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之肝足厥阴之脉白话解

海风

一 运行路线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字词句解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胆足少阳之脉有一个分支“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变成了肝足厥阴之脉的起点。

丛毛,三毛。丛毛之际,三毛外侧赤白肉际。

上循足跗上廉:沿着足背内侧边进入踝关节。

足跗上廉,足背 内侧边高外侧边低,上廉指高的这一边,也就是内侧边。

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进入踝关节,走踝关节的里面,从内踝上一寸出来,运行于脾经脉的前侧,一直到内踝上八寸处,与足太阴脾经脉相交后,运行于脾经脉的后面。

脾经脉“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肝经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

从内踝上一寸到内踝上八寸,肝经脉在前脾经脉在后,内踝上八寸以后脾经脉在前肝经脉在后。脾经脉上内踝后运行于胫骨的后面,肝经脉上内踝一寸也是运行于胫骨的后面,而不是运行于胫骨的骨面。

在小腿部取穴时,肝经在八寸以下的贴骨面取穴,八寸以上的穴位离开骨面半寸取穴;反过来,脾经在八寸以下离开骨面约半寸取穴,八寸以上,贴着骨面取穴。

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交足太阴脾经脉之后向上运行,走膝窝的内侧边,沿着大腿的内侧,向上进入阴毛中,经过阴器后,进入少腹内。

腘内廉,腘窝的内侧边。肾经脉也走腘窝的内侧边。在膝关节上,少阴在后、厥阴在中、太阴在前。

股阴,大腿的内侧。入毛中,过阴器,足少阳经脉绕毛际,足厥阴经脉入毛中过阴器,阴毛区与外阴的病首先考虑肝胆经。

挟胃,属肝,络胆:走胃的两边向上运行,归属于本脏肝,分出支脉网络胆腑。

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直行脉从肝脏出来,向上穿过横膈膜,分支分布于胁肋部。直行支向上运行于喉咙的后面。

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从喉咙的后面向上运行,在咽以上与鼻相通的进入鼻腔,向上连结于眼球组织。从上眼眶出来(鱼腰)上出于额头(阳白),向上运行与督脉会于巅顶处(百会穴)。

颃颡,咽上与鼻相通的部位。目系,眼球后面的组织,是眼的一部分。

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连目系是肝气通于目的一个通道。

上出额,从上眼眶出来上额。

厥阴病可以引起前额痛、额角痛、巅顶痛,都是经脉经过这些地方。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在眼球的后面分出一个分支,向下运行于面颊的里面,环绕于上下嘴唇的里面。

手阳明“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阳明“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上嘴唇上面的病,多在手阳明;下嘴唇下面的病,多在足阳明;上下嘴唇的里面病多在足厥阴。

病之所在,经之所过。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在肝脏分出一个分支别道另行,向上穿过横膈膜,注入肺中。

经脉周而复始,始于肺而终于肝,复始于肺,一日一夜运行于人体五十圈,是为一期。所以肝经的最后一个穴位叫期门。

二 是动病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tuí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yì干,面尘,脱色。

字词句解

是动则病:脉有异动就容易出现以下病症。

腰痛不可以俯仰:腰痛,不可以做前俯与后仰的这两个动作。

肝阳不足,则升发不力,木郁在下。腰为肾之腑,肝经脉本不走腰,木郁在下,陷于水中,则腰痛。肝阳不足,经筋紧急,所以俯仰都痛。

丈夫㿉tuí疝,妇人少腹肿:肝阳不足,男人容易得㿉tuí疝的病症,妇女容易得少腹肿的病症。

㿉tuí疝,指阴囊的肿痛以及下坠感,包括睾丸。

少腹,腹部以肚脐为分界线,上面的是大腹,下面是小腹,小腹的两边是少腹。

足厥阴肝经脉“过阴器”的而女人这部分组织在里面,所以妇女是少腹肿,丈夫是阴囊与睾丸肿,本质上是一个病。

丈夫与妇人都是指以婚的男女。本意指成年的男女,人末成年对应的是春季、对应的是木气,肝气足不容易得这种肝阳不足的病。

甚则嗌干,面尘,脱色:病更重则会出现咽喉干,面色灰暗,没有血色。

嗌yì干,咽干。面尘,脸上像敷了一层尘土。肝气不足,引起的面无血色。脱色,没有血色。

厥阴,阴中出阳之地,从阴则寒,从阳则热。热则肝阳上发,则出现咽喉干。足厥阴引起的咽干是干不可忍的,喝水无效。

面尘脱色,面部没有正常的血色与光泽度。

三 是主病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字词句解

是主肝所生病者:主要是由于肝所主的一此功能出现问题所引发的一些病症。

肝主升发、肝主疏泄的,肝主筋。

胸满:足厥阴上注肺中,阳气不足,阴气有余,疏泄无力,胸部气满。

呕逆:肝气升发不上去,胆气降不下来,引起胃气不降出现呕逆。

飧泄:大便泄泻清稀,完谷不化,肠鸣腹痛。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飧泄的根本原因是足三阴之中的清阳之气不能上升。肝气不升、肝郁脾虚。木不克土,脾气不能随木气上达。脾消无力,完谷不化。

