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忆之《朔州城标》

(踏云追日龙马精神)

*

“藏头诗”

《朔州城标

张湘晋

朔风晋北来

州域绿青裁

城头望世界

标准显胸怀

*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五代南唐-李煜《望江南》

*

“马先驯而后求良  人先信而后求能”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

*

“塞翁失马  安知非福”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

“老骥伏 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

*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唐-王翰《凉州词二首之一》

*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唐-王维《陇西行》

*

《朔州》

资料来源:百度 、百科

朔州(山西省地级市),位于中国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西北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扼雁门关隘,地貌轮廓总体上是北、西、南三面环山,山势较高,中间是桑乾河域冲积平原,相对较低,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下辖二区一市三县(朔城区、平鲁区、怀仁市、山阴县、应县、右玉县),共73个乡镇(含街道办),1591个行政村;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 2017年常住人口177.6万。

朔州市平均海拔1000米,寒来暑往,四季分明,是全国避暑胜地和京津地区避暑休闲的“后花园”;全市拥有各类规模的旅游景区景点80处,其中4A级景区4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历史上先后涌现出西汉著名女诗人班婕妤、三国名将张辽、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明朝首辅王家屏等一批杰出人物。

悼公四年(前569),魏绛与戎狄结盟,使诸戎狄成为晋国的羽翼。后来,晋悼公重赏魏绛,说:“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魏绛和戎由此名垂青史,备受后世推崇,他所交好的诸戎主要分布在今朔州、大同及其以北的地方。朔州虽是小城市,但在历史上的地位远胜于其现实名气。这里既是汉匈全面战争开始的地方,又是秀容尔朱氏集团的据点,直接催生了日后的关陇集团,是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六大王朝的策源地。宋以后,朔州既是幽云十六州之一,又是“走西口”的起点。

朔州地势非常险要,遥控长城,外连大漠,背居延而面燕京;右偏关而左雁门,南峙宁武,居三关之中。襟山带水,四塞为固,古墩野戍,回环盘护,固西北一大扼塞。正如顾祖禹(明末清初人)《读史方舆纪要》所谓:“西距洪河,北临广漠,壮雁门之藩卫,为云中之唇齿,屹然北峙,全晋之巨防也。”

1上古:北狄渊薮与魏绛和戎

朔州历史悠久。早在28000年前,黑驼山下猎马人,便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朔地各县区都发现有多处人类文化遗址,著名的有怀仁鹅毛口和应县边耀文化遗址。

进入文明时代后,朔州境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

商朝后期,在朔境活动的主要是燕京戎。燕京戎非常强大,商王难以制服。商王文丁后来赐燕京戎以国姓子姓,代表商王朝镇守北方。现今右玉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铜簋,很可能即是那时随赐之物。

《穆天子传》的传说中,西周的周穆王在征服西北部游牧民族后,威风凛凛地率队西巡,从镐京(今陕西西安)出发,东渡黄河,北上过雁门、经朔境出杀虎口,沿黄河北岸的河套地区西行。沿途所经地区的部族,馈赠大量食品和土特产,穆天子也回赠中原名产。此说虽未必真实,但应该说部分反映了周人与边境民族的交流。

春秋晋悼公时,任用魏绛为军佐,魏绛针对北方戎狄对晋的不断干扰,建议一改之前的兴兵讨伐,实施分化瓦解和安抚的“和戎”政策。

悼公四年(前569),魏绛与戎狄结盟,使诸戎狄成为晋国的羽翼。后来,晋悼公重赏魏绛,说:“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魏绛和戎由此名垂青史,备受后世推崇,他所交好的诸戎主要分布在今朔州、大同及其以北的地方。

和戎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悼公复霸”的霸业,兼并了部分游牧于山西北部的戎狄部落;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族游牧文化的融合。

2春秋战国:赵国的精兵产地

春秋末期,晋国出现了公室卑弱、卿大夫强的局面,晋卿赵鞅(简子)即位后,为了与其他卿大夫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措施。

首先,将女儿远嫁晋国北部的代(以今河北蔚县代王城为中心,包括今朔州东部地区)王,为后来开拓北部疆域做准备。“代”是北方戎族的一支,分布于今山西东北部和河北边境的代地,是自号“代戎”,或称“代国”。

晋出公十七年(前458),赵简子病逝,其子赵毋恤继位,即赵襄子。即位后的襄子还未脱去孝服,就迫不及待地北登夏屋山(今代县东北50里草垛山,在朔州山阴县境),宴请代王。宴会上,赵襄子让厨师以铜勺击杀代王及随从,接着兴兵平定代地。

代王妻子即赵简子之女,赵襄子的姐姐,得知此事,泣而呼天,说:“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就摩笄自杀。代地人可怜她,所死地名之为摩笄之山。

赵王位传至赵武灵王。赵武灵王雄才大略,实施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变革,从而增强赵国军事实力。

雁门郡原来主要为楼烦民族活动的地区,今朔州地区大部分属于雁门郡。至此,朔州大地全部归赵。而雁门郡的设置,为朔州地区历代行政建置之始,标志着朔州地区从此正式纳入中原版图。

赵国统治期间,朔州地区一直是赵国的精兵产地。

3两汉:马邑之谋与汉匈战争

秦时,朔州地属雁门郡和代郡。

汉朝初建,汉高祖刘邦以太原郡、雁门郡31县为韩王信封地(韩国),为抵御匈奴入侵时指挥方便,韩王信将都城设在了马邑(今朔州老城)。

公元前201年秋天,匈奴再次入寇,并兵围韩都马邑,韩王信一面向朝廷求援,一面又派使者与匈奴和解。刘邦怀疑韩王信有二心,于是下诏谴责,韩王信大为惊恐,害怕遭到刘邦的诛杀,干脆叛降了匈奴。匈奴人以韩王信为前驱,越过雁门关,进占晋阳(今山西太原),山西大半为匈奴所有。

