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长安,拜谒轩辕黄帝陵

提起黄帝,最使人割舍不开的一定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赤子情结。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内外炎黄子孙魂牵梦绕的地方,凡来陕西旅游的人无不到黄帝陵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史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生活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他率领部落在黄土高原繁衍生息,创造文字,制造舟车,培育蚕桑,艰苦拓殖,以“惠及万世之功绩、泽披广大之区域”而彪炳千秋,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沮河在桥山下缓慢流淌,形成清澈无波的印池,古朴浑厚的轩辕桥倒映在水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而印池四周,碎石铺路,柳树成荫,更是一幽美去处。据说,沮河在古时称为“姬水”,黄帝也因生长在姬水边而改姓为“姬”。

跨过轩辕桥,拾阶而上就是庄严古朴的轩辕庙,古时历代帝王都将这里列入国家祀礼。据说,轩辕庙最早建于汉代,其旧址在桥山西麓。唐代宗大历五年,重修轩辕庙于原址。宋太祖开宝二年,为避沮河水侵袭,并图祭祀便利,在桥山东麓重建轩辕庙。

跨入庙门,一棵硕大无比的古柏吸引了我的视线。据说,这棵古柏是轩辕黄帝亲手种植的,被称为“黄帝手植柏”。仔细察看,古柏主干略向南倾,枝叶青翠亭亭如盖,枝干虬曲苍劲,它虽然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沧桑,却仍然以无限的坚毅和气魄直指苍穹。

据《图书集成》记载:“中部县有轩辕柏,在轩辕庙。考之杂记,乃黄帝手植物,围二丈四尺,高可凌霄”。民间有谚语云:“七搂八乍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指的是这棵黄帝手植柏就是七个成年人手接着手,合围起来也抱不了这棵树,还要用手指量八匝半。

据说,黄帝手植柏是全国最大的一株古柏,被称为“柏树之王”。仰望古柏在苍穹中尽情挥洒的那一片苍翠,恍然间我突然想到,这棵饱经风霜雨雪的古柏,以其五千多年的年轮雕刻出的不正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吗?这棵古柏不正是代表着日益强盛的中华民族吗?

在黄帝手植柏的左后侧有一块巨石,因石上的纹理酷似一人在追赶太阳,这块石头也被称为“夸父追日”石。相传,在黄帝时代,夸父想把太阳摘下来,就追着太阳跑。奔跑中,他口渴喝干了黄河和渭水,最后渴死在路途上,其手杖化作了桃林,身躯化为夸父山。

沿中轴线北行即到了诚心亭,诚心亭是通往“人文初祖”大殿的过厅。凡来祭祀谒拜黄帝的人来到此亭时,都要在此稍歇,以整理好自己的衣冠,置备祭祀的礼品。然后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缓步前行,以一颗洗涤过的虔诚的心准备拜谒伟大的始祖。

诚心亭之后是碑亭,碑亭也是一个过厅,亭内立有四块石碑。西侧两块,前一块是1937年国共两党共祭黄陵时,毛泽东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字体汪洋姿肆,飘洒俊逸,雄健有力。后一块是题字碑,碑上刻着邓小平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字。

东侧的两块石碑,前一块是孙中山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写的“黄帝赞”词,其碑上的书法虬劲飘逸,传达出谒祖的真诚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后一块是蒋介石1942年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字。

碑亭的东侧有两个连着的拱形顶石碑,这是民国时期中部县知事程寿筠题写的 “轩辕庙”与“文明之祖”石碑。在轩辕庙内,除了碑亭里的珍贵祭文碑外,在庙的两侧还有碑廊。碑廊内珍藏着历代帝王的御制祭文碑,还有近现代领袖名人的书法瑰宝。

从这些珍藏的碑文中可以看到,书写者虽然政治立场各异,书法艺术有别,却表达了同一个思想,那就是中华民族的统一和辉煌。历史纵横五千年,轩辕黄帝传给我们的不仅是血缘和肤色,还有社会的良知和道德。

