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听同事工资被炒:谁把“密薪制”玩坏了

作者:陈广江

近日,“打听同事工资被开除了”这一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这位“打听者”自述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因为加班跟同事差不多,便在办公场所询问同事工资。结果,没等到同事正面回复,等来的却是公司HR关于辞退和“赔偿什么的正常给”的通知。

公司的做法让被辞退的员工很委屈:问一下同事的工资,至于开除吗?工资关乎员工的切身利益,关乎劳动的价值和尊严,员工关心工资、与同事对比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心理。据报道,有媒体就“你会打听同事工资吗”发起网上投票,结果显示,表示“会打听”的人占多数。

但“打听同事工资”有时会陷入一个误区,即习惯性高估自己、低估他人,一旦发现同事工资高于自己,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自身不足、正视他人长处,而是心理失衡:我能力不差、干活不少,凭什么待遇不如你?一旦打听工资成为风气,不仅员工隐私难以保护,企业也难以管理。当下,一些90后说辞就辞,恐怕与盲目攀比心理有关。

正因此,我国越多越多的企业引入了西方的“密薪制”,将“禁止私下交流工资奖金”写入合同,甚至让员工签订工资保密协议,明确违反者将被开除。根据猎聘网2017年发布的一份《中国职场人对薪酬保密制与薪酬公开制的支持度调研报告》,超八成职场人表示自己公司实行了薪酬保密机制。

“密薪制”是把利弊并存的双刃剑,尊重员工隐私、避免盲目攀比的同时,也容易滋生暗箱操作和以权谋私、侵犯员工权益、制造新的不公等问题。为扬长避短,“密薪制”设计之初就确定了若干原则,比如“薪酬体系公开、程序民主集中、个人工资保密”等。

判断“打听同事工资被炒”是否合法、合理,需要看企业执行时是否片面强调“个人工资保密”原则,而忽视了“薪酬体系公开、程序民主集中”等要求。如果企业在制定薪酬保密制度时,已充分征求员工意见,并公开了薪酬的构成和分配方式,那么“打听同事工资被炒”无可厚非;反之,则不合法,也不合理。实践中,因为具体案情不同,各地仲裁机构、法院对此类案件的裁定也不同。

换言之,“密薪制”本身并不违法,与“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等法律要求并没有本质的冲突。但现实中,一些企业只得其“形”而未得其“神”,在执行中过于强势、任性,导致员工的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犯。本案中,公司宁可“赔偿什么的正常给”也要开除涉事员工,或许已说明其做法并不合法。

把薪酬保密写入管理制度乃至劳动合同相对容易,将其内化为企业文化却并非易事。企业要想实现“密薪制”的善意初衷而避免其弊端,就应在优化薪酬管理上下功夫,让薪酬体系更公开、考核制度更公正。

总之,“密薪制”不应异化为侵犯员工权益的“暗器”。员工因打听同事薪酬而被解聘事件之所以出现,并引发社会侵犯员工权益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企业在执行时过于机械,把“密薪制”玩坏了。(陈广江)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