高祖七年(前200),刘邦以大军入山西击匈奴。刘邦率先锋轻率的到达平城(今山西大同东),步兵还没有全部到达,就被冒顿率精兵包围七日,使汉军内外不得相救,后来刘邦勉强突围,汉军大军也将赶到,冒顿才撤兵而去。

雁门郡以北为匈奴地界,而匈奴当时很强盛,常南下抢掠。景帝时期,派遣郅都为雁门郡太守,令匈奴不敢犯边。但这是汉匈大战之前最后的宁静了。

元光二年(前133)六月,汉武帝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车骑、材官三十余万藏匿于马邑旁边的山谷中,暗地里派马邑地方豪杰聂壹(张辽之先祖)为间谍,引诱匈奴入伏。

聂壹对单于说:“我能杀掉马邑的县令、县丞,并以城降,财物唾手可得。”说服单于后。聂壹杀掉几个犯了死罪的囚犯,把头悬于马邑城下,派人告诉单于:守备马邑的官员都已被杀死,请单于赶快过来!于是单于率军十万入武周塞。

离马邑城还有百余里的时候,匈奴人见牛羊遍野而无人放牧,感觉奇怪。正好附近有一个放哨的堡垒,攻下以后经审问得知附近有埋伏。单于大惊,赶紧引兵返还。消息传来,汉军马上追赶,已追不上,于是罢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邑之谋”。

自此之后,匈奴拒绝和亲,屡屡入侵汉边。于是揭开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破匈奴的帷幕,匈奴被迫远遁漠北,西汉打开了通往西域的要道。

汉宣帝时,匈奴分裂,五个单于相互攻杀,其中呼韩邪单于为了得到汉朝的援助,曾面见宣帝。汉元帝即位,呼韩邪单于又来朝见元帝。请求“和亲”,做汉朝女婿,助汉朝守卫北方边疆。宫女王嫱(昭君)自愿前往,元帝应允。

竟宁元年(前33)二月,王昭君身穿戎服,骑着骏马,携带琵琶,在迎送车队的簇拥下,负着“和亲”重任,离长安,东出潼关,北渡黄河,翻越雁门,经朔州地区出杀虎口抵达匈奴。相传今右玉县蹄窟岭,尚有王昭君出塞时的马蹄印痕。

今朔城区东南有村名青钟,原名青冢村,有说法是王昭君的葬地。与呼和浩特附近那个孰真孰假,众说纷纭。

4两晋:拓跋氏昙花一现

秦汉魏晋之世,中原汉族政权以幽、并、凉为“三边”。三边之中,以幽州居东,凉州居西,而并州居中。雁门郡地当并州北部,它不仅是并州北部边塞门户,也是三边中枢要塞,历为匈奴、鲜卑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争夺的焦点。

战国秦汉之世,雁门郡治初设于今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东汉时期,匈奴、鲜卑不断南逼,雁门郡治南徙于今朔城区夏关城村;到了三国魏黄初二年(221),雁门郡不断受到鲜卑族的攻击,郡治被迫徙居句注塞(今代县北雁门山)之南广武城(今代县西南古城村)。雁门山成为曹魏与鲜卑、乌桓对垒的军门。

处在三国鼎峙,虎踞龙盘,战火蔓延的时代,处在外族强横、侵掠不已的边防要塞,而能够守土御敌,保境安民,政绩可称著者有并州刺史田豫,他是三国魏第一治边功臣,再一位就是雁门郡太守牵招。

终三国之世,由于并州刺史与雁门太守官得其人,因而南匈奴臣服于魏。乌桓鲜卑虽不时反叛,均迅速破败,未成大患。

西晋末年,匈奴刘渊占据并州,为了得到鲜卑拓跋猗卢的援助,并州刺史刘琨将陉北的马邑(今朔州老城)、楼烦(今朔城区梵王寺村)、阴馆(今朔城区夏关城村)、繁畤(今朔州市应县东8里)、崞(今山西浑源西)五县人民迁至陉南(今雁门关以南),另外设置城邑,雁门关以北之地送与猗卢。猗卢入据马邑等地后,又迁徙10万户来填充这一地区。

拓跋猗卢得到陉北之地后,西晋已是风雨飘摇,拓跋氏却空前强大,威震北方。于是冬夏往来于北都盛乐和南都平城之间,并于建兴元年(313)修南都故平城,更于㶟水(桑干河)之阳黄瓜堆(在今山阴县北,亦名黄花岭、黃瓜阜,即古黄花山也,战国赵武灵王十九年,登黄花之山,即此)筑新平城,使长子拓跋六脩镇之,统帅南部。

在中原混乱,拓跋猗卢称雄今山西北部时,匈奴刘渊、刘聪也以并州为基地向北进攻,但刘琨常引拓跋猗卢将他们击败。建兴三年(315),晋愍帝诏进猗卢爵为代王,许置官属,除代郡之外,又增封常山(今河北唐县西北)一郡,拓跋由此称代国。朔境全归代国。

正当新平城建起,拓跋猗卢威震北方时,始料未及之内乱发生了,猗卢被其子六修杀掉,拓跋部也很快衰落了。东晋咸和二年(327),后赵石虎率5000骑击代王拓跋纥那于句注陉北(今朔州境),拓跋部兵败,朔州地区基本上全归后赵所有。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朔州地区又先后被前燕、什翼健代国、前秦、后燕等4个政权相继占领。作为北部边镇,持续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

5北朝:周齐隋唐的策源地

北魏天兴元年(398)七月,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大同),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其时,在平城所设之州称司州,由司隶校尉管辖统辖京城周围郡县,前后共领7郡14县。其京畿范围东至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及善无(今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南至阴馆(今朔城区夏关城),北尽参合(今内蒙古丰镇兴和间)。