碑亭西边立有香港特首董建华和澳门特首何厚铧手书的“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碑石背面的碑铭,记述了香港、澳门被英国、葡萄牙占领的历史,也记载了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事实。

“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县东南周家洼村的“黄帝黄城巽宫”,约一平米的青石上镌刻有一双大脚印,这个脚印非常大,长0.62米,深约2厘米。相传,这个脚印是黄帝的第四位妃子嫫母发明鞋子时所依据的黄帝的脚印。

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大殿为歇山顶,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屋檐下均有斗拱。前檐当间建有六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则各有四扇隔扇门。建筑构件绘有和玺彩绘、斗拱彩绘,彩绘精致华丽,绚烂无比。

殿前台阶上有雕工精细的“二龙戏珠”浮雕,浮雕中的二龙在祥云中环绕宝珠飞舞,神龙悬目奋爪,摇头摆尾如腾似飞,在柔美飘逸的祥云间卷舒出没、团抱成圆。整个浮雕洋溢着合欢、吉祥、喜庆、团结的气氛。

人文初祖大殿的西南侧有一株高大挺拔的古柏,被称为“汉武挂甲柏”,也称为“将军柏”。相传,汉武帝刘彻征伐朔方,回师长安途中特意来到轩辕庙祭拜黄帝,他在进入大殿时顺手将身上的战甲挂在这棵古柏树上。

仔细观察,“汉武挂甲柏”的树干上斑痕密布,纵横成行,似有断钉镶嵌其中。据说,每到清明多雨时节,树干上的小孔中会有柏液渗出,凝结成球状,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粒粒珍珠晶莹透亮。

绕过殿前香火旺盛、香烟缭绕的铜香炉,我怀着一棵虔诚的心,走进了人文初祖大殿。大殿正中神龛内供奉着一巨大的石刻轩辕黄帝浮雕像。这尊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东汉武梁祠的画像石拓片为蓝本放大刻制而成。

黄帝浮雕像为全身像,浮雕的轩辕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服饰古朴,冠带简洁。神龛两边垂着金黄的绸缎,在黄缎子的掩映下,黄帝的浮雕显得那样的庄严神圣。

人文初祖大殿后面的轩辕殿,是一座气势恢宏的仿汉代建筑群,它是举行国家祭祀轩辕黄帝的场所。殿前巨大的广场能容纳万人,广场入口两侧各矗立着8尊青铜簋,广场两侧各铸有9尊青铜鼎,象征着中华56个民族的金黄龙旗在阳光下迎风招展。

轩辕殿东侧悬挂着公祭轩辕黄帝时的礼器“龙魂”大钟。据说,钟上的图案是以周原出土的龙凤玉饰和祥云纹为底饰,钟钮为双凤耸立,两侧以双龙为扉棱,钟面正中心为篆体“龙魂”二字,钟下部为汉代宫廷生活的娱乐图、狩猎图、夜宴图。

轩辕殿坐落在3层石台之上,整个殿堂全是用石材建成,是国内罕见的典型的石垒殿堂建筑。轩辕殿呈正方形,东南西北四面各有十根巨大的汉白玉石柱支撑起的轩辕殿,显得规模宏伟、庄严圣洁,这是国家祭祀轩辕黄帝的正式场所。

轩辕殿中耸立着轩辕黄帝巨型浮雕,浮雕与人文初祖大殿内的轩辕黄帝像一样。据说这座浮雕从不同角度看,其喻意皆有不同。浮雕背后雕刻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着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对轩辕黄帝伟大功德的赞颂。

轩辕殿四面没有墙壁,大殿顶部中央有一圆形的空洞,从那圆形的空洞处可以看见湛蓝的天空,这是根据中国古老的哲学“天圆地方”原理设计的。在这天圆地方、圣洁肃穆的大殿中,我似乎感觉到有一种神圣的归依感,那是一种回归桑梓地的亲切和朴实。

