要圆、气力催身”的要求,检查脊背是否圆了,方法是看脊背正中的一条竖沟是不是没有了。圆了,竖沟没有了,就算达到标准了。二是用“气”来衡量,《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牵动往来气贴背”。《太极拳表解》中说“拔背使气贴于背”,都是以“气贴背”作为标准的。怎么检查“气”是否“贴背”了呢?当你深呼吸时,如果挺胸,前胸有紧的感觉,像是有一张纸贴上去了一样;当你含胸拔背时,后背紧,像是有一张纸贴在后背上了,这就是“气贴背”。当你不挺不含时,前胸后背的感觉都不明显。当你做到“气贴背”时,小腹则有挺实的感觉,这就是“气沉丹田”,能如此则下盘稳固,如挺胸则气拥胸际,下盘不稳,否则,小腹则没有这样的感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松胸实腹(能含胸拔背,胸就松了)。有人说含胸要含成“后边一张弓,前边一个坑”,那就做“过”了,做错了。含胸拔背正确了,不仅下盘稳固,而且发力的效果大增,正像杨澄甫所说“能拔背则力由脊发,力大无穷矣”。另外,内气由脊柱经过,有益于扩通督脉,贯通小周天。

二、再说“沉肩坠肘”,这两项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肘抬则肩必耸,肩沉又促使肘坠。肩的动作应当包括三项内容:沉、扣、展。沉肩,是肩向下沉,使脊背之力通过肩传递到肘,这就是“肩催肘”。“肩垂则力催肘前”,沉肩也促使气沉丹田。如两肩端起(八反中称之为“寒肩”——人们遇寒冷时,两肩耸起的现象),两肩端起则气上浮,全身皆不得力,当然发力就不整了。肩扣,就是两肩向前外展扣,可使背圆,胸含,辅助使肩的力量到肘。形意拳有“肩扣则气力到肘”之说。肩开,就是把大臂根部的肱股头和肩胛骨之间的缝隙拉开,起到放长击远的目的。拉开后,用手可以摸到肩和臂的连结处有一小沟。的老师萧功卓在肩展开时,开处可放下一个小酒杯。沉、扣、展三者同时运作,似乎互相矛盾,不易做到,这就要.求在肩的松柔情况下,慢慢去体悟,绝不能僵。所谓“坠肘”,也叫垂肘,坠的方向是既向下同时又向前。拳谱云“肘垂则气力到手”。但是如果只单纯下坠,没有向前动作的力量,就不能使气力到手。

腰挺,向下的力量,催动胯部剥向下向前移动,这叫“腰催胯”。因为胯和臀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一般不说胯而说臀,叫做收臀、敛臀、垂刊臀,但认为收、敛并不太确切,这容易让人理解成向前平移,而没有向下的力量,这样就起不到胯催膝引的作用。只有臀部既向下又向前才一能催动胯的力量向下,再催动膝,引膝再催动足,这就是“胯催膝,膝催一足”的传动方法。

腰挺,腰部直了,臀部向下向前收了,原先腰部的横沟就没有了,用手由腰向下摸,臀部和腰部是平的,感觉不到臀部突起。挺腰目要贯穿在打拳的全过程,但在发力时,要加大挺腰的力度。这时当你手放在一个训练有素的拳家的腰部时,你会有命门穴向外突的感觉。当你将两手分别放在其臀部和挨着腰的背部时,你会感到臀部在向下运转,背部则有上拔的动势。

挺腰、含胸拔背、收臀……几项要领是既制约又相辅相成的,像一台机器上的几个啮合严实的齿轮,一动俱动,一停俱停,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坠胯不仅能达到“胯催膝”的目的,同时也推动了“提裆”,所以拳谱说“提裆要领收臀为高”,反之,臀不收而后突,裆部则会自然下坠。下坠则又会影响收臀。收臀、提裆又能促使丹田气沉,发力。收臀和拔背也是互动的,收臀正确了,含胸也就正确了。如果臀不收而后突,必然会挺胸,说句土话,叫做“撅屁股必然挺胸”。这几项虽然是互动的齿轮,但“主动轮”是腰,其它为“从动轮”。所以说关键在腰,“腰为纛”,“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隙”。

这种方法多在发寸劲时使用,当挨近敌方时,腰一挺,可骤然发出爆发力。这就是“寸劲”。

三、说内家拳的发劲方法,离不开气。拳谱及前人对气的论述颇多。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稍滞”,“劲之气之苗,气者劲之根”等等。

