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运动时间集中在某个心率区间好,还是各区间都涉及好
“ 有氧基础扎实了以后,任何跑法都不会是垃圾跑量。”
做标题的这个问题是跑友提出来的,我觉得这种交流非常有意义。所以特地把我的观点写成小文,求证于各位同道好友。
说到跑友提出问题,顺便想说明一下:
1、朋友们在私信留言或者在某个文章下交流,请不要以“老师”相称。我年轻的时候,通过我们集训队的教练,与他们那个专业体育人士的圈子有点接触,从他们那里学习了一些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科学的皮毛,并在自己的运动中印证,有点心得体会。要说我的运动成绩——特别是跑步,那几乎就是跑渣级:我基本上满足于5公里25分内,10公里55分内,半马2小时内,全马跑完还能正常外出逛街,大概就是这样的追求。客观地说,至少在跑步这件事上,我追求“合理”,远远比追求成绩感兴趣。所以,“老师”二字,无论如何不敢当。
大家如果觉得不好称呼,可以按照二十多年来我的影友们的“老威”相称。这是他们根据我的英文名william演变过来的。
2、有时候朋友们的留言,不一定都以“精选”的形式上墙。这样处理的出发点,并不是朋友们的问题不精彩,而是考虑到以下两点:
A、朋友们信任,有时候问题中会携带个人的信息,如身高体重,或者内含自己的伤病情况。事关个人隐私,我不能辜负朋友们的信任,把这些话题挂上墙。
B、有的话题的观点,我自己也不确定是否具有普遍性,甚至不确定是否正确。如果光把问题上墙,答复没有上墙,又不礼貌,往往就在私下里做交流。今天说的话题,其实就属于这一类。
所以,下述讨论,纯粹是观点交流(本公众号里的所有文章都是交流,不是标准答案。)
一、打有氧基础阶段,应该尽量集中在低心率区
我在去年认真地用一段时间打过有氧基础,期间也写过不少关于有氧基础阶段的心得体会。
推荐阅读:
有氧基础的重要性,跑步爱好者都很明了。
如果没有良好的有氧基础,基本上不可能是个好的“长跑”者。我自己的跑步成绩不怎么样,速度很慢,但是我可以跑很长时间。我本身对于跑步的偏好就是在这里。
在打有氧基础期间,一次运动的时间,在低心率区占大部分。高心率区应该很少到达,或者不到达。
之所以打有氧基础的时候要控制心率,说白了,就是身体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跑步这种状态。有的人说,很慢地跑跑,心率都会飙升,就是因为身体根本不适应跑步这件事情。这个时候的慢跑,跟新车磨合要控制车速,是类似的道理。
所以,没有跑步体验的人,在开始跑步以后,不注意磨合,不打有氧基础,总是恣意跑,见人就想超越,甚至放开猛跑,一定得不偿失,一定会伤害身体——请注意,我说的不是“可能”,是“一定”。
为什么以往都明确写出XX区,而这里用低心率区和高心率区这样的表述法?
因为,同一个心率数值,在不同的心率设置方法里,落在不同的心率区间,如果按照储备心率59-74-84-88-95-100的划分法,它的1区,往往对应其他设定法的2-3区了。
我原来也用储备心率59-74-84-88-95-100这个方法,现在则改用乳酸阈值设置法。
一般意义上,我把1区叫热身区,2-3区是有氧区,4叫乳酸阈值区,5叫无氧区。我所说的低区是指1-3,高区是指4-5。——我到5区的时间很少。也可以说很少有意识地到“力竭”,所以,我现在设置的180最大心率值,一定是低于实际值的。
这点从乳酸阈值和最大心率值的对比就可以佐证。如果以乳酸阈值达到最大心率90%就算厉害了,我现在实际测得的乳酸阈值是165,假如最大心率是180,比例也达到了92%,很显然我没有这样的水平,也就是说,作为分母的180是被缩小了的。
但是我还是拿这个数值做最大心率值,一方面,在乳酸阈值法下,最大心率值变得没有意义。另一方面,把最大心率值设小一点,也安全。
我很惜命,在运动中尤其如此。
用今天早上的一场15公里低强度来做例子:
绝大部分是在2区,标准的燃脂区。心率绝对值也很低,平均140。
同步记录的Polar会有很中肯的评定:
这也是我首次在Polar出现Running Index数值为59的记录。
这个数据,同步到大家都在用的RQ系统里,它是奉行59-74-84-88-95-100的储备心率体系的,在它的体系里,本次训练的心率分布是这样的:
请注意,低强度和步频没有关系。在不同强度的训练里,步频基本上升降很小,除非真的是“力竭”的跑法。
我现在采用的是乳酸阈值心率区间设置法。
把真实得到的乳酸阈值设置为5区下限,其他的各“门槛”会自动由系统给出。在真实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的,比较符合实际。
二、有氧基础稳定以后,建议不要总是在低心率区慢跑
如果说长时间低心率慢跑,对于有氧基础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哪怕为了压心率,慢成蜗牛,也在所不惜。那么当有氧基础比较扎实以后,不建议每次都是低心率区间的慢跑。
理由如下:
1、长时间仅仅进行慢跑,会让身体产生“不习惯快跑”的惰性。所以,即使不是每周有固定节奏安排高强度跑,也要在每次慢跑结束以后,进行几分钟的冲刺跑。有的人把它叫做“保持节奏”。
2、每周的确也应该安排1-2次的高强度跑。譬如,5公里的HIIT,4-5分,5-6分每公里交叉着跑。很多人喜欢拿10公里作为日常标准课,如果平时的低强度是5分配速,心率2区为主,那么一周有一次用心率3-4区为主。这些都是很有益的。
3、把10公里拆成2个,一个全程心率4区,一个心率2区为主。
总是,每周有1-2次5公里以上的3-5区心率的速度跑,是必要的。
实际上,在身体正常的前提下,我常常会有意识地在各个心率区间都涉及一下,区别无非是究竟低区多,还是高区多。大部分训练是低区多,但每周至少有1次是主要集中在高区的。
再次强调一下,以上观点,基于“有氧基础已经打成”的条件下。
昨天跑的一次,就是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活动,与今天的全程低心率区跑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昨天的训练是这样的逻辑:
2公里1-2区为主,5公里4-5区高强度为主,再2公里3-4区结束。其实最后一个阶段,应该也是3区为主。考虑到结束前,似乎还有余力,为了把余力释放一下,所以以小小的冲刺结束的。
这样最后达成的就是3-5区为主的分布。
对照上文的两张图里的“评语”,后一张(昨天的)虽然只有10公里,但是是“速度和最大训练”。文章上半部分那张图是今天的,15公里,结论却是“长时间基础训练”。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