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继承发展离不开全面学习
最近一个患者让我给他转写一个处方,处方中写着“炮附子”我在我们门诊处方系统中写成“黑顺片”,患者一看处方不一样了,问我“请问我的处方不是写的'炮附子’吗?为什么给我换成'黑顺片’了,药效一样吗?”我就耐心的给他解释“炮附子”和“黑顺片”是同一个药品饮片,只是一个是现在的流通的“商品名”,一个是传统医师书写的“处方名”,跟我们有学名(大名)、小名(乳名)和外号差不多,中药材也存在着不同的称为,但是到了药房和门诊就必须规范化使用“商品名”处方。历代中药的称谓变化都一直存在,各地方的地方称谓也各不相同,医者的书写习惯也不尽相同,特别是以前“秘方”“家传方”年代,某些药物一直都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和书写形式,虽然国家中药管理局明文规范中医药名称,但是数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典籍里的中药名称依然还是原来的面貌,这就需要为医者和医务工作者要熟识中医药别名、地方名等,李时珍著述的《本草纲目》就曾努力地搜罗各种药物的别名、异称,但是很多没有收入的别名依然众多,就是目前流通的《中药别名大辞典》、《中药别名速查大辞典》、《中药大辞典》、《中医大辞典》、《中药名大典》、《中药正别名集》、《常用中药名辨》、《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常用中药别名小辞典》等也未能完全收录各种中药的别名和地方名。
因为长期在广东深圳行医坐诊,所以对于广东地方医学势必要研究一番的,我在读《广东省中医验方交流汇编》(1957年1版)一书中也经常发现一些中药别名,比如治疗“失眠症(即亢阳症)效方”中“百合一钱,紫苏一钱,香附二钱,北味一钱,淮山四钱,萸肉三钱,文且二钱,丹皮二钱,生地四钱,白茯四钱,水煎服五剂,下午七点钟服,宜静养为妥。”,处方中“文且”乃“泽泻”别名(此外,泽泻别名还有泽泄、川泽泻、建泽泻、广泽泻、水泻、水泽、及泻、芒芋、天秃、一枝花、天鹅蛋、车苦菜、如意花、泽夕、鹄泻、漳芝、蒲藉根、葛根、牛唇根、水菜根、杏菜根、耳泽、小圆泻、建泻、建泄、泽下、川下、建下、宅下、禹孙、宅夕、水白菜等)。
我在读《中医灵验方》中遇到更多的中药别名,比如治疗感冒的处方8“白茅根、山栀子、豆豉、鲜芦根、桑叶、蔓荆子、天虫、薄荷、桔梗、杏仁(去皮)、薤白、连翘、银花、芥穗、枳壳、嫩桑枝。份量根据病情及年龄大小酌用。水煎服。”处方中“天虫”是“僵蚕”。天虫在岭南很多民间处方中特别常见,以前在友和医药坐诊的时候经常会有要是过来咨询“天虫是什么药?”“天虫”上下结合在一起就是“蚕”字,所以就是“白僵蚕”这味药。
《老中医经验汇编》(唐山地区行政公署卫生局)中“何连庆医话、医案—脑血管意外并发呃逆(二例)”例二处方“赭石30克,茯花6克,竹茹9克,竹沥壹瓶,郁金9克,石菖蒲9克,瓜蒌30克,竺黄9克,连心5克,柿蒂9克,元明粉3克(冲),水煎服。”方中“茯花”如果不了解的很可能会认为是“茯苓”,而实际上“茯花”是“桔梗”的别名。
临床上,很多医师已经习惯了标准通用商品名处方,但是对于一些年龄稍长或家传中医,一些手写处方依然经常可以看到中药简写处方或者别名处方,一些传统医学书籍也经常出现别名或简化名称,作为医学求索者,应该还是需要花费一点时间研究一下中药的别名或简化名的,特别是挖掘一些民间秘验方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别名或简化名,在临床规范的同时,也不能抛弃过去的医疗知识,毕竟中医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精华值得我们去借鉴。
中医药的发展和继承,需要借鉴的书籍有太多太多,所以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必须耐得住寂寞。有些书籍不一定能从网络上或市面上寻找到,这就需要处处跟前辈或同仁们进行交流,不可以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