狐疝:肝主升发。升力不力,阴囊时大时小的胀痛。时大时小就象狐狸一样出没无规律,来去无踪,所以叫狐疝。

遗溺:遗尿。

闭癃:尿不出来。

肝主疏泄,遗溺闭癃就是肝疏泄大小便的功能出了问题。大小便往出排是由肝的疏泄功能来决定的。疏泄的太过了就是出现遗溺的病症。疏泄的不及就会出现闭癃的症状。

遗溺与闭癃都是因为肝气不足,升发不力,不能正常疏泄。

肝气不升,疏泄不力则闭癃。肝气不升,郁热在下,则遗溺。

以上都是肝主疏泄的功能出了问题所引发的病症。肝为嫩阳,病则多因不足,或升发无力,或郁热在下。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都是不足的表现。

四 针刺原则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字词句解

略。详见肺经脉解与大肠经脉解。

(0)

相关推荐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十二经脉

    手阳明大肠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行曲池上肩贯颊夹鼻孔下齿.入络肺下膈属大肠. 大肠是肺之腑.故大肠经脉.亦与肺经.相为表里.肺脉起大指内侧.大肠经亦起于大指之端.而其支又起于次指之端者.以见同源 ...

  • 肝病五行辨证

    中医五行辨证的雏形,源于<难经· 六十一难>中:"望而知之者,望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声,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昧,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 ...

  • 足厥阴肝经(LR)

    经穴歌足厥阴经一十四,大敦行间太冲是,中封蠡沟伴中都,膝关曲泉阴包次,五里阴廉上急脉,章门过后期门至.分寸歌姆趾甲根是大敦,行间一二趾缝纹:节后半寸是太冲,踝前一寸是中封:阴陵后寸是膝关,屈膝内纹头曲 ...

  • 奇恒诊要与十二经终

    我们在"揆度奇恒"一文讨论了<论要>,现在讨论<诊要>,即<素问·诊要经终论>. 诊要者,诊度奇恒之要:经终者,六经之气已终.张志聪曰:盖奇恒之 ...

  • 十二经脉之胆足少阳之脉白话解

    十二经脉之胆足少阳之脉白话解 海风 一 运行线路(一)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

  • 肝足厥阴之脉——之足五里正确取穴方法

    足五里穴为肝足厥阴之脉上的第十个穴位,关于其定位,在十二五<经络腧穴学>教科书中记载的是:在股内侧,气冲穴直下三寸,动脉搏动处.但是,仔细阅读古文献,可以发现关于其定位的说法颇有些差异. ...

  • 十二经脉之三焦手少阳之脉之脉白话解

    十二经脉之三焦手少阳之脉之脉白话解 一 运行路线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 ...

  • 补泻手法--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白话解

    转自网络 01 -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白话解 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 肺经在五行属金,其实证取尺泽(水),即实则泻其子:若虚证时取太渊(土),即虚则补其母.大肠经在五行也属金,其实证时取二间 ...

  •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白话解

    民间医学网笔录 国学文化太美 今天 转自网络 01 -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白话解 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 肺经在五行属金,其实证取尺泽(水),即实则泻其子:若虚证时取太渊(土),即虚则补其母 ...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原文 白话解 音频)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1- 出处 选自<针灸大全>.本歌首载于元代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题为<天星十一穴歌>,后在明代徐凤撰<针灸大全> ...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原文 白话解)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1- 出处 选自<针灸大全>.本歌首载于元代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题为<天星十一穴歌>,后在明代徐凤撰<针灸大全> ...

  • 【针方】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原文 白话解)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1- 出处 选自<针灸大全>.本歌首载于元代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题为<天星十一穴歌>,后在明代徐凤撰<针灸大全> ...

  • 什么是十二经络 十二经脉 阴阳 手经 足经 阳经 阴经

    ?循行于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手经共有六条,分别联系胸部的脏器,即心.心包.肺,以及相应的腑,即小肠.三焦.大肠:循行于下肢的经脉称为足经,足经也有六条,分别连属腹部的脏器,即脾.肝.肾,以及相应的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