发力时,气的运行路线和劲力的传递路线基本是一致的,气由田发出至“命门穴”,“命门穴”向后一凸,气则由腰部向上下分开。向上,沿督脉上行,经两膊达于大小臂,最后到劳宫穴或指尖。向下,经“尾间”,“会阴”,沿腿到达脚心涌泉,然后从原路返回,与向上气合在一起,同时到达手掌。这一过程在瞬间即可完成。这就是丹田劲力的发放方法。气的运用关键是“有气”,“欲求力之足,必先求气之充”。得气的方法和身体的姿势密不可分,姿势在气功三要素中叫做调身。如含胸拔背、收臀等。姿势既是得气的方法,也是用气的方法。另一项是放松,用意不用力,在气功叫做“调心”。炼气是内家拳主要得力途径。方法是打拳、站桩,形意、太极、八卦都有桩法。如形意拳的三体式。另外八卦掌的“转圈”本身就是行步桩功。太极套路的用意不用力,也是在炼气。拳谱中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说明了得气的方法和气的功用。所以内家拳特别重视“气”,强调“欲求力之足,先求气之充”,“气不充则力不足”,气不足“以之为顾法,则如守者之城池空虚,以之为打法,则如战者之兵马赢弱”。气充时还可以达到“用则有,不用则无”,拈手即来,不用想气怎么用和气的运行路线。

(0)

相关推荐

  • 练形之五步功法*第二层发劲

    第二层发劲 初层放弃肌肉力量而得骨力.骨力因用而得传递.此用在于发劲.说是发劲却还不是内劲,只是力,称爆发力.此层功夫就要用力了.也需要练套路.可以是单操(指某个动作)也可以是套路.但必须要发劲,用寸 ...

  • 解密内家拳整劲的发放方法

    推荐阅读:太极拳气功入门功夫,八段锦,疫情期间被官宣推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建议收藏!(图文详解) 作为内家拳的形意.太极.八卦,都主张发整劲.这在三种拳的拳谱中都能体现出来,形意拳谱中的" ...

  • 内家拳整劲修炼秘法和发放方法

    内家拳整劲练法       一.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两手五指自然分开,垂于体侧.两膝微曲,涌泉涵空,十趾微抓地面.尾闾中正,谷道上提.头正劲直,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排除杂念,静立片刻.     ...

  • 内家拳整劲速成的训练程序和禁忌,一定要懂的东西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身好功夫,每个练功夫的人,都希望能够最快的练成.实际上我们不管做什么,都希望最有效率,这叫收益最大化,尽可能少的投入,尽可能多的收获.对于动则几年十几年的坚持才能有所收获的传统武术 ...

  • 说来都不敢相信,几天时间我竟然练出了内家拳整劲——第十七期整劲面授经历

    三月的春分时节刚过,我们北京整劲班就拉开了序幕.第一天早上来到集合处,老远就看到身着运动服的刘老师.这与我之前看直播和远程课程时穿练功服的样子差别有点大,但同时也觉得神秘感有所减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亲 ...

  • 内家拳整劲速成秘法

    练法:   一.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两手五指自然分开,垂于体侧.两膝微曲,涌泉涵空,十趾微抓地面.尾闾中正,谷道上提.头正劲直,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排除杂念,静立片刻.   ......... ...

  • 内家拳整劲到底是什么?怎么才能练到自己身上?钦佩民族千年智慧

    凡练武的人都追求周身一家,浑身一块的整劲,也就是所谓的爆发力,抖绝劲.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练成了没有,就是说此人有没有整劲,如果没有整劲,就是门外汉,就没有入门.(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少林寺武术易筋经洗髓 ...

  • 内家拳整劲训练的三个步骤,无论太极还是形意八卦,这才是捷径

    中华武术,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几千年,才发展出成熟的训练体系高级的搏击思维和技能,中华武术的最巅峰的,就是内家拳产生.太极拳.形意拳与八卦掌被称为三大内家拳,大放异彩.其战斗技巧和思维,以及训练方 ...

  • 整劲不成何来拳?太极拳整劲的练习方法

    太极那些事已关注2021-02-20 18:58大图模式练习太极拳从松静沉入手,刚柔相济,内外兼修.行功走架,松.沉.圆.活.舒展大方,节节贯串.除了陈氏太极拳有发明劲之外,其余太极拳都不发明劲.因此 ...

  • 内家拳运劲方法,“体认牵动”,一起阅读理解

    两珠绕盘,二鱼相戏.推手不拼傻力,而是尝巧.你我共用一圈,尝试引走,牵动,转化,虚实,听人听己.功夫大的人,恰恰最需要技巧.能将功力,化为技巧,此人必定长进.瞧着平平常常,上手一摸,又绵又密,吃不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