平城既是都城,又设司州、平城县,有三级行政机构。今朔州地区属京畿(都城郊区),为北魏王朝的腹心之地。在此之前,畿内之地,荒无人烟,地广人稀。拓跋珪称帝时期,迁入畿内陆人口约156万左右。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及升迁骤降,不如洛阳鲜卑贵族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

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居住在尔朱川之梁郡城(尔朱川即秀荣川,秀荣川之北部,即北秀容或梁郡城,梁郡城在今朔城区北20里,清朝时遗址尚存)尔朱荣实力最盛。

与此同时,在六镇起义的影响下,山胡刘蠡升(朔州市朔城区人,北魏末年山胡领袖)于孝昌元年(525)十二月,聚众起义,以云阳谷(今朔州市右玉县城东北35里)为主要据点,自称天子,年号神嘉,封三个儿子为南海王、北海王、西海王,下属群僚400余人,以20余万众攻略四周,且掠夺汾(今山西隰县、汾阳一带)、晋(今山西临汾一带)一带,北魏年年不得安宁,时间长达11年,时人称为“胡荒”。

孝昌(525-527)年间,通过镇压六镇起义,今山西大部分地区统归尔朱荣管辖,其北捍马邑(今朔州老城),东守井陉(今山西平定县阳关),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首府,形成北秀容军事集团。至武泰元年(528)尔朱荣兵出晋阳,南向洛阳之前,北秀容军事集团已经是威震中原,强大无比。

此时,北秀容军事集团中,除了以尔朱荣为首的诸尔朱,如尔朱羽生、尔朱仲远、尔朱世隆、尔朱世承、尔朱天光、尔朱度律、尔朱兆、尔朱彦伯、尔朱世弼等以外,还有代郡桑干(今朔城区西影寺村东)人朱瑞、神武尖山人侯深(或称侯渊)、北秀容(今朔城区)人乙速孤佛保、善无(今右玉县右卫镇)人厍狄干等朔州籍人氏,他们都是能征善战之勇将,有的还在朝中担任重要的职位。

总之,北秀容军事集团,是以尔朱荣为首,以诸尔朱氏族为核心,以今朔州地区的人物为骨干,并吸收了孔武有力的北方豪杰,成为称霸北朝的军事集团,也是隋唐关陇集团的前身。

迨至北齐天保六年(555),文宣帝高洋发民夫180万修筑长城,同时复置六镇起义时所废的朔州,并把原朔州治所由内蒙古和林格尔迁到马邑(朔州老城)南部之新城(今朔城区梵王寺村),正式以今朔州之地始置朔州,为区别西魏侨置朔州(今山西介休,时称南朔州),称北朔州。

天保八年(557),又将北朔州治所由新城迁到马邑。从此,马邑城(秦马邑城址,今朔州老城)为北朔州治所,马邑始称朔州。朔州成为北齐之重镇,对抗北周的重要据点。

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在全国各地先后设置了十五个朔州。如此众多的地方同称“朔州”,在中外地名史上应属罕有,实乃“朔”字有北方、正统等多种含义。至隋唐统一天下,治于秦汉马邑故城(今朔州老城)的朔州才成为中国唯一的朔州。元朝政府曾在朝鲜新义州附近设置朔州,至今犹以朔州郡之名存在于鸭绿江左。

北周时期,升朔州为总管府,治今朔州老城,此时朔州总管府的辖地囊括了现今整个山西北部,甚至包括内蒙古部分地区。

6隋唐:突厥、粟特的惊涛骇浪

隋朝建立后,继承了北周于冲要诸州设置总管府的制度。这个时候,北方的突厥势力特别强大,朔州总管府连同所辖郡县,在扭转受突厥摆布的局面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隋开皇二年(582)六月,上柱国李充破突厥于马邑(今朔城区)。开皇三年(583)四月,文帝命卫王杨爽为行军元帅,分八道出塞攻击。杨爽令总管李充等四将从马邑出朔州道,与突厥战于白道(今呼和浩特西北)。

开皇十九年(599),突厥国分裂为东、西汗国对峙的局面。同年,汉王杨谅率杨素、高颎等出朔州伐西突厥。高颎以赵仲卿领兵三千为前锋,在族蠡山(今朔州北)交战七日,杀败西突厥,越过秦山(内蒙古黄河东北之大青山)七百里处而还。开皇二十年(600)四月,文帝又让杨谅、史万岁出朔州道,杨广、杨素出灵武道以抗西突厥。不久,西突厥内乱,泥撅处罗可汗继立,投降了隋朝,西突厥从此衰败。

隋炀帝继位后,先后三次北巡边塞,今朔州地区均为其主要巡幸之地。大业十一年(615),炀帝第三次巡边再次途经今朔州地区。大臣裴矩以东突厥部众日益渐盛而献策分其势,由此提出分化离间突厥的计策。

隋朝谎称马邑将举办盛大互市交易,有大量珍贵物品,先到先得。始毕可汗的心腹谋臣胡悉信以为真,于是背着始毕可汗率其部众,赶着牲畜星夜奔来,被隋伏兵诱斩马邑城下,然后诬称胡悉背叛始毕可汗,诏报始毕,始毕深知这是精心策划的离间之计,由此拒绝向隋朝贡,突厥与隋朝的裂痕进一步加深。

八月,隋炀帝一行刚入雁门,始毕可汗得知这一军事情报后,马上便率数十万骑风驰电掣而至,意欲袭击炀帝,这是炀帝始料不及的。幸赖和亲嫁给突厥始毕可汗的义成公主及时通风报信,隋炀帝才得以仓皇逃入雁门(今山西代县)。

这时,雁门郡41城,突厥已攻陷39城,只有雁门和崞县(今山西原平)孤守。九月,始毕看到雁门一时难以攻克,而隋援兵也已到了崞县,且义成公主诈告始毕“北边有急”,让其火速回兵,就将雁门郡掳掠一空,解围而去。隋炀帝在雁门被围了长达32天之久。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雁门之变”。始毕解围走后,炀帝派人出关侦探,山谷皆空,乃派两千骑追蹑,至马邑(今朔城区),获得突厥老弱两千余人而还。

