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植物调研考察记录
早上五点四十七分,生物钟准时把我唤醒。
今天是青藏高原植物调研考察的第二天,前一天从成都出发,抵达行程的第一站——马尔康县。
县城的布局为一条狭长的带状,中间是河流,两侧是山体,大大小小的建筑依着山势而建,呈现参差错落的风貌。县城虽小,但应有的配套设施却是一应俱全,和我想象中的偏远地区的模样有些出入。 时间尚早,于是闭上眼继续休息。七点的闹钟响起,迅速起床洗漱过早,准备出发。
第二次进青藏高原了,还是忍不住被它的美丽所折服。一尘不染的蓝色天空,点缀几朵细腻柔软的白色云朵。白云之下,是连绵不绝的绿色山林。
以云杉和柳树为主的植被群落,深绿、浅绿、嫩黄在光的照射下呈现丰富的色彩变化,塔形的云杉给人一种向上的硬朗的力量感,而卵圆形的柳树刚给人一种细腻的柔和的稳定感。两种不同质感的植物搭配在一起产生的奇妙效果,让人不得不感叹自然界的设计如此美妙。
第一处的样点在海拔2900米左右,我们在一处稍微平缓些的山坡前停下,七八月的时节,正是一年中高原地区植物最绚烂的时刻,蓝紫色的翠雀、丹参、扁蕾、鼠尾草,粉色的野棉花、醉鱼草、瞿麦等开满了山坡。
下午的样点在海拔3400米左右,上层的灌木从高山栎转换为柳树,土壤层从干燥到湿润,地被层以桃儿七、马先蒿、草玉梅、花锚等半阴性植物为主,另外还有正在果期的野草莓备受大家的青睐。
第三天的上午遇到了道路塌方,在堵车时间未知的情况下及时调头并调整了方案,选了一处海拔3200左右的灌丛作为样方调查点。以胡枝子、小檗、栒子、蔷薇为主的喜阳灌木,下层为蓝雪花、灰背蕨蒿属等地被。
植被调查的工作看似简单,不过是统计样方内的物种数据,但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要辨识的群落结构远比看到的复杂,看起来只有一两种植物,实际上在调查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一个平方米的样方里生长了几十个物种,而这些都是需要记录的内容。
第四天的工作量是前几天的总和,从海拔3200米上升到3920米,连续做了乔木、灌丛和草甸共计四个样点。这一天拍到了紫菀、马先蒿、柳兰、高山韭、党参,以及各种的高山龙胆。
站在山顶俯瞰,盘山公路蜿蜒曲折,从山脚到山间,云杉林渐渐消退,直至山顶是大片缓坡。草地上有游牧的藏民搭建的帐篷,成群的马儿在自由的吃草,一旁是看似慵懒实则警惕的藏獒在一旁默默守护。
耳畔是拂面的暖风,头顶上是湛蓝的天空,白云之下一群雄鹰在不断盘旋,高原的壮丽景色定格在这一刻。
第五天,从壤塘到达炉霍,炉霍是去色达的中间站,同样是依山而建的县城,中间是河流穿城而过。县城北面的山坡上建有一座寿灵寺,占地面积两平方公里。
第二天早上特意早起,七点钟的时候天色微微亮起,沿着长街走到半山腰,俯瞰这座城市。山上的寺庙不断有前来朝拜的藏民,长廊里的转经筒发出清脆的声音,随着阳光一点点爬上山头,周边的红房子被渐渐照亮。
第六天,从炉霍到达甘孜,途经卡萨湖风景区。以前觉得水天一色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大海与天空,后来发现高原上的湖泊蓝亦是和天空蓝融为一体。
高山草甸上的马先蒿开成了黄色的地毯,有成群的牦牛化作地毯上斑驳的黑点,湖畔有几座橙色的小屋,屋上的经幡随风飘扬,我们站在山腰的观景平台上,静静的看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第七天,大概是出门在外,睡眠状态没有那么稳定,早上六点多醒来之后就睡不着了。即然如此,索性就起床出去走走,看看这座以后也许再也不会抵达的小镇。早上的小镇非常安静,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只有零星的几家早餐店开始营业,热气腾腾的雾气代表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走着走着忽然遇到一处喧闹的院子,走进去一看,原来是藏族人家的婚礼,门上贴了汉语和藏语的喜联,院子里摆了长桌和长椅,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当地的点心。主人家看我在院子里走来走去,用不太标准的汉语热情的邀请我坐下来吃杯早茶,不过某秋很不好意思的默默地溜走了。
第七天和第八天,是出行一周来最难受的两天,样地海拔上升到四千米,虽然没有高反,但是因为不习惯当地的饮食以及在外面吃饭不规律,导致犯了低血糖,头晕目眩的一天之内吐了三次。好在同行的小伙伴们都很体谅和照顾,在休息了一天之后,身体也逐渐恢复了很多。
朋友问候行程情况如何,是否还顺利?本想说其实并没有那么顺畅,可后来想想路上的风景和艰难曲折都是路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中滋味都需要亲身经历才能够体会,其中的苦处不足以外人道也。
第九天,高原上最寻常的是阳光,最宝贵的也是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紫外线强烈的仿佛只差一撮孜然就可以烤肉了,然而一但阴天或下雨时,海拔四千多的高度便变得阴郁冰冷。
