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monday | 迷魂阵

第64期


本片讲述了狂放不羁的摄影师托马斯偶然间偷拍到一卷情侣幽会的照片,出人意外的是,当事女子简千方百计地要拿回底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反复放大这组底片,发现了这组照片中的秘密,然而……

该片和同样是由照片引出剧情的《龙纹身的女孩》不同,观影后我感受到的更多是疑惑而非震撼;

和同样由安东尼执导的《红色沙漠》不同,彩色电影《放大》充盈着幽幽荒凉又灰暗渗人的“绿”,典雅的色调贯穿始终,写实性决定了诸多60年代经典元素得以呈现,故观赏性强;

       与《后窗》、《对话》一致,暗含性和暴力的元素,剧情都是一个局外人通过工具偶然地捕捉到的阴谋事件,但是《放大》不局限于悬疑故事的讲述,而是让它不了了之,这样以开放式为结局的形式,让其化为一哲学命题。

三人大战 春光乍泄

我认为《放大》可以用思辨、细致、尖锐、诗性写实的来形容。

男主托马斯是恃才傲物,大男子主义的摄影师,一直以来,他坚信摄影可以记录真实,并且从中窥探真相。(ps:每当我长时间盯着他就会闹心慌,尤其是他的眼睛,空的让人看不到尽头,浑身散发危险的气息)。

托马斯较社会人拥有职业性的的观察力及更冷静、更独立的思考,这或许是他虽功成名就,但仍旧游离于社会边缘的原因

“放大”事件彻底将他从现实拽入虚无的沼泽。他对真相的追逐和对摄影的坚信被社会剥夺了,冷漠、戏谑、荒诞的虚无彻底淹没了他,他的一部分消失了。

安导塑造的另一典型人物是面具人

安导意图解答自己的设问——虚假与真实,从来由不得你来辨别和定义

影片通过对“人”的聚焦,支离破碎的叙事线索,巧妙的“遮挡”式构图,不断堆砌的细节,来隐喻了社会现实。在悬疑的外衣下,最终转向对真实与现实、存在主义哲学的终极探讨。因此,相较于剧情,该片看点更在于镜头语言。或许是因为当时观众怀抱了猎奇心理(露X镜头),因而极具文学性的该片最终也取得了商业胜利。

影片的主题之一是如何看待事物的真实价值:好比只要换个环境,放置于古董店的螺旋桨就显得不同寻常;只要没人协助托马斯完成认知,借用片中人之口,真相也不过是“"Looks  like  one  of Bill's  paintings." ”;只要丢失了狂热的粉丝,巨星的一把烂吉他就便从被哄抢急转直下被弃如敝履;甚至连他专注的摄影,捕捉并记录下矫揉造作的一瞬,美而无用……当每个镜头都被放大后,观众可以看到的,远大于对谋杀案的刨根问底……

最后一场戏是虚拟网球赛——片头出现过的默剧演员一齐津津有味地观赏着没有球的“网球赛”,一旁的男主从迷惑到对虚空的认同,投身其中甚至听到了自己回掷的网球发出来的声响。

全片呈现出拥有《追忆似水年华》般建筑美学的架构,讲究的情节对称形成独特的环形结构:比如绿草地,狂欢的白面人,比尔的抽象画与放大的底片……他们矛盾地指向电影叙事的表层,对主题随着“放大”这个持续进行的动作慢慢揭示,似乎暗暗提醒观者:思索的终点无人预示,或许是虚无之崖,透露着危险。(然而,想做个明白人注定难逃真相的致命吸引力:))

隐藏于放大镜后的真相


        真实的建构是社会性的,真相是共谋的。

当社会有意无意的消解个人对自身经验的熟知,当曾经坚信的事物消失时,亲证的灰暗倒是不如众人汇集的繁荣虚象来的容易被人接受。

所以不难理解,为何电影男主如同《奇遇》中所述说的那样:“这些人过于浅薄,以至于连孤独的资格都没有。他们试图在与他人的接触中逃避自己对生活的厌倦,到头来却再一次找到厌倦而已”,在探寻后却迎身投入迷魂阵,再也难以挣脱。

  50年后的我们依旧不安地迷失在这命题里:握在手里的现实稍纵即逝,放大后满眼尽是绝望的深渊。这令人难以抑制对生而为人又难通神灵的原罪的永久悲哀,如此心路,既是像被尖锐物刺透寸肤要跳脚离开却又预先被告知无法逃脱的深切无奈,又是面对自己不得不走进上帝预谋布下的迷魂阵这番命运的无力和隐隐钝痛。

评分:豆瓣8.4 烂番茄84% IMDB7.7

文编 - 金针菇 带着沉默者的面具

美编 - 口口 月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