大业十三年(617),隋炀帝的暴政让反隋大起义风起云涌,进入高潮。二月,马邑人刘武周,以汾阳宫人贿赂突厥始毕可汗,始毕回赠以良马,并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

当年,刘武周在马邑(今朔州老城)定国号大汉,改年号天兴。以妻沮氏为皇后,任命妹婿苑君璋(马邑人)为内史令(亦即中书省之中书令,类似首相),卫士杨伏念(马邑人)为尚书左仆射(类似宰相)。

刘武周拥有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的大片地区之后,妹夫宋金刚劝刘武周趁唐在关中立足未稳之际,南下晋阳,以争天下。

当时,太原和太原以南是李唐的地盘,南下攻晋阳就是要与李唐争天下。但刘武周的另一个妹夫苑君璋不赞成,认为李唐难与争锋,不如“北连突厥,南结唐朝,南面称孤,足为上策”。刘武周采纳宋金刚的意见,让苑君璋留守马邑,又争取到突厥的支持,以宋金刚为西南道大行台,以尉迟敬德(朔州人,后为大唐开国元勋,封鄂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武将之首,在民间与秦琼并列为门神)为偏将,率兵3万南下攻太原。

唐武德三年(620),刘武周与李唐争天下失败,被突厥杀死,后葬于今北京房山区霞云岭村东面的西山脚下,1967年修建京原公路时,已把坟茔破坏,但其坟茔所在地,仍然叫“石碑”。

刘武周虽败,但其余部仍控制着山西北部地区,依附突厥屡次南下骚扰并州。一直为唐王朝的心腹之患。武德六年(623)六月,高满政(马邑人,今朔城区)在朔州发动兵变,率众归唐。贞观元年(627)五月,退保恒安(今大同市)的苑君璋(马邑人,今朔城区)亦率众归唐。至此,山西全境归唐,唐军北进的道路打通了。

贞观四年(630)正月,兵部尚书李靖亲率骁骑自马邑出发,进屯恶阳岭(今朔州市平鲁区西北边外),奇袭突厥。此役,唐军先后斩杀突厥万余人,俘虏男女10余万,杂畜数十万头,颉利可汗投降,东突厥汗国灭亡。

安史之乱中,朔州差点成为唐朝的救命符。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市)起兵,“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很快攻下洛阳、长安,同时还占领了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兵平叛,与回纥援军组成联军,一路东进,从杀虎口入塞,同安禄山部将高秀岩的叛军在静边军城(今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当时正值隆冬时节,高秀岩的叛军衣单,难以御寒,又遇联军的强大攻势,所以叛军很快失败,叛将周万顷被斩杀,坑杀叛军骑兵7000人。这即有名的“静边大捷”,是挽救大唐的关键战役。

通过这次战役,唐朝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郭子仪立即派李光弼等乘胜进围云中(今大同市)。同时,又命别将公孙琼岩率2000骑兵攻克马邑(今朔城区西影寺村东),开东陉关(位于今代县东北,即今山阴之新广武口)。

“静边大捷”不仅解除了太原来自北面的威胁,同时,河东道(辖地为今山西,治太原府)北路畅通后,郭子仪也可领兵南下太原,东出井陉关,断安史叛军归路,安史叛军就会处于畏首畏尾、首尾难以兼顾的被动挨打局面。若非唐廷决策失误,强令哥舒翰出战导致全军覆没,关中陷落,安史之乱可能在一开始就被平定了。

7五代:幽云十六州的挣扎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攻入唐都长安,沙陀族首领李克用(朔州人)从各族召集少年,加以整训,准备勤王。整训后的军队异常英勇凶悍善战,因他们全身衣黑,被称为“鸦军”,当时称之为“代北士马甲天下”。

中和二年(882),李克用率忻、代、蔚、朔、鞑靼之军共3.5万骑南下勤王,一胜再胜,很快收复京师,黄巢败退,东走蓝关。时年李克用28岁,是勤王诸将中最年轻的,而破黄巢,复长安,功居第一,兵势最强,诸将皆畏之。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七月,朝廷授李克用金紫光禄大夫、河东节度使(河东节度使辖今山西中部地区,太原为其首府)。从此,太原就成为李克用争雄的大本营。克用在太原大治甲兵,积极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还通过在军中设置义子来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如李嗣源(朔州人,后唐明宗),还有不少不在义子之列的猛将,如大将周德威(今朔城区红壕头村人)。李克用凭借山西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能征惯战的军队,最终在强藩环伺中称雄黄河以北。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与此后相继出现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为五代。这五个朝代除后梁外,其余朝代均直接或间接出自河东,其中后唐、后晋、后汉又均为沙陀族建立,史学界称为沙陀三王朝。李克用实乃沙陀三王朝的奠基人。

唐亡之后,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次年(908年),李克用病死。公元923年四月,克用子李存勖称帝,国号唐,是为后唐庄宗。十月,攻灭后梁,建都洛阳。926年魏州(今河北大名府东南)兵变,庄宗毙于流矢。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入洛阳称帝。

清泰三年(936),李嗣源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一说太原人,一说应县人)造了小舅子、后唐末帝李从珂的反,是为后晋高祖。造反之时,石敬瑭为求得契丹援助,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其中包括朔州(治善阳,今朔州老城)、寰州(治寰清,今朔城区西影寺村东)、应州(治金城,今朔州市应县金城镇),今朔州境全部入辽,辽改善阳县为鄯阳县。

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之后,遭到朔州军民的的坚决抵制。后晋天福二年、辽天显十一年(937),应州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威耻臣于契丹,率军南归。辽会同四年(941),契丹振武军(置于朔州)节度副使赵崇赶走节度使耶律画里,献朔州归附后晋。辽太宗耶律德光令宣徽使袅古只带兵围攻朔州,袅古只战死朔州城下。攻下朔州城后,为了替袅古只报仇,耶律德光下令,将城内青壮年男子全部屠杀,仅留30户作为袅古只的家奴。