在一片偌大的湿地中,成片的水黄正在随风招展,无数个塔状的竖线条穿插在低矮的紫菀、杜鹃花丛中,大大小小的水塘和石头点缀其中,配上远处阴暗低沉的天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幻感。天空中的积云越来越多,不到四点天色便阴暗下来,在做到最后一个样地的时候,一朵偌大的乌云飘来,倾盆的大雨刷的便落了下来。无可避免的,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第十天,早起的时候外面仍然在下雨,出于安全考虑,暂时休整半天。
午饭后雨势渐停,于是又再次出发,在海拔4300米左右的地方,遇见被白云笼罩的雪山,以及雪山下盛放的柳兰。
当天入住的得乐客栈,是在西藏难得一见的符合年轻人社交喜好的民宿。老板说他之前在广东开金融公司,一年前来到这里喜欢上西藏的生活,就在这边和朋友经营了这家民宿。旅游旺季的时候就忙一下,不那么忙的时候就开车出去兜风。比起之前工作的模式,当下的事物都需要亲力亲为,虽然压力大了些,但是要自由和快乐很多~
第十一天,采样时遇到一位西藏老人,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依然热心帮忙我们指路,老人身上的善良和淳朴却是显而易见。
样地的坡度较陡,在调查结束之后,小伙伴们索性放开了自己,依次从草坡上滚了下来,就像小时候那样,放肆一次,也是相当难忘的经历呀。
第十二天,第一次在西藏看到土拨鼠,圆滚滚的身体,在钻洞的时候却一点也不含糊,成功演绎了什么叫做灵活的胖子。
八月的高原是龙胆科的天下,在样地调查中,我们拍过了蓝玉簪龙胆、偏翅龙胆、匙叶龙胆、线叶龙胆、条纹龙胆、肋柱花、秦艽、獐牙菜、花锚喉毛花等,总之地上的龙胆多到如满天繁星,让人眼花缭乱。
另外,就是人生中第一次鼓起勇气在西藏搭车,车主是一对在附近的景区开民宿的父子,虽然是短暂的交流,但依然是一次愉快的相遇。
第十三天,沿着317国道从成都出发走川西地区快两周,终于进入西藏地区了。西藏的管理非常的严格,在每个通行关卡都会被检查身份证。依然是睡不着早起的一天,索性带着相机出门走走。
早上七点,西藏的天空刚蒙蒙亮,不远处的德格印经寺已经有许多前来朝拜的信众,他们手持转经筒念着经文沿着寺庙顺时针一圈圈的走着,其中有一位年长的老妪更是用全身跪拜的方式在虔诚地完成她的朝拜。对于我们这种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可能是无法理解和做到的行为吧~
第十四天,终于又遇见了睛天。前往江达县的途上,停在路边拍甘青铁线莲的时候,遇到一个骑行的女孩子和后续的自行车车队,大约都是95后的小朋友们,看到我们也主动挥手打招呼,然后有继续出发进行他们的旅程。想想学生时代也曾有过的骑行计划,又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梦想呀~
这一天的行程主要是在路上,海拔4500米的高山草甸,盘山公路蜿蜒而上,道路的尽头是澄澈的白云和蔚蓝的天空,仿佛要开到天上云间一般。白云之间,咫尺千山路,须臾一日,恍然浮生梦,如果有机会的话,小伙伴们一定要自驾走一次川藏线,才不辜负这大好河山。
第十五天,如果说前一天的路是在山脊间盘旋,那么今天的路况就是在沟谷里穿行。路况坎坷不平,摇晃地如同坐在蹦蹦车上一般,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系在身上的安全带越来越紧,不得不一次次解开再系上。
样方内的植物和之前的也有所不同,在山顶的草坡上,马先蒿、圆穗蓼、大花韭、沙参、翠雀、橐吾等混生在一起的野花草甸,大概是每个爱花之人都难以忘怀的场景吧~
第十六天,到达芒康县,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在样地调查的时候发现了大量的卷柏,也就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九死还魂草,常常在武侠小说中以稀世珍宝的作用出现。其实卷柏的神奇之处不过是自身的耐旱属性使然,在干旱缺水的季节卷柏会干枯委缩成一团枯草的模样,一旦雨季来临就迅速复绿。了解这些植物习性的话,所谓的神秘感也就没有了,自然也就不会存在被某些有心人的欺骗事件了。
必须要强调一点的是,前一天一起的小伙伴被蜱虫咬了,今天在做样方的时候又发现了蜱虫。比起蚂蝗来说,蜱虫的隐蔽性和危险性更高,如果遭遇到携带病毒的蜱虫,很可能因此而殒命,所以出野外的小伙伴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第十七天,开始返程。途经巴塘姊妹海湿地,318国道的雅江县的天路十八弯。盘山公路从山顶到山谷,海拔从4300下降到2800,气温也逐渐回升。
途经了大片黄的红的马先蒿,可惜时间太紧,没能再去一览芳菲。
第十八天,从康定到泸定,过山隧道加路桥,一路畅行无阻。印象最深的是大名鼎鼎的二郎山隧道,全长13公里,在黑漆漆的隧道里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度过了快速而漫长的十几分钟。
晚上八点终于抵达成都,在豆花火锅的香味和欢声笑语中的回忆里结束了为期十八天的青藏高原植物考察之旅~
整个行程除了收获了满满的美花和美景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见识了西藏的风土人情,还认识了一群可爱有活力的同样热爱植物的小伙伴们,虽然某秋的肤色又加深了几个度,但是一点也不后悔,毕竟那是爱的深沉的证明呀~
嗯,如果可以的话,以后我们还要再去高原看花花呀~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