当阳光从大殿的空洞处射下来时,迎着阳光向大殿上方那一方圆圆的蓝天望去,那蓝蓝的天空昭示着无限的神秘、无限的渺远、无限的深邃。此时,我能感悟到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心中油然升起一股非常强烈的自豪感。

立身在轩辕殿前,天风浩浩荡荡而来,吹动了我的衣襟、吹乱了我的头发,也吹动着殿前广场两旁成排的金黄龙旗猎猎作响。阳光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似乎从中读出了先祖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曾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奋勇前行。

离开轩辕庙,我向桥山之巅的黄帝陵走去。桥山上漫山遍野到处是郁郁葱葱的古柏,苍劲古朴,仪态万千,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据说,桥山共有柏树8.2万棵,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就有数万棵,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古柏林。

沿着古道拾阶而上,两侧古柏形态各异翠色长驻,将清寂的登陵古道掩映于翠柏造就的绿色之中。这里的每一棵古树都高耸入云,每一棵古树都笔直向上,既体现了华夏文明的生生不息,而且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勇敢、正直。

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神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间的下马石悄然静立,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古时的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行至此处均下马落轿,整理衣冠,恭行至陵前,以示对轩辕黄帝的敬意。

“汉武仙台”是距陵墓约50米处有一高约20多米的夯筑高台。据传,汉武帝北征朔方,回师祭祀轩辕黄帝时,令甲士修筑祈仙台,出征的十万将士每人用战袍掬一袍土堆成了祈仙台。此后,凡谒陵祭祖的人们皆攀登仙台,叹桥山之壮观,发思古之幽情。

在汉武仙台旁的中轴线上,是一座汉代风格的棂星门。《后汉书》记载,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宿“龙宿”的左角,因为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称为棂星门。在古代,一般宫室祭祀建筑陵寝建筑都设有棂星门,皇帝祭祀时要先祭棂星,象征祭祀黄帝如同尊天。

穿过棂星门,便是香火缭绕的祭亭。祭亭建筑形式为歇山顶,飞檐翘角,气宇轩昂。在亭前置有香炉、供桌、祭器与各种供品,祭亭的中央立有一高大石碑,上刻郭沫若手书的“黄帝陵”。

亭柱上有两幅楹联:“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由八根立柱支撑起的祭亭四角上系有风铃,微风起时风铃齐鸣,悦耳动听。

缭绕的香烟从祭亭前摆放的香炉中飘出,渺渺不绝,令人不觉肃穆。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普天下炎黄子孙的根,从古至今,每年的清明和重阳这里都要举行祭祀轩辕黄帝的大典,这里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追思先祖功德,抒发民族情感的重要场所。

祭亭后就是黄帝陵墓。据《竹书纪年》中记载:黄帝登仙,其臣左彻者,削木象黄帝,帅诸侯以朝之。历代君王均对黄帝陵墓加以保护,其基本面貌一直维持至今。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

传说轩辕黄帝110岁时,玉皇大帝派一条巨龙来这里接他上天,就在他乘上巨龙准备升天时,他的子民怕黄帝离他们而去,在慌乱中扯下了黄帝的一块衣襟、一只靴子、一把佩剑。黄帝走后,人们将这些遗物葬在了冢内。

坐北面南的黄帝陵冢为扁球状的封土冢,外围砌有八角形青砖花墙,象征八卦与黄帝统驭八方之意。黄帝陵因陵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1961年,国家确定黄帝陵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列为古墓葬第一号,从此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掩藏在千年古柏密林中的黄帝陵前香烟缭绕、仙乐飘飘,和周边的古柏一起弥漫出古朴、肃穆、凝重的气氛。凡来此的游人都心静如洗,忘却所有的杂念,怀着敬畏的心情,放缓脚步虔诚地绕陵冢一周,用心祭的方式寄托对这位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感恩。

一心寻根的我,此时仿佛进入了中华文明的殿堂,心中竟升起一种庄严肃穆的感情,充满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