不只朔州当地,在外的朔州籍士大夫也耻于臣属契丹。如成德军(治镇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安重荣(今朔城区人),每逢契丹使臣过境必遭其谩骂,天福六年(941)十二月,安重荣起兵反晋,兵败身亡。

天福七年(942)六月,石敬瑭死,侄石重贵即位,是为少帝(出帝)。少帝耻于向契丹称臣,契丹军两次大规模南侵,都由于后晋军民的抗击,契丹军战败退兵。少帝产生轻敌思想,致使契丹主阴许以中原皇帝之位,诱使杜重威(石敬瑭的妹夫,朔州人)投降。杜重威率麾下10余万大军,引契丹南下,后晋灭亡。

契丹会同十年(947)二月初一,耶律德光以汉族仪式接受群臣朝贺,并改国号为辽,改元大同,但受到中原人民的反抗,在中原无法长期立足。

公元947年四月,耶律德光北归途中病死。五月,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一说今太原西南人,一说今朔州应县人)在心腹郭威(后周太祖)的建议下,自太原率军南出,到达汴州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是为后汉高祖。各地纷纷杀死或驱逐辽官后降汉,后汉很快统一北方。

乾祐元年(948)正月下旬,帝位未满一年的刘知远病死,子刘承祐即位,是为隐帝。隐帝宠任外戚、伶官,听信谗言,杀害功臣。枢密使、邺都留守郭威,得知消息后,随即以清君侧为名,发兵南下,攻入开封,隐帝在逃跑中为乱军所杀。公元951年正月,郭威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周,史称后周,是为后周太祖。

后汉高祖之弟、河东节度使刘崇,随即于同月建北汉于太原,依附于辽。

随着沙陀三王朝的结束,沙陀人在历史上消失了,再无出现过。其原由是大部沙陀人融入汉族,仅有一少部分融入其他各少数民族。

8宋元:走马灯般的北族拉锯战

后唐清泰三年、辽天显十一年(936),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朔州全境从此被少数民族政权所占有,直到明初。在4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朔州全境一直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

辽国皇帝之下,设立了两套管理机构,实行一国两制的统治办法。契丹官制,统称北面官,汉制官职统称南面官。南面官的官员由汉人充任。耶律德光从石敬瑭手中获取朔州地区后,当地军民曾强烈抵抗辽军进占。辽除用武力征服和血腥屠戮外,为了不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便在这一地区基本上沿袭了唐以来的旧制,即“以汉制待汉人”。

辽在幽云地区州设刺史,县设县令,维护原有的各种制度;又推行部分汉律,还开始科举考试,开辟了吸收汉族士人通过科举进入仕宦的途径,又设立太学以培养汉人进入统治集团。应州(今朔州市应县)人邢抱朴(官至辽南京枢密使)在家乡创建了山西第一所书院——龙首书院(以应州境内最主要的山峰龙首山命名)。辽在包括朔州在内的今山西北部的统治初步巩固下来。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辽保宁十一年、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北汉刘继元降宋,北汉灭亡,宋太宗挟灭北汉之威,转兵北上,欲以新胜之师收复幽云十六州。七月初,宋辽两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宋军大败。从此开始,辽朝数次报复,不断分兵南下。在此期间,今朔州地区不仅是辽的前沿阵地,而且战乱频繁,成为辽宋双方交战的主要战场之一。

宋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命潘美、杨业率西路军出雁门,这就是著名的“雍熙北伐”。

三月,西路军出雁门,连战连捷,先后拿下寰州(治寰清,今朔城区西影寺村东)、朔州(治鄯阳,今朔州老城)、应州(治金城,今朔州市应县金城镇)、云州(今山西大同市)。五月,宋东路军大败,宋太宗立即命令西路军退回代州(今山西代县)。

六月,辽军攻入寰州,杀守城吏卒千余人。六月底,潘美与杨业一起引兵护送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副帅杨业力主分兵应州,诱辽军向东,另以强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南),阻击辽军,以保民众安全南撤。监军王侁不纳杨业建议,逼其出雁门直趋朔州出战(潘美并未表态同意王侁计划)。及战失利,回师陈家谷口(今朔城区西南外阳方口),潘美、王侁已违约先撤。杨业孤军奋战,负伤被俘,绝食而死。杨业子杨延玉和岳州刺史王贵也一同战死。回朝后,潘美被削三级,导致杨业之死的罪魁祸首王侁被除名流放金州。

此时,潘美也是六十六岁的老将,转年虽官复原职,仍旧悒悒不乐,数月而卒。虽然潘美生前没有什么特别对不起杨业的地方,陈家谷口也是王侁先离开而致使缺守,但潘美身为主将,不能约束监军的错误行为,对于杨业之死,他难辞其咎,致使日后被评书艺人丑化成奸邪嫉功的大反派。

杨业护送云、朔、寰、应四州民众南徙,率军与辽军激战,即民间广为传说的“金沙滩大战”。金沙滩泛指今朔州市朔城区、山阴县及应县、怀仁一带绵延广阔的沙滩。当时,“金沙滩大战”的主战场,是在今朔城区的南部。

公元1115年,金国建立。北宋统治者为完成祖愿,收复幽云十六州,于是联金灭辽。公元1125年二月,辽天祚帝在应州新城南30公里处余睹谷(今朔州市应县茹越口于东沟村),被金将完颜洛索俘获,辽亡。

