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曲阜孔庙之一 金声玉振坊
过了“万仞宫墙”及瓮城,是曲阜孔庙的入口。11月8日上午10点55到达。三孔门票优惠75元。停车费10元。第一次看三孔是在1980年。之后,又去过多次,大多是做陪同。
曲阜孔庙修建于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据《左传·哀公十六年》,在孔子逝世的第二年,鲁哀公将曲阜的孔子故居三间辟为收藏他生前的衣冠琴车书等的场所,并派兵卒守护,一年四节予以祭祀,建筑规模和内容都非常简朴。
到了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195年12月自淮南还途经鲁地时,亲自以太牢(猪牛羊三牲)之礼祭祀孔子,开创了帝王祭孔的先河。后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家学说成为显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开始居于正统地位,于是祭孔活动也倍受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常典。
其后,随着历代王朝层层加谥孔子,孔庙不断得到维修扩建,扩建孔庙之风随之兴起,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代的扩修,到了清代已发展到九进院落,占地327.5亩,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殿宇建筑466间,54座门坊;加之庙内1700余株古树,1200余块碑碣。
巍峨雄伟的曲阜孔庙大成殿与故宫的太和殿、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孔庙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整个孔庙的建筑群以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共有九进院落,前有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圣时门、璧水桥、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御碑亭。
十三碑亭院北,是大成门。从大成门起,五门并列将孔庙建筑分成三路。
金声玉振坊是孔庙第一道门坊。“金声玉振”四个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此坊建于明代,“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
“金声玉振”原意为一首完美的乐曲。我国古代奏乐时,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磬(玉振)结束。这里比喻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扬孔子对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
棂星门孔庙第一道大门。棂星即灵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棂星门,意为尊孔如同尊天。
太和元气坊位于曲阜孔庙棂星门和“至圣庙”坊之间,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为全石质结构。“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至圣庙坊位于圣时门前,太和元气坊后。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
“至圣”一词最早当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赞孔子“可谓至圣也”,后宋真宗追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的封号。至圣就是说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
孔庙第一进院落东西两侧腰门门匾分别题为: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孔子创立的儒学及儒家思想统治和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以后人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赞誉孔子,意为他给人的好处如同天地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
圣时门是孔庙第二道大门。 “圣时”二字出自《孟子>>,孟子将中国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较,“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
迎面三架拱桥,为明代所建璧水桥,因“壅水环绕如璧”,故名“璧水桥”。
弘道门是孔庙第三道大门,“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赞颂孔子发扬光大了古代的正统思想,成为 “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
此门意思可以引申为如果人们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学习包括孔子思想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大中”是赞扬孔子“中庸之道”的。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能够独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
过了大中门便是同文门。中国的宫殿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常有小的屏障,以示庄严。同文门周无墙垣,独立在奎文阁之前,就担当着屏障的角色。
“同文”二字出自礼记>>“书同文,行同伦”。意为统一语言、文化、思想,即整个人类思想统一到孔子的思想上来。
同文门两侧,有龟趺螭首四座明代御碑。碑下的龟趺高1米多,碑额精雕盘龙。四座明代御碑分别是:弘治碑、永乐碑、成化碑、洪武碑。
奎文阁 孔庙主体建筑之一,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藏书楼,金代重修时改名“奎文阁”。
“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道,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孝经>>中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星演化为文官之首,后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遂在孔庙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东西阔30.10米,南北深17.62米,三层飞檐,四重斗拱,结构合理,坚固异常,经受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多次地震的摇撼。据记载清康熙年间的一次大地震,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安然无恙,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杰作。
1985年国家拨款120万元,进行了落架大修,于1987年修茸一新,完全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奎文阁内原有藏书均移入孔府档案馆保存。现展出的是孔子圣迹图陈列。
过了奎文阁就是十三碑亭院。十三碑亭是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的。
十三碑亭院内共保存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55块。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其中最大的一块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碑重约35吨,加上驮碑赑屭共重约65吨。这块巨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实在令人惊叹。
此院东南西南还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真草隶篆,风格各异,可谓集历代书法流派之大成。