小贴士:客运出行:在西安火车站广场南侧的汽车站有车直达黄帝陵,车程约4小时。也可直接在西安的城东客运站坐去黄陵的班车,每天10:30~16:30,每30分钟一班。自驾出行:沿铜黄高速公路、延黄高速公路可以到达。

(0)

相关推荐

  • 秋游黄帝陵 / 作者:张福平

    秋游黄帝陵 作者:张福平 丁酉年深秋,我排队购票进入轩辕黄帝陵景区,发现陵园景区已模样大变.因四十多年前去延安参观返程时,途中我去过轩辕黄帝陵游玩,这次应为故地重游. 那天上午空中下着绵细秋雨,凉爽的 ...

  • 李福德丨西安行(散文)

    当信仰植根于灵魂深处时,信徒们对生命的向往以及生命的全部,是值得一辈子或几辈子义无反顾去实现的. 作为炎黄子孙,炎黄一词由何而来?或许我们从书中或网络上都了解过.到百闻不如一见.只有真正到了中华民族始 ...

  • 黄帝陵轩辕庙

    轩辕庙,俗称黄帝庙,位于桥山东麓,海拔高度845米,庙院总面积为24.91亩. 据碑石与民国33年(1944)<黄陵县志>记载:轩辕庙始建于汉代,唐代宗大历五年(770)置庙于城北桥山西麓 ...

  • 黄帝陵——用心扮靓中华文明的标识

    用心扮靓中华文明的标识陕西学习平台2021-04-02订阅作者:郭青 桥山古柏群. 记者 戴吉坤 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每年清明时节,当人们来到桥山脚下,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会在这片土地上产生出 ...

  • 「陕西」陕西自驾,拜谒桥山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是轩辕黄帝的陵寝,<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载:"黄帝崩,葬桥山" .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 ...

  • 航拍延安之黄陵县:以轩辕黄帝陵闻名天下,中国帝王陵01号

    航拍延安之黄陵县.黄陵县以轩辕黄帝陵而闻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墓葬类00001号.天下第一陵!除此以外还有黄陵国家森林公园.

  • 拜谒黄帝陵有感

    作于2010年8月13日下午4时 千年古柏簇黄陵, 华夏儿女心生敬. 骄傲文明五千年, 世代不忘永创新.

  • 20210707 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号称 ...

  • 【华都美刊之声】芙蕖(袁涛):七律·拜谒黄帝陵(外一首)

    作者简介 袁涛,微信:名芙蕖,陕西周至县人,现居铜川市新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曾担任高中语文教学三十余年.热爱文学,尤喜格律诗.作品散见于杂志.网络. *欢迎聆听* 总编 | 晶莹 | 编辑 | ...

  • 赵亮作品:拜谒黄帝陵

    拜谒黄帝陵 文.赵亮 又去西安,兵马俑世界奇观,阿房宫历史绝唱,已不能逗起我的游兴.不去法门寺聆听高僧诵佛,不游华清池追忆美人仙姿,要去的是黄土地里的黄帝陵,拜谒祖先,寻根问脉,表达华夏子孙对祖先的一 ...

  • 自驾之旅 27:拜谒黄帝陵(2020.10.21)

    上午11.00走出<杨家岭革命旧址>,离开延安,13.00到<黄帝陵景区>,先看轩辕庙,庙址在桥山之麓,坐北朝南,最早建于汉代,院内有古柏16棵,最珍贵者当属"黄帝手 ...

  •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在拜谒黄帝陵云端新年祈福讲话

    肖老师将这张照片命名为收藏自己,埋头前行的老马就是他,目标是一泓墨池.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讲话全文 黄帝陵祈福我参加了好几届,也在之前清明节的黄帝陵现场祈福<黄帝陵大祭祖>,央视直播的 ...

  •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一)——烽火诸侯别长安

    昙花一现的'宣王中兴'后,西周迎来了王朝的最后一位天子.由于宣王后期不修政事.穷兵黩武,沉重的兵役和徭役增加了平民的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所以周幽王即位后,面临着比历代周王更加艰难的政治局面和经济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