同年十月,金国背盟,金太宗吴乞买下令伐宋,分兵两路南下。其中西路军以粘罕(宗翰)为主将,由河阴(今朔州市山阴县南故驿古城)经朔州进兵太原。宋靖康元年(1126)十二月,金军兵临开封城下,宋钦宗投降。次年二月,金下令废掉宋徽、钦二帝,宣告了北宋王朝灭亡。之后,金军分两路带着被俘的徽、钦二帝和赵氏宗亲三千余人,以及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仪仗法物,北归。五月,路过代州(今山西代县),度太和岭(句注山主峰),经朔境往云中(今山西大同)。

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铁木真建立了蒙古国,称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即位第五年,即金大安二年(1210),便拒绝向金朝贡纳岁币,并与之断绝关系,举兵伐金。山西北部地区遭受了蒙古军的蹂躏和践踏,朔州军民屡次受到蒙古军的屠戮。

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十二月,蒙古军再次进攻朔州(今朔州市朔城区),金顺义军(朔州为其首府)节度使吴僧哥率朔州军民9万余口南迁。吴僧哥及其部下迪剌、曹儿等率军民与蒙军苦战七昼夜,方退出城池。在蒙军的尾追下,吴僧哥与军民且战且行。次年初,吴僧哥“力疲马踬死焉”,时年30岁。朔州为蒙古军占领,所迁军民亦受到蒙军的掳掠和杀害。

元代从忽必烈去世到元顺帝即位,40年间换了10个皇帝,平均每4年就要换一个皇帝。其中从致和元年(1328)到元统元年(1333),更是年年换皇帝,6年中换了5个皇帝。

这些皇帝都是皇室贵族间经过派系斗争互相残杀而上台的。这种相互仇杀的战争中,朔州的兵灾十分严重。如元文宗上台时,今朔州地区成为阻挡西北诸王争取王位的主战场。在战争激烈时期,曾调集朔境丁壮,守御代州(今山西代县)。经过拉锯式的王位争夺战,朔州民间损失极大。

至正二十三年(1363),晋北军阀孛罗帖木儿进入大都,元顺帝封其为太保、中书平章事兼枢密院事,晋北仍为其守御之地。孛罗帖木儿命其部将姚伯颜不花守朔州(治今朔州市朔城区)。姚伯颜不花因兵少城阔,遂省去西北,仅留东南一隅为城,以方便备战防守。此城即今之朔州老城,新城大概为旧城的八分之一大小。

9明清以降:战略要地的一段段哀曲

明洪武二年(1369),曹国公李文忠攻占马邑。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国设了近20个卫所。朔州卫(治朔州城)正式设立,官兵1万名(洪武七年全国统一定编每卫5600名)。经李文忠提名,大将郑遇春(荣阳侯)为首任朔州卫指挥使兼掌印使。同时,在朔州地区还设有右玉林卫(治今右玉县右卫镇)、威远卫(治今右玉县威远镇净水坪)、平虏卫(治今平鲁区凤凰城镇)、安东中屯卫(治今应县金城镇)、井坪守御千户所、山阴守御千户所、马邑守御千户所等卫所。

因地处边防前线,且由于卫所制度的实行,朔州地区几乎是较有规模的村庄就筑有堡垒。至今朔州右玉全境犹存大小堡寨90余座,整个右玉古堡星罗棋布,遥相呼应,密度之大,数量之多,实属罕见。2006年8月,右玉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协会授予“中国古堡之乡”称号。

元朝灭亡后,残余势力进入北元时代,瓦剌、鞑靼等部先后崛起,朔州地区屡遭掳掠。尤其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后,蒙古贵族几乎年年举兵南犯,由于朔州地区与内蒙古接壤,朔境成为蒙古军队袭扰的重灾区。

正德十二年(1517)九月,鞑靼小王子率军5万入寇,巡游到应州(今朔州市应县)的明武宗还亲自参与了这场反击战,5天后,小王子败走,《明史·武宗本纪》称之为“应州大捷”。

一直到隆庆四年(1570)九月,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因婚姻纠纷,携带随从来到平虏卫的败胡堡(今朔州市平鲁区败胡堡)投靠明朝,促成了明廷与俺答合议,从此长城沿线战火熄灭达60余年,史称“隆庆和议”(1571)。隆庆和议后,朔州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迅速发展,晋商也随之崛起。

明朝末年,关外女真族迅速崛起,形成了强大的后金政权。后金军在皇太极的亲自指挥下,先后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六月至九月、崇祯八年二月的两次突袭中,绕道内蒙古,把朔州作为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以围朔州吸引宣大明军,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进一步削弱了京畿明军,为入关作准备。

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同年,攻占朔州。接着推行民族高压政策,提出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薙发令,迫令朔州人民交粮薙发。以交粮、薙发者为顺民,违者便是叛民,或连坐或处斩。朔州人民奋起反抗,以山区为根据地,其势力迅速蔓延到周围山区及大同一带,震动朝野。

顺治五年(1648)十二月,大同镇(驻大同)总兵姜瓖在大同公开举起了反清的旗帜,包括朔州在内的雁门关以北11州县也加入了反清斗争的行列,山西各地的汉族官员纷纷响应。义军一路向南,很快从山西北部打到最南部的运城、绛县。一时清朝在山西的统治岌岌可危。

为扑灭山西的抗清怒火,清摄政王多尔衮调取华北地区绝大部分可以调派的军队进剿。次年八月,朔州已和大同联系断绝,内无重兵,外无援军,实为孤城一座。朔州军民在张楹父子的带领下浴血奋战,誓不投降。气急败坏的多尔衮在攻克朔州之后,下令屠城。关于朔州的这次屠城,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六年,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朔州志》:“城破,悉遭屠戮”,“王师致讨,大兵临城,玉石俱焚,家破人亡……荡然一空”。史称“朔州之屠”。

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亲征葛尔丹返京途中路过朔地,为了掩人耳目,改“平虏”为“平鲁”,改“杀胡口”为“杀虎口”。杀虎口位于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也称西口,近代中国有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蹚古道、赴金山”中的西口即是指的这里。古称参合口,自古传为要塞,周伐猃狁,秦汉伐匈奴,唐伐突厥,宋伐契丹,明伐蒙古……历朝征伐常出杀虎口。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从此以后则叫杀虎口了。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从1937年9月14日侵占怀仁开始,至20日,短短的几天时间,朔州地区的怀仁、山阴、右玉、应县、平鲁等县相继被占领。9月28日,日军在击败朔县守城部队后,随即展开了残酷的血腥屠杀,制造了惨不忍睹的“九二八惨案”。“九二八朔县屠城”成为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一次屠杀3000人以上的八大惨案之一。

朔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她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地近边塞,西拒黄河,北控广漠,壮雁门之藩卫,为南北通衢,屹然北峙,是典型的塞上地区。在史学界有一种说法:一部山西史,半部中华史。而山西史则重在朔、代。

我国历朝国都不论是在长安、洛阳,还是在北京,山西地区始终是为京都的重要屏障之一,而朔州又是整个山西的重要屏障之一。从军事角度来看,失去朔州,则太原难保;失去太原,则京师危矣。朔州确系三晋之巨防,兵家之必争,是冲要之州。

而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塞外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这里长期交汇融合,孕育了朔州人民豪爽大气、海纳百川、百折不挠、开放包容、淳朴厚道的基因品格。

历史沿革

从朔州市峙峪、边耀、鹅毛口古遗址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生息。

春秋以前,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

战国时,归入赵国的版图。

秦时置雁门郡,治善无(今右玉县)。

西汉时,置马邑县(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县)、剧阳(今应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无(今右玉县),仍归雁门郡管辖。

东汉时,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

西晋时,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地归代王拓拔猗卢。

北魏时属畿内陆,置桑乾郡(今山阴东)、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557年)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北周升朔州为总管府。

隋废总管府,改为马邑郡,辖鄯阳(原朔县)、开阳(朔城区南部)、神武(山阴、应县境)。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马邑为朔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又改朔州为马邑郡。唐初,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会昌三年(843年),改为大同都团练使,领云(今大同)、蔚(今河北蔚县)、朔(今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年),重置大同节度使,移治云州(今大同市)。

五代时,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应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市寺林东)。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朔州、寰州、应州割让给契丹。

辽时,朔州为顺义军节度,应州为彰国军节度,统属西京道。金仍之。

元隶山西道大同路。明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

清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

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为县,同隶雁门道,后雁门道撤,直隶山西省。抗日战争时,以同蒲路为界,路西归晋绥边区,路东归晋察冀边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隶察哈尔省。

1952年,划归山西省,属雁北专区。

1958年,改属晋北专区。

1961年,重新归雁北专区。

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

1993年7月,行政区划调整,又划入应县、右玉县、怀仁县。 [6]

2018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设立县级怀仁市。

位置境域

朔州市位于山西省的北部,东经111°52′—113°35′,北纬39°06′—40°22′之间,大同盆地西南端,南临忻州,北接大同,西北与内蒙古交界。东西宽约145千米,南北长约为133千米 [8]  ,全市面积约1.07万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朔州市整体是黄土覆盖的山地形高原,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过渡性质明显。地貌轮廓总体上是北、西、南三面环山,山势较高,中间是桑乾河域冲积平原,相对较低,呈倒“V”字结构。全市地貌划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个单元。山地面积为281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6.5%;丘陵面积364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4.3%;平原面积416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9.2%。地势形态朔州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是洪涛山山脉,主峰大贝山海拔1947米;西南是管涔山山脉,主峰黑驼山海拔2147米;东南为恒山山脉,呈东北一西南向展布,主峰馒头山海拔2426米(为全市最高峰)。朔州盆地区属大同盆地,为一东北一西南向的长条状的半封闭盆地,地形较平坦开阔,平行于桑乾河谷的地面坡度为1/800~1/1000,垂直于桑乾河谷方向的地面由近山1/200逐渐减缓至1/1200,盆地最宽处48.5千米。盆地高程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低点桑干河出界处(怀仁吉家庄一带)高程为970米。山区和盆地的相对高差约1000米左右。境内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0多座。

气候

朔州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根据山西气候区划方案,属晋北温带寒冷半干旱气候区。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雨雪少,风沙大,蒸发量大,经常出现干旱天气;夏季雨量集中,间有大雨、暴雨、冰雹等;秋季雨水少,早晚凉爽,中午炎热;冬季风多雪少,气候寒冷。朔州境内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平均气温一般为3.6℃~7.3℃左右。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一14.9℃~-9.4℃。全年日照时数为2600小时~3100小时,年日照率为63%~65%。

水文

朔州市河流分属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以儿女山、黄土坡、虎头山、黑驼山、两狼山为界,以西为黄河流域,以东为海河流域。黄河水系分布于境内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主要有沧头河及其支流关河、汤溪河、红河、干河、偏关河等6条河流。流域面积2953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7.7%。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是全市的主要水系,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平原地区,主要有桑乾河及其支流恢河、七里河、歇马关河、元子河、黄水河、木瓜界河、浑河、口泉河、大峪河、鹅毛河、小峪河等20条河流,流域面积7690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2.3%。

植物资源

朔州市种子植物共有96科,408属,900种。其中栽培作物品种总数131个,野生植物按经济用途可分为药用植物107种,淀粉及糖类植物18种,油料植物17种,纤维类植物22种,单宁植物8种,芳香类植物7种,经济林木23种,观赏类植物14种。全市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种。其中二级保护植物1种,即银杏;三级保护植物8种,即刺五加、黄蓍(膜荚黄蓍)、蒙古黄蓍、野大豆、黄柏、樟子松、胡杨、玫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中,4种为野生,5种为栽培。

动物资源

朔州市动物中有家畜家禽18个品种。野生动物有兽类19种,鸟类62种,昆虫225种。野生动物按经济用途分为:肉用动物40种,革羽用动物32种,药用动物50多种,食鼠食虫动物30多种,观赏动物14种。全市珍贵稀有保护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兽类有虎,鸟类有黑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兽类有豹,鸟类有天鹅、金雕、大鸨、灰鹤、雀鹰、白尾鹞、火鵟、毛脚鵟、红脚隼、猪隼、短耳鹗、红纹腹小鹗、雕饕蓑羽鹤;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兽类有石貂(又称扫雪),鸟类有鸢、鹊鹞、红隼、苍鹰、灰背隼、燕隼、大鸨等;中日保护候鸟在境内约有50多种。

2017年,朔州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213.99万人次,增长28.9%。国内旅游收入203.79亿元,增长26.92%。旅游总收入203.9亿元,增长26.9%。海外旅游接待6706人次,同比增长4.7%;海外旅游创汇228.82万美元,同比增长4.5%。

交通运输

截至2017年底,朔州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210.9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88.7千米,普通干线公路812.8里,农村公路9009.4千米。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20.1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比上年末增长8.9%,其中汽车16.6万辆,增长14.1%。

公路铁路

北同蒲铁路电气化复线、大运二级公路、神朔铁路、朔黄铁路、平万公路、朔蔚公路,大运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穿越朔州的荣乌高速公路山西段正在建设中。铁路专用线和公路干线纵横交错。

传统文化

垒旺火

垒旺火是朔州的传统春节习俗。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寓意。朔州地区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老乡们叫它旺火,以图吉利,祝贺新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披彩花,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

骡驮轿

“骡驮轿”的花轿装饰其图案皆具有喜庆吉祥和成双成对的意思,如双凤凰、双蝴蝶、双蝙蝠上下盘旋,两两相对组成,含有夫妻之间和和美美、相亲相爱之意;也有双鱼和双兔等,俗称“滑鱼急兔”。

秧歌戏

朔州秧歌戏是融舞蹈、戏曲、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早期在广场、街头表演。其中以舞蹈为主的秧歌戏称为“踢鼓子秧歌”,主要是在节庆和祝寿等民俗事象中表演;以演戏为主的秧歌戏称为“大秧歌”,剧目以道教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

走西口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

地方特产:朔州黄酒、乳品、沙棘汁、陶瓷、芦花鸡。

风景名胜:崇福寺、应县木塔、马邑汉墓群、杀虎口、李林烈士纪念园、峙峪旧石器遗址、广武古城、神头海、朔州老城。

著名人物:班婕妤(西汉女诗人)、周德威(后唐名将)、张辽(三国名将)、刘武周(隋末将领)、尉迟恭(唐初大将)、李存勖(五代时后唐皇帝)、斛律金(北朝名将)、李檀(后唐庄宗)、斛律光(北齐大臣)、安重诲(后唐大臣)、鲍承先(清初大将)、师翱(明朝铳器专家)、萧绰(女中豪杰萧太后)王家屏(明朝大臣)、麻贵(明朝抗倭将领)、李林(抗日民族女英雄)、王庚荣(光绪二年榜眼)。

*

(0)

相关推荐

  • 一关分南北 千年话雁门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在山西的代县.繁峙县以北,横亘着一座西南-东北向的恒山山脉,绵延数百里,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将太原盆地.忻定盆地与大同盆地隔开,雁门关就是这道屏障上的关隘. 司马迁在< ...

  • 西游记忆之《我羊绵善》

    (停车且把群羊探  世外桃源羡羊倌) * "藏头诗" <我羊绵善> 张湘晋 我车停路边 羊在草丛闲 绵毛白亮美 善哉属相焉 * 笔者属相为羊  见羊就感亲切 (可爱的小 ...

  • 西游记忆之《沿途拾萃》

    (车中方一日  眼里度千年) * "藏头诗" <沿途拾萃> 张湘晋 沿轮步千里 途造三晋西 拾得心头撞 萃摄眼中奇 * (崖侧"仙人头"" ...

  • 西游记忆之《雁门雄关》

    ("雁门关"前"发思古之幽情") * "藏头诗" <雁门雄关> 张湘晋 雁阵翥流连 门扄敌万夫 雄风今犹在 关隘壮坦途 * * ...

  • 西游记忆之《长城遗迹》

    停车靠边静赏一带一路有关有隘(爱) * "藏头诗" <长城遗迹> 张湘晋 长悲孟姜女 城砌泪血躯 遗存师史事 迹变欲语予 * *

  • 西游记忆之《悬崖栈道》

    (发小 学弟 同事 驴伴 泳友 伙计 哥们 摄影师 自驾领航员 王海鹰同志 先生在悬崖栈道留影队列排头) * "藏头诗" <悬崖栈道> 张湘晋 悬景海外传 崖腰壮险观 ...

  • 西游记忆之《岚县经停》

    (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城区鸟瞰) * "藏头诗" <岚县经停> 张湘晋 岚雾起西山 县貌时改观 经过宿(sù)一宿(xiǔ) 停车窥豹斑 * * (以下图片百度自网络  谨 ...

  • 西游记忆之《黄湫合流》

    (晋湘亲友若来问  一片丹心在母河) * "藏头诗" <黄湫合流> 张湘晋 黄河奔碛过 湫水岔斜出 合作双赢海 流域共荣枯 * 汹涌的黄河激流  笔者当时的菜鸟泳技是无 ...

  • 西游记忆之《黄河碛口》

    (这里可以鸟瞰碛口古渡   摄影:晋中王海鹰先生) * "藏头诗" <黄河碛口> 张湘晋 黄涛天使来 河乳哺神州 碛聚滩阻渡 口囊水陆酬 * (以下照片均系笔者2008 ...

  • 西游记忆之《北武当山》

    (北武当山道教北方主神--"真武大帝"塑像) * "藏头诗" <北武当山> 张湘晋 北国有真神 武止戈善承 当然老庄问 山云道可登 注:诗